韦 珪
(中铁十八局集团轨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天津 300222)
本论文以广州市轨道交通某标段盾构区间工程为背景,为确保盾构顺利穿越富水砂层地带及地表为浅基础和无基础的 175 栋群体房屋,在富水砂层地质试验段,进行盾构施工管控及施工参数拟定。借鉴成都地铁盾构穿越富水砂卵石地层的掘进管控方式,拟定非同条件地层的施工管理方式、施工参数。目前富水砂层盾构施工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次研究可为盾构穿越复杂地质条件施工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
广州市轨道交通某标盾构区间工程(DK 20+264.92~DK 20+540)下穿既有建筑物(居民区),其中盾构施工段右线 257~372 环,共 174 m;左线 225~257环、307~344 环,共 107 m。开挖面地层多为砂层和黏土层,地质较差,隧道洞顶距地面 10~20 m。线路正上方有不同年代居民房屋 40 栋,总面积 12 066 m2,施工影响范围(隧道 2 倍埋深,约为 25.0~38.0 m)内有房屋 175 栋,总面积 50 938 m2。受规划道路拆迁的影响,既有建筑物均有加盖现象,地表建筑物极其密集。其中多数建筑物为浅基础或无基础,少部分为人工挖孔桩基础,直接坐落在砂层地质上,存在较大施工风险。
根据补勘资料,本工程所处的地质条件较为复杂,隧道穿越的地层主要包括粉细砂、中粗砂、砾砂、黏土层,地下水丰富。选择试验段为 YDK 20+790.17~YDK 20+661.23 区间(40~125 环),试验重点段为YDK 20+745.16~YDK 20+685.16 区间(70~110 环),地质条件与目标区域类似。其中砂层约占 87.2%,黏土层约占12.8%,地表为盾构施工场地与荒地,无建筑物。经过试验段掘进施工,对渣土改良、掘进参数、洞内注浆、地表沉降等进行分析,工程概况如图 1~图 3 所示。
图2 既有建筑物实物图及加盖实物图
图3 试验段与既有建筑物区域纵断面地质图
为解决砂层中出现的喷涌问题,先对施工参数进行理论分析,在实际掘进过程中,根据出渣量、地面沉降监测数据对施工参数做动态调整。盾构机总推力与掘进速度曲线如图 4 所示,盾构机刀盘转速、扭矩、上部土压、出渣量曲线如图 5 所示。
根据以上掘进参数采集,试验段的主要施工参数范围如表 1 所示。
通过试验段参数进行统计,该段范围内埋深 11 m,地层主要是黏土层和砂层,施工过程中总推力 1 200~1 500 T、刀盘转速 1.4~1.5 rpm、扭矩 1.3~1.8 MN · m、土压 1.2~1.5 bar、出渣量 60~63 m3、注浆量平均 4.5~5.5 m3,施工过程未出现喷涌、出渣正常、注浆量偏少,主要原因为盾尾漏浆,导致同步注浆量不足引起地表沉降。
试验段 70~110 环内砂层约占隧道的 80%,据此情况,利用泡沫剂进行渣土改良。泡沫剂比例为泡沫剂 3%、水 97%,泡沫溶液混合液 10%、压缩空气 90%。改良后的渣土流塑性较好,螺旋机出渣口无块状渣土流出,渣温正常且无喷涌现象,渣土改良效果较好。
同步注浆是控制沉降的主要措施之一,务必做到“掘进注浆同步,不注浆不掘进”,确保每环的注浆足量。同时对脱出盾尾的管片及时进行二次注浆填充稳固,确保周围土体填充密实,有效控制了后期沉降。同步注浆配比如表 2 所示。
同步注浆是盾构施工的重要工序,注浆饱满、均匀是控制地表沉降的有力保证。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考虑土体的渗漏,要求同步注浆量不少于 6 m3/环,而根据实测值,同步注浆一般为 4.5~5 m3/环。同步注浆量偏少,主要原因是因为盾尾刷出现漏浆现象,无法达到足量的注浆量,及时跟进了二次注浆,二次注浆量 2~3 m3/环。盾构施工同步、二次注浆量统计如图 6 所示。
图4 盾构机总推力、掘进速度曲线图
图5 盾构机刀盘转速、扭矩、上部土压、出土量曲线图
表1 主要施工参数范围表
表2 同步注浆材料及配合比
根据试验段盾构掘进的沉降数据,将统计数据绘制成地表横向沉降槽曲线图和断面沉降时程图(图 7~图 9)。
D2 监测断面右线对应 15~20 环, 7 月 5 日刀盘掘进至 D2 断面,7 月 9 日盾尾通过该断面,最大沉降出现在D2-8 点位,监测点对应右线隧道轴线,累计沉降量为-26.05 mm。从图 7 可看出,沉降较为明显且主要发生在盾尾脱出管片后。
掘进 D2 断面时,盾构主要施工参数:土压力稳定在 1.0~1.5 bar,推力控制在 700~900 T,推进速度 5~20 mm/min,同步注浆量约为 4.7~5.7 m3/环,出渣量 64 m3/环。沉降原因主要是同步注浆量偏少导致沉降较大。
D3 监测断面右线对应 38~42环, 8 月 5 日刀盘掘进至 D3 断面,8 月 7 日停机进入分体始发第二阶段,8 月22日恢复掘进。最大沉降出现在 D3-4、D3-5 点位,监测点对应右线隧道轴线,累计沉降量-14.79 mm。停机后有小量沉降,2 天后趋于稳定。
掘进 D3 断面时,盾构主要施工参数:土压力稳定在 1.3~1.5 bar,推力控制在 1 000~1 400 T,推进速度 20~40 mm/min,同步注浆量约为 4.5~5.5 m3/环,二次注浆量 2~3 m3,出渣量控制在 62 m3/环。沉降原因主要是同步注浆量偏少导致沉降较大,掘进土压导致的沉降影响较小。
D4 监测断面右线对应 54~56 环,8 月 23 日刀盘掘进至 D4 断面,8 月 25 日管片脱出盾尾。最大沉降出现在 D4-4 点位,监测点对应右线隧道轴线,累计沉降量 -27.26 mm。8 月 27 日单次沉降 -24 mm 严重超标,盾尾脱出管片1.5 天后沉降监测数据超标,砂层区域地表沉降迅速。
掘进 D4 断面时,盾构主要施工参数:土压力稳定在1.1~1.4 bar,推力控制在 1 300~1 500 T,推进速度 20~40 mm/min,同步注浆量约为 4.5~5 m3/环,二次注浆量 2~2.5 m3,出渣量控制在 63 m3/环。单次沉降主要原因为同步注浆量不足,二次注浆未及时跟进,导致单次沉降远超规范值。
图6 盾构施工同步、二次注浆统计图
图7 D2 断面监测数据曲线图
图8 D3 断面监测数据曲线图
图9 D4 断面监测数据曲线图
从以上监测数据曲线图可看出,盾构施工参数基本正常,土压能够满足施工要求。引起沉降的主要原因为盾构施工过程中,盾构机掘进对土体有一定的扰动,即扰动土体在成型管片脱出盾尾后,成型管片与土体之间的空腔未能及时填充充足,土体失稳沉降 1~1.5 天反应至地表。分体始发过程中,盾尾油脂管路长导致浆液注入不及时,密封效果不好导致同步注浆窜入盾尾,盾尾漏浆影响同步注浆量不足,二次注浆未及时补充跟进导致土体沉降速率加大。隧道正上方反应明显,分析得出以下沉降规律。
(1)盾构掘进到达前,盾构推力的扰动和刀盘的转动会对地表产生微量的沉降,沉降值稳定在5 mm 之内。盾构机通过后,浅部土体、较深部土体沉降明显,最终体现为整体沉降。从断面监测情况看,盾构经过该断面时,土体趋于稳定需耗时 4~6 天。
(2)盾构右线通过断面对线间产生扰动,形成 V 型沉降槽。盾构区间左、右线中心间距约 14 m,左、右线净间距约 8 m,右线盾构掘进引起的左线隧道上方地表沉降10 mm 左右,对左线隧道土体有一定的影响。
(3)沉降槽曲线基本沿隧道中线呈正态分布,一般在轴线处的沉降值最大。隧道洞径范围是沉降的主要范围,离隧道边线 5 m 处的沉降基本占峰值的 65% 左右。单线施工对地表影响范围为距中心20 m 左右(隧道顶埋深约 2 倍洞径时),沉降约在 -5 mm 内。
(1)土压力控制。在以黏土层为主、砂层为辅的地质中,埋深 10.8~11.5 m 时,盾构掘进施工土压控制在 1.3~1.5 bar 时,地表沉降相对较稳定;在砂层为主、黏土层为辅的地质中,埋深 10.8~11.5 m 时,土压控制在 1.4~1.5 bar 时,地表沉降相对较稳定。
(2)渣土改良控制。在黏土层为主、砂层为辅的地质中掘进需采用泡沫添加剂, 砂层中适当加大泡沫剂的用量能有效地改良黏土的和易性、降低渣土的温度、减小刀盘扭矩、减少泥饼产生,渣土改良效果较理想。
(3)出渣控制。本试验段以黏土层与砂层地质为主,富水较大,出渣经过三重控制,即行程控制、渣土斗控制和门式起重机称重系统控制。出渣量严格控制在 63 m3以内。
(4)注浆控制。注浆初凝时间控制在 5~6 h 以内,必须 4 根管同步均匀注入,通过同步注浆减少砂层快速坍塌,稳定隧道内管片的姿态,在此地层中注浆压力控制在 2.0~3.5 bar 较为合适。脱出盾尾 3~5 环位置及时配合二次注浆(双液浆),主要注上半部。同步注浆与二次注浆同时进行,及时填充和稳定管片上方的空隙,避免同步注浆凝固之前地层坍塌。脱出盾尾 10 环后每 3环注入一定量的二次注浆(单、双液浆),填充同步注浆浆液固结收缩产生的空隙,确保管片外周填充密实。
(5)盾构姿态控制。砂层施工过程中姿态成向上趋势,富水砂层中为减少上浮影响,盾构机推进施工姿态控制于 -20 mm,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将掘进姿态控制在±50 mm 以内。
(6)盾尾油脂注入量。油脂注入 28~40 kg/环,需确保均匀、饱满。加强盾构机盾尾刷的检修,施工时注入足量的盾尾油脂,防止因浆液冲入盾尾刷及第一舱内固结导致的盾尾密封性差、漏浆等不良现象。
(7)地表监测控制。加强地表监测,在原有的监测断面,在隧道边线 6 m 范围外适当增加监测点,加大到 30 m 监测范围,通过实际数据来分析沉降影响范围。
(8)穿越风险源前基础控制。在进入建筑群前对所有设备进行全面检修,保证设备出勤率,做好施工组织计划、物资和劳动力配备及资金、技术储备,保证盾构机连续平稳掘进,顺利通过既有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