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聪
临床消化系统多发性疾病领域,溃疡性结肠炎占较高发病比例,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由尚未对病机明确的大肠黏膜出现溃疡性或慢性炎症性病变导致,也可对直肠、乙状结肠等处构成累及,严重者甚至侵犯到整个结肠,故危害较为严重[1-3]。本病以腹部疼痛、黏液脓血便、腹泻等为常见临床表现,本病见于任何年龄,但20~30岁最多见,治疗以调整肠道菌群平衡,改善和营养肠道功能为主[4-5]。本次以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常规应用美沙拉嗪同时联用微生态制剂的临床疗效,以指导临床,现回顾结果如下。
选择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80例,均为我院消化内科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并均与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在2012年制定的诊断标准符合[6]。随机分组,观察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24~65岁,平均(39.3±6.9)岁;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22~66岁,平均(39.5±6.3)岁。两组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并报经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排除1个月前有免疫抑制剂或皮质激素使用史者;严重内分泌系统疾病者;精神病患者。组间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对照组:本组病例单用美沙拉嗪治疗,即取美沙拉嗪缓释颗粒(生产厂家:法国爱的发制药公司,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20143164,规格:500 mg×10袋) 口服,每次1.0 g,每日4次;观察组:本组病例美少拉嗪应用同上,同时取微生态制剂即双歧三联活菌胶囊(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提供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培菲康),规格:0.21 g×36粒,400 粒/瓶,国药准字号:国药准字S10950032)加服,此药规格为每粒120 mg,口服剂量为每次2粒,每日2次。两组均持续用药8周,对效果进行评估[7-8]。
(1)观察两组内镜下结肠病变改善程度评分,即应用Rachmilewitz[2]评分标准评估。黏膜损伤:无0分,轻微2分,明显4分;黏膜变脆:无0分,轻度2分,明显4分;黏膜颗粒感:无0分,有2分;血管分布:正常0分,紊乱模糊1分,呈完全消失状态2分。缓解:治疗后总分<3分;无效:治疗后相较治疗前总分增加<3分;加重:相较治疗前,总分增加≥3分。(2)依据内镜下结肠病变评分,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评估总有效率。
(2)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用药后呕吐、腹泻等症状均消失,结肠镜示黏膜无异常,大便次数1~2次/d;有效:用药后呕吐、腹泻等症状好转,结肠镜示黏膜病变明显改善,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无效:用药后呕吐、腹泻症状无变化,结肠镜示黏膜病变无改善,大便次数无减少甚至增加。
涉及的数据采用SPSS 13.0,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所选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0例中,治愈27例,占67.5%;有效12例,占30.0%;无效1例,占2.5%;临床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40例中,治愈11例,占27.5%;有效17例,占42.5%;无效12例,占30.0%;临床总有效率为70.0%,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114,P<0.05)。
两组治疗前,内镜下结肠病变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溃疡性结肠炎症状以腹泻为主常伴有阵发性结肠痉挛性疼痛,排出含有脓、血和黏液的粪便并里急后重,排便后可获缓解。美沙拉嗪为溃疡性结肠炎重要治疗药物,主要通过对自由基、白三烯等抑制而起到抗炎效果[10-12]。微生态制剂为在微生态理论指导下,对肠道微生态失调予以调整,并维持微生态平衡的一种微生态调节剂,可使宿主健康水平显著提高[13-14]。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应用美沙拉嗪同时加用微生态制剂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此胶囊含肠球菌、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三种益生菌,可有效补充人体肠道中分布的正常生理细菌,进而将各种致病菌消除,达到对肠道菌群失衡进行调整的目的,降低肠源性毒素生成,并可增强美沙拉嗪抗炎成效,最大程度促使预后改善。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观察组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0.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内镜下结肠病变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内镜下结肠病变改善程度评分 ( x- ±s,分)
综上,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在应用美沙拉嗪同时联用微生态制剂治疗,可显著提高总有效率,降低炎性反应,改善结肠病变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