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学习中,临摹范本有拓本与墨迹之别。习碑训练,要求习书者“透过刀锋看笔锋”,活学活用,力戒刻舟求剑。临摹拓本,化为墨迹,就需要留心用墨。笔、墨虽是分说,然非笔不能运墨,非墨无以见笔。故黄宾虹说:“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从笔出。”用笔,骨力外张者;用墨,血肉丰满者。有笔无墨,枯瘦带俗;有墨无笔,臃肿拖沓。贵在笔墨兼得,相映成趣。
前人论用墨每称“墨分五彩”,实为金针之言。书写中通过墨色的浓淡、枯润、厚薄、虚实对比,随机化生,以增加作品的流动感与生气。在《石门铭》的临摹学习中,同样会遇到从拓本到墨迹转换的墨色变化问题,需要在平时的训练中多多留心,积累经验。久之,自可驾轻就熟,妙笔生花。
影响墨色的因素,包括书写材料和书写技巧两方面因素。
就书写材料而言,不同品牌的墨汁浓度不一样,每次调墨掺入的水量也不完全一样,书写的纸张对墨汁的吸收程度和速度也不一样。书手可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与调配,个体之间对材料的好恶不同也是常事,不求统一。
图1《好装欲问联》行书 党现强
图2《楞伽经句》隶书 党现强
书写技巧,则是通过用笔实现对用墨的控制,所谓“非笔无以运墨”,因为所有用墨变化都是用笔留下的痕迹,更进一步说,书法作品是用笔动作的物化呈现。正确处理好用笔中迟与速、行与止、提与按的矛盾关系,实现其对立统一,是墨法训练的根本。首先,练习时须以自然流畅为要,不能强为颤抖,着意金石之气;其次,对前人的探索经验,去伪存真,取利舍弊,切莫邯郸学步;第三,积累个人经验,随机化生,因势而变,不教条,不墨守,开辟新的审美境界。
行书《好装欲问联》,选用熟纸,用墨流畅,行笔较快,则是另一番审美境界,同时也可看出不同材料对书写效果的影响。(图1)隶书《楞伽经句》,用纸较生,用墨浓厚,行笔迟重,带燥方润,以笔力老辣凸显高古之意。(图2)而张弩先生以魏碑《张玄墓志》笔意创作的作品《楷书欧阳修戏答元珍》条幅,骨力洞达不失温润,方圆并用,笔墨兼得,所行所止,自然大方。(图3)三件作品用墨各有特点,然借鉴运用,又须因人而异,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图3《戏答元珍》楷书 张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