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岑
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曾经说过:“在现代化政治中,农村扮演着关键性的‘钟摆’角色。”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工作摆到了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越是进入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关键时期,越要凝神静气、靶向发力,在激活力、聚合力、真脱贫上务实功、求实效。
支部领头调结构,不能“人穷志短”。经济较为薄弱的地方,人的思想也容易保守和落后,面对“一穷二白”的局面,认为除非得到外力帮助,否则无计可施。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后的规模化、集约化、多样化经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必然趋势,村党支部作为村里的“主心骨”,是村里发展和带动脱贫致富的“总舵手”和“领航员”,如果一味地“等靠要”或者畏难怕苦思想严重,那么再多的扶持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规划发展方案,带头调整产业结构,才能不断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同时,通过支部党员牵头领办合作社,以股份合作的形式开展土地集约化经营,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让群众既拿工资又有分红,获得双份收益。
上下联动增合力,不搞“层层交办”。推动精准扶贫是当前一个时期各级党组织抓党建促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既需要村党支部一班人开动脑筋、敢想敢干,更需要上级部门贴船下篙、精准扶持。然而在上级部门帮扶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蜻蜓点水式走访,以“拍照合影”代替“入户交心”,以下发问题交办单代替走访解决问题等现象,最终是层层走访、层层交办,原本基层解决不了的问题,又推回给基层,“限时办结”只能变成“应付了事”。上级部门享有着更多的资源和权力,在推动精准扶贫工作中,既要帮助基层谋划思路,更要对发现的基层解决不了的问题给予实质性帮扶。如此,才能真正将组织的温暖传递到基层,将党的形象牢牢地树立在群众心中。
久久为功谋长远,不要“水分数据”。抓党建促脱贫,需要项目化、节点化推进,但也要尊重经济规律,尤其在精神脱贫方面,还要符合人的思想转变过程。今年是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关键之年,既需要在政治上和任务安排上高位推动,更需要保持好工作定力,在精准和实效上下功夫。如果为了完成脱贫指标,吸引上级眼球,像抓生产一样大干快上,甚至搞“大跃进”,两年才能见效的扶贫项目,半年就取得质的飞跃,成效还没有完全显现就开始总结经验、提前宣传、扩大影响,往往只会导致“上热下冷”,工作虎头蛇尾。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要克服急功近利思想,发扬“红旗渠精神”,找准问题,久久为功;发现问题、及时纠偏,对特别困难的群体持续帮,对刚刚脱贫的群体回头看,既帮助物质脱贫,又重视精神脱贫,“扶上马再送一程”,才能让脱贫攻坚工作真正做深做细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