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宇新
【摘要】盈余管理是企业通过财务会计手段人为的对利润水平进行调整的一种工具,在不违法会计原则的基础上,盈余管理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避免业绩上的大起大落。但同时,盈余管理也带来一些问题,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在面临审计工作中时,盈余管理的方式不当可能导致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出现。本文以盈余管理对企业审计工作的影响作为研究切入点,希望通过对盈余管理与审计工作进一步契合的研究,推动企业更科学的利用会计工具推动企业发展。
【关键词】盈余管理 审计工作 影响
一、引言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在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就是会计盈余。会计盈余是扣除了所有发生的成本后的剩余,它记录了股东股本的变化程度和公司整体经营水平,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重点数据之一。因此关于会计盈余是否真实、合法的相关检查成为企业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企业管理者会在多种因素下进行盈余管理,使盈余水平发生变化,向利好于企业的方向发展。作为一种会计准则允许的操作,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不过由于盈余管理能够非常便捷的改变一家公司一个财务年度的整个经营状况,因此违规运用盈余管理方式的例子也屡见不鲜。这对于审计工作人员来说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必须通过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客观的辨析企业的盈余管理现象,并根据其程度提请投资者及相关利益者关注,一旦涉及到违规行为要及时公布。而另一方面,审计工作也要作为企业发展的护航队,对于企业合理合规的盈余管理行为,要从审计工作的角度予以支持。
二、盈余管理及其对企业的作用
盈余管理指的是在会计准则规定的范围内,企业管理层以不同的会计政策和财务操作,使企业市场价值和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严格来说,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控制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
对于企业来说,盈余管理有非常重要的实际作用。首先是带来巨大的收益,盈余管理是一种人为的干预,通过对财务真实信息的调整来达到有利于企业一方的目的。比如将当年度的企业收入或利润进行提前计提,能够使本年度的财务报表光鲜亮丽。尤其是在上个年度如果做出了业绩承诺的情况下,假如真实收益没有能够实现承诺,盈余管理就可以为企业解决燃眉之急,避免市值突然下降的重大风险。其次是激励经营者,企业管理者往往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和运营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时期薪酬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但是通过盈余管理,企业管理层的薪酬收益可以人为的进行调整,客观上排除了竞争不确定性带来的隐患,因此对于企业管理层来说,盈余管理的作用是具有很高实际价值的。最后,盈余管理有着稳定金融证券市场的作用,由于企业经营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需要由盈余管理来保证企业收益的稳定,从而提高投资者的信心,这对于市场环境不好的情况,具有比较强的稳定效果。
基于盈余管理的上述优势,审计工作必须综合进行衡量,从而考虑出具何种标准的审计意见,保证企业的正当利益和长远发展,又不至于侵犯投资者的权益。
三、盈余管理与企业审计意见的相关性
大多数企业都存在盈余管理,只是盈余管理力度不同,由于被审计单位与审计师事务所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上市公司在多大程度上进行了盈余管理,需要审计师按照审计程序进行详细的稽查。对于盈余管理幅度较大的上市公司,其会计盈余可能对企业运营公平性产生影响的情况下,审计师很可能对被审计公司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而对于盈余管理幅度较小的上市公司,总体上会计报表能够反映企业经营的真实情况,审计师就不会因为其盈余管理问题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因此,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相关性是存在的。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利己行为。进行多大幅度的盈余管理,取决于管理层要达到的盈余目标水平与盈余实际水平的差距。一般来讲,差距越大,需要盈余管理的幅度越大,管理层盈余管理面临的风险也越大,被审计师识别并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就越大。
四、整合盈余管理与审计工作的建议
盈余管理与审计工作的整合意味着企业在进行盈余管理的同时,还能够保证审计工作顺利开展,为企业出具一份评价标准的审计报告。为了实现这一效果,企业的盈余管理就必须经得起审计工作的推敲,并且能够得到审计人员的认可。例如,某国有涉外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建设项目,在2013年应有5000万美元的应收账款,但是由于合同问题一直没有回收。这笔应收账款是企业的正当权益,但是由于无法及时收回,公司就采用了挂账的方式暂时搁置。而随着201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不断变化,5000万美元所能够兑换的人民币价值越来越少,该笔应收账款的实际价值越来越低。为了保证公司经营的稳定性,财务部门一直没有将汇率损失计算到年度的运营成本或费用中。一直到2017年,才一次性的将汇率损失体现在当年的数据中。这使得原本实际上可能每年都会受到汇率损失的影响,而经过盈余管理,仅仅体现在2007年一年,企业的亏损年度较少,到2018年仍然可以在数据上以盈利来体现。而审计部门在遇到这一问题时,经过深入的分析,认为公司在经营上并没有主动过失存在,盈余管理的方式对公司经营起到了稳定的作用,因此決定出具标准意见。盈余管理通过与审计工作的整合,实现了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和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盈余管理的真实价值得到了体现。
参考文献:
[1]唐跃军,左晶晶.上市公司年报非标准审计意见与行业差异分析——基于2000-2003行业样本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5,(01).
[2]王怀栋.上市公司非标准审计意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04).
[3]蔡春,谢柳芳,马可哪呐.高管审计背景、盈余管理与异常审计收费[J].会计研究,2015,(03).
[4]刘慧龙,王成方,吴联生.决策权配置、盈余管理与投资效率[J].经济研究,2014,(08).
[5]蔡春,李明,和辉.约束条件,IPO盈余管理方式与公司业绩——基于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J].会计研究,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