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露露 陈嵩
【摘 要】机器人的广泛使用在提高社会生产率的同时,也使得部分劳动力被机器人所替代。因此,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在社会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的变动中遇到诸多挑战,需要从专业设置、培训需求、体系构建、核心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探寻路径。
【关键词】机器人时代;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60-0043-02
【作者简介】1.刘露露,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34)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政策;2.陈嵩,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200032)副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2018年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机器人“汪仔”首次亮相人民网两会报道,并参与解读直播活动,成为两会期间一道亮丽的风景。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改進,机器人使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机器人时代”的到来不可避免。作为与就业市场联系最为紧密的职业教育,一直以“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而目前职业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培养方式单一,专业设置未及时调整,难以适应市场变化需求;职业技能培训滞后、质量不高,难以应对社会变化需要;职业教育体系不畅,难以适应高端制造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不足,难以适应岗位变化需要;等等。在社会生产方式发生急速变化时,如何有效应对“机器人时代”带来的挑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优化专业设置,培养复合型人才
第一,要增设一批与机器人生产相关的专业。当前中国机器人市场快速扩大,但机器人相关人才培养却不能持续跟进,专业人才短缺制约了机器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工信部、人社部、教育部已决定共同举办全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通过搭建技能平台、选拔技能人才,助力中国制造业发展。因此,职业院校应紧跟时代步伐,了解企业实际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增设相关机器人专业。
第二,要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预测性。机器人技术进步导致岗位变化加快,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产业变动等综合因素,按岗位群的发展需要设置相关专业,比如结合“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可增设与物联网相关的技术管理专业。
第三,要拓宽专业口径。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后,将专业需求与产业变迁相结合,裁撤一批单一性技能训练专业,多设置一些面向技术领域的、可分裂为若干专门化方向的专业,使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知识。
第四,转变培养方式,注重通用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不能以简单的技能训练为主,要结合机器人时代生产特点,使学生了解整个生产流程的岗位需要。学生既要学习设备操作,又要了解技术原理,能从事设备维护、故障排除等工作。《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以增强学生核心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统筹规划课程与教材,对接最新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二、完善培训市场管理,提升培训质量
第一,要落实培训的政策保障。技能培训效果的显现有一定的滞后性,当前不同的企业对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一,尤其部分中小企业缺乏对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培训的关注力度,制定合理的经费投入标准及补偿措施,完善对企业培训的监督机制,引导企业主动对职工进行技能培训,有效应对“机器换人”带来的影响。
第二,加强对技能培训的宣传。“机器换人”中最容易被替换的是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他们大多学历层次不高、年龄较大、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大技能培训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凸显培训优势,提升培训的社会影响力。
第三,不断开拓培训资源,改进培训方式。技能培训要符合当前的产业结构、岗位需求以及劳动者的实际需要,根据社会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内容;在培训方式上关注受训人群的心理特点、实际接受能力,以技能操作教学为主,减少理论灌输;还可以利用MOOC等网络资源,创新学习方式,提供实时培训服务。
第四,拓宽培训途径,完善培训市场管理。对于政府部门组织的培训,通过加强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的合作,建立统一的培训网络申请平台,提供更加便利的培训途径;对于社会培训机构,需要合理引导,建立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机制,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对培训场地、师资、设备做出明确规定。
三、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端技术型人才
第一,贯通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对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监控,鼓励一批有技术、资金优势的职业院校试点升格为本科,逐步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比例,稳步推进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逐步建立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使之与普通教育并列。
第二,探索合理有效的学分互认机制。完善招生制度改革,职业类院校招生应逐步改变以文化知识考核为主的模式,要突出专业技术考核,探索中高、中本之间的贯通机制,既要保障中职学生升学有路,也要强调公平合理,促进专业技术学习的稳步提升。
第三,要厘清中高职的培养目标。明确同一专业不同层次培养目标之间的区别,研制合理的知识技能增长梯度表,并以此为依据开设课程,确保中高职之间的课程衔接合理有效,避免重复设置。
第四,要探索合理的学分互认机制,职业院校的学生在修满一定的学分后可通过考核进入普通教育。考核要以任务为中心,强调技能运用,建立普职融通的合理渠道,为高技能人才提供发展平台。
四、注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
首先,职业院校要提高对核心能力的重视程度。学校首先要充分意识到核心能力在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完整合理的培训框架体系,在顶层设计上做好合理规划。不仅重视实训技能的训练,也要注重对沟通交流、与人合作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其次,在职业教育课程中要全方位渗透职业核心能力要素。突破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课的设置方式,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每个模块的技能训练注重体现核心能力的要求。
此外,职业院校也要强化对核心能力的评价。根据不同的专业确定详细的核心能力评价指标,注重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考核学生的自我学习、创新革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