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美
编者按:
职业教育不只是为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它还有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民族文化技艺的传承。随着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职业教育这项功能的成效发挥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江苏南京,有一所职业学校在17年前就开设了古籍修复专业,近年来在此基础上开辟了多个非遗教育方向,已陆续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600多名专业人才,这所职校就是南京市莫愁中专。当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热播的时候,“我在莫愁修古籍”早已成为江苏职教界的美谈。
2017年,莫愁中专成立了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这是国内第一家由政府批复成立的非遗学院。非遗学院与莫愁中专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但“非遗学院”的牌子好挂,在职业教育的框架下做好“非遗传承创新”的工作却不简单。正是为了明确办学理念,开展学科创新,培养对口人才,促进产学研协同,打造良性、可持续的非遗产业生态圈,今年5月,南京非遗学院(莫愁中专)承办了2018中國非遗“传承与创新”教育论坛。作为2018年南京创意设计周的重要板块,本届论坛邀请了全国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产业界、文化界、教育界专家、学者,从政策引领、学术指导、教育规划、市场推动等多个维度来探讨职业教育与非遗技术的相关问题。
本期专题呈现该论坛的一些精彩观点和论述,让我们对非遗学院、非遗技术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希望南京非遗学院的创立和建设,不仅能呈现出职业教育成功传承传统文化技艺的一套解决方案,还能为职业教育与产业、文化等社会资源有效协同提供一条可行路径。
2017年11月18日,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正式挂牌。作为这所学校新任校长,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2001年初,南京市莫愁中专在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第二档案馆等文博单位的支持和协助下,开设了国内第一个中职古籍修复专业,成为该领域的拓荒者。该专业2004年升格为五年制大专,2013年打通了“专转本”升学渠道。连续17年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使得原本“私相传授”的古籍修复技艺与学校教育初步结合。学校在教学实践中,独创古籍修复“十八项技能”,制定了古籍修复中级工、高级工考核标准,填补了行业空白。
随着古籍修复专业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学校也在深入思考,除了将古籍修复技术继续发扬光大,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十三五”期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保护工作全面展开,具有重要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项目要求完好存续率争取达到70%以上。南京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做出重要指示,希望学校在非遗保护方面贡献力量。于是我们首先立足南京市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一方面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排在全省之首,资源丰富;另一方面,当前零散的产业现状,传统师徒相承的延续方式,人才的持续匮乏,已经阻滞了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并将严重影响南京市乃至全省的文化发展战略实施。
在调研的基础上,专业群设想应运而生。我们在原有古籍修复方向基础上,分化出书画修复、陶瓷制作与修复方向,形成文物修复专业群。在专业建设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单纯的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会使得学生的就业面受到限制,单一的技艺传习对于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也存在局限。只有赋予传统技术以现代表达形式,古老文明才有可能焕发生机。在此基础上,学校申报了艺术设计(非遗设计实践方向)新专业,与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形成专业链;把非遗课程与设计课程相结合,培养非遗技能型设计人才,将中国非遗的核心内涵创造性地延续于现代生活。
随着专业体系的完善,南京云锦、惠山泥塑、南京绒花等非遗项目先后被引入课堂,使这些在民间自发传承有困难的非遗项目后继有人。非遗系列校本教材陆续开发,目前已出版了《书史造纸史简稿》(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水墨画技巧》(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惠山泥塑》(校本教材)。非遗课程的相应视频采录、非遗技艺的操作标准制定、非遗教学资源库建设也在同步开展。
学校现代化专业建设初见成效。自2001年以来,学校已培养古籍修复人才600多名,实习生和毕业生遍及东北、两广、闽、浙、皖、黔、晋、藏、京和本省等30多个地区。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被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特色专业”称号,学校被教育部评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点”,成为“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人才培训基地”,入选“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第一批理事单位,与南京图书馆一同获准“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设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传习所,实现了非遗技艺传承与现代职教的有机融合。
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成立后,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非遗传承高级技能型人才,确立了“三基地一中心一平台”的教育功能。
非遗传承人群的高职培养基地:通过不断推进“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加强非遗专业群建设,创建非遗手工技艺省级现代化实训基地。
非遗手工技艺的传习体验基地:通过建设大师工作室、中国民俗文化传承示范基地(高淳桠溪),开展非遗大讲堂系列活动。
非遗创意产品的研发打样基地:加强校企合作,通过与设计师合作,进行非遗衍生品的开发,提高非遗产品的创作设计水平,让非遗衍生品进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
非遗国际交流合作培训中心:非遗学院亮相巴黎、纽约的“南京周”,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友人参观非遗、体验非遗,扩大非遗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
搭建非遗合作交流集约化办学平台:创新“政校行企研”联盟,将文化部门、教育部门、行业组织、文创企业、研究机构与学校纳入一个体系中,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与帮助、行业组织引领专业建设发展、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科研与理论指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与就业引导以及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优势。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非遗学院现代化专业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非遗传承人,实现非遗活态传承。积极对接南京文化产业发展专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文创行业、企业共同培养学生,真正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度融合。
(作者单位: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