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中小企业融资之困

2018-11-21 22:45文昌
新经济导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资本融资金融

文昌

融资难的要害到底在哪里?

李子彬(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

“融资难”是中小企业呼声最高的问题。从宏观金融层面来看,现阶段,融资难是中小企业的第一大问题。

有人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之所以成为“老大难”问题,与银行系统在贷款方面“嫌贫爱富”、对中小企业重视不够难脱干系。人们一谈到融资问题,往往会把板子打在银行身上。其实,中小企业贷款难,不光是银行的问题。中小企业五花八门、各行各业,分布在全国各地,规模不等、发展阶段不等,大家都想去银行贷款,实际不合理。银行不可能把所有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全包下来。比如高新技术企业、产业振兴企业刚诞生,创始人基础不错,产品前景也很好,刚注册就去银行贷款,银行敢给他们钱吗?要抵押没有,要经营记录没有,要信用记录还没来得及积累。什么都没有,银行肯定不敢贷。像这种企业不应该到银行贷款,而应该通过股权融资,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中的初创企业都是走这样的路径。还有的企业管理不规范,信用不好,做假账,这样的企业银行肯定也不给贷。

企业融资紧张,不要只怪银行,国外的企业也不是只从银行融资,直接融资占70%,银行贷款占30%。

“融资难”的要害到底在哪里?有没有较为妥善的缓解路径?之所以融资难,银行、企业、资本市场各有各的责任。中国的股权、债权等资本市场发育也不完善。在国外债权市场与股票市场规模一样大,中国的债权市场很小,中小企业债权市场更小,导致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狭窄。

纾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需要同时从多个管道入手,寻求包括金融体制改革在内的一整套系统性解决方案。通过多种渠道解决融资难,但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最迫切的是优化信贷结构,银行的信贷投放要调整,这个见效最快。比如房地产投资,现在占银行信贷余额的1/4,成为房地产泡沫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另外,地方土地财政、房地产暴利、保障房建设太慢,也是主要推动力。1/4的信贷都集中在房地产一个行业,不仅催生了泡沫,而且挤占了别的行业和企业的资金。我认为,只要下狠心解决,信贷结构调整有几个月就能见效。应该把泡沫行业的资金拿出来往薄弱领域和环节投,比如农业、中小企业等。

近年来,有不少中小企业丧失了原本依靠市场力量创业的动力。然而,发展实业特别是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本。发展制造业是最辛苦的,管理很复杂,占用资金很多,利润也薄,国家对制造业没有什么特殊的扶持政策。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实体经济,只有虚拟经济,那是会出问题的。

企业创新融资困境的关键成因

熊鸿儒(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副研究员):

第一,创新资源的错配现象凸显。尽管我国在过去十年间,以研发投入、研发人员规模为代表的创新资源总量投入巨大、增速惊人(研发支出规模占全球仅20%,研发人员规模全球第一),但在不同部门间、不同区域间、不同行业间(包括企业)差异巨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魏尚进等人的研究指出,中国拥有数量可观的国有企业,它们在创新方面的表现不如私企,专利申请和授权相对于研发的弹性显著低于私企,却获得了更多的政府补贴——这说明创新领域的公共财政投入存在资源错配的问题。除了财政投入,在促进创新的供给侧因素上,一些政府机构(包括受政府影响较大的国有金融部门)仍然控制了相对多数的优势创新资源。如果不能通过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改进这些资源的配置方式和效率,将极大地拖累企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源泉,创新资源的错配不仅会严重抑制或降低私营部门投入高风险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还会使一些低效率、高利润的产业部门抬高国民经济中多数产业创新的机会成本,引发逆向激励,导致创新型企业难以得到充分的市场激励,不利于企业创新活力和能力的提升。

第二,多層次资本市场体系发展尚不健全。尽管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也初具规模,但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仍十分突出,特别是在资本市场支持技术创新,促进初创期、早中期、成长期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方面有限。如,资本市场规模还不够大、结构也不尽合理,未能充分发挥出资本市场调配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的作用。一方面,从融资规模和融资效果来看,仍然以间接融资、银行融资为主,资本市场的融资规模也很小(近些年每年股票融资占整个社会的融资基本在5%左右徘徊)。由于贷款等负债方式提供的资金期限短、成本高,与权益类资本融资方式相比,不能很好地适应研发与创新投入的长周期、高风险特点,还加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很多创新型的中小企业未能从资本市场上获得股权和债权融资。尽管2004年开设中小板市场、2009年开设创业板,近些年区域性的场外交易市场发展也有所提速,但仍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同时,针对场外交易市场缺乏法律和监管、放松对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有交易机制和股东人数等限制、加快新三板与主板间的转板制度等一系列机制性难题不能有效破解的情况下,创新型企业的融资困境还将加剧。

第三,各类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不足、服务质量不高。近些年,在我国金融部门资产不断扩张、业态不断创新的同时,整个实体经济的融资条件并未出现明显地改善,甚至引发各界对金融创新“脱实向虚”的担忧。这也成为创新创业大繁荣背景下改善融资环境的重要考量。一些金融创新“脱实向虚”和监管套利的倾向,不仅会加剧金融泡沫和金融风险,还将严重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的落地,更不利于良好创新生态的培育。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再次显示出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为此,金融创新必须紧扣实体经济(特别是创新活力强、生产率高的部门)的真实需求,不断改进金融服务、降低流通成本,提高金融中介效率、分配效率和普惠程度。

第四,支持创新投入的经济、金融政策不完善,执行效果欠佳。從更广泛的经济、金融政策范围来看,现行一些政策举措及手段仍然鼓励生产而非鼓励创新、鼓励数量扩张而非质量提升、鼓励物质资本投入而非智力要素投入。如,不少金融政策鼓励虚拟经济而非实体经济,过度的管制、行政垄断和准入限制仍然存在,资本市场与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效果尚不明显。这不仅造成了许多创新型企业融资成本过高,民营企业(特别是初创型、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缺乏不动产等抵押物),还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影子银行”、金融脱媒与不动产投资的过度扩张,带来潜在的金融风险。不少民营企业家反映当前民营企业贷款利率过高(普遍在12%~15%,有的地方更高)且多为短期贷款,融资渠道不畅(主要是正规渠道少、渠道层级也过多),一些地方的补贴政策扭曲等因素相对凸显。同时,一些市场呼声较高的扶持政策或法律法规出台迟缓,如扩大创投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天使投资及私募投资基金管理相关法规设立,以及商业银行投贷联动、民营银行监管制度等。

解决融资难背后的创新困境,根本上是要建立健全创新与金融的结合机制,真正发挥金融创新对企业创新的助推作用,以融资环境及制度的全面改善激发提升我国企业创新的动力和能力,尽可能减少或降低因资源配置或激励扭曲造成的企业创新“结构性失衡”。

政府部门要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营造公平、透明、有序、开放的市场环境,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市场机制在创新资源配置和激励创新活动上发挥决定性作用。为促进创新与金融的有效结合,必须加快探索符合中国国情、适合各类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形成各类金融(创新)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格局。既要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天使投资,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也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瞄准企业需求、利用新技术创新金融产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创新。

融资环境应如何服务科技创新

朱敏(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高级研究员):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融资环境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日益凸显。从初创期到成熟期的过程中,企业各个阶段的发展均需要创业创新来提供不竭的动力,而大多数企业往往面临着创业资金紧缺、科研开发受限、后续发展动力不足等困境。融资活动能有效弥补企业创新资金缺口,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实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长远发展。同时,创业创新企业也不断向融资市场提出新的要求,一系列适应市场需求的融资类产品应运而生。二者的良性互动不仅为企业适应经济新常态创造条件,为金融产品创新提供机遇,也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产业结构调整,进而为新时代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首先,强化政策供给,完善金融财税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在政策层面进一步优化创业创新的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放管服”改革,构建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机制。尤其是面对广大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可以由政府牵头,在金融机构的配合下通过可靠的融资信息统计,全面开展企业融资需求调查摸底,估算企业的科技创新融资缺口,进而更好地设计、执行和评估相关产品及政策。并且要逐步完善创新企业的信用信息评价机制,做好贷款担保、融资租赁等各项工作,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科技型企业发债提供担保,努力缓解企业科技创新面临的瓶颈问题。还应适时推广创业投资企业税收试点政策,通过财税杠杆引导社会资本流向,利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企业其他融资渠道产生特殊影响。同时,政府为了鼓励企业创新往往给予企业补助或补贴,因此政府补助也可能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资金来源。另外,要积极改革财政资金和国有资本参与创业投资的投入、管理与退出标准和规则,建立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绩效评价体系。

其次,改进融资服务机制,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提高相应的服务能力是鼓励企业创新投资的有效手段之一,各方应联手探索出“创新链布置产业链,产业链完善资本链,资本链进一步促进新一轮的整体创新”的互动融合发展新模式。由银监会牵头负责,支持商业银行改造创新企业信贷审批流程和信用评价模型,提高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降低创新项目的融资成本。并推进普惠金融建设,大力发展科技银行,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同时,扩大信贷支持,发展创新投资,优化投入方式,稳妥推广专利权质押等知识产权融资模式,确保科研开发及产品进入市场过程中后续资金的注入,使企业更加放心地投身于市场潜力大、经济附加值高的高端技术领域。

最后,构建资本市场体系,利用多种融资渠道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要加快构建开放、高效、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充分发挥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等对创新企业的培育和促进作用,力求把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求发展的道路铺得更宽。外源融资的可获得性是企业创新投资决策的重要驱动因素,因此要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推出更多迎合市场需求、满足企业科技创新融资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此外,通过国际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的风险投资领域起步较晚,存在着规模偏小、投资退出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难以满足现存企业的融资需求。要加快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推动债券市场、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的健康发展,建立起高效率、差异化、覆盖广的多元融资平台,对新时代企业科技创新的持续开展有深远意义。

融资环境对科技创新的推动效果显著,但企业挂牌创业板、新三板依靠资本融合谋发展之路并非“一挂就灵”。如何培育可持续创新发展能力,如何建立具有创新性的盈利模式,如何充分利用创新性金融产品以及资本市场所带来的利好解决各种发展中的短板,都是企业必须共同面对的课题。而对投资方而言,如何优化资本的退出机制,完善风险管理流程也是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资本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企业应积极应对融资环境改善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切实提高自身信用水平,提高创新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主动减少与银行等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企业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参与者,要抓住国家鼓励创新的良好机遇,担负起自身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责任,积极寻求融资支持,提高创新效率,以实现自身的稳健增长和推动国家产业升级。同时,投资方要建立和完善对企业创新融资的可行性评价、风险监测与评估、风险补救等综合治理机制,为企业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并积极参与企业创新过程,降低企业科技创新带来的财务风险。此外,要积极督促企业将融资顺利转化为企业内部的研发动力,避免资源错配和浪费,最终实现共赢。

创新作为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在新时代经济学和发展全局中位于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数字经济直接影响着中国经济的转型之路,而科技创新对中国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充分发挥融资环境的推动作用,让融资环境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通过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对于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实现新时代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目标、保障新时代中国经济的行稳致远具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资本融资金融
融资
融资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资本策局变
7月重要融资事件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5月重要融资事件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