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补贴时代,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何发展?

2018-11-21 19:45张景新王兴艳胡红梅
新经济导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动力电池汽车产业新能源

张景新 王兴艳 胡红梅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市场,在经过2016年肃清骗补、去产能等一系列动作后,2018年初,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其中针对新能源电动汽车,提升了补贴起步门槛,细化了分类,大幅降低短续航、技术指标落后的产品补贴力度,对动力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百公里耗电量等补贴門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为2020年“后补贴时代”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传递重要信号。本文针对“后补贴时代”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和思考。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上下游重点企业迅速发展。展望未来,“后补贴时代”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有:政策引导产业规范化发展、智能化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互联网+汽车”融合发展。

(一)产业现状

我国工业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只有0.72万辆和0.71万辆,而到了2017年,我国新能源整车企业已突破200家,年产销量分别达到79.4万辆和77.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3.8%和53.3%,连续三年居世界首位。

在国家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的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动力电池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达到了8%以上,企业在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等方面快速提升,企业实力明显增强;比亚迪、北汽、上汽、奇瑞等重点整车企业积极推进自主正向研发,建立了完善的新能源汽车正向开发与质量体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国电南瑞、许继电气、易事特等加大充电模块制造、智能管理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助推我国充电网络建设。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最大的成本组成部分,2017年总装机量约为36.24GWh,同比增长约29.4%,其中,宁德时代装机量达到10.4GWh,约占总装机量的28.7%;比亚迪紧随其后装机量也超过了5.0GWh,约占总装机量的15%。排名前10的动力电池企业大多以三元、磷酸铁锂和多元复合作为电池材料,但受制于电池能量密度要求,磷酸铁锂增长逐步放缓,三元比例会迅速上升,占据绝大多数动力电池市场。

随着国家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的实施,以及新产品、新技术的不断成熟,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全新增长极。比亚迪、北汽、上汽、长安等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已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力军。2017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1.3万辆,位居首位;其次是北汽,销量达到1045万辆,比亚迪、北汽与特斯拉共同占据2017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三甲。

截至2017年末,全国累计已建成21.4万个公共充电桩,北京超过广东、上海、江苏、山东等地,成为拥有公共类充电桩数量最多的城市。根据全国13家充电桩上市企业2017年年报显示,过半(7家,占总数54%)企业的净利润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许继电气、众业达、易事特分别以103亿元、76.01亿元、73.18亿元的营业收入位居前三。

(二)发展趋势

政策引导产业规范化发展。随着《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不断实施,以及《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车辆运行里程核查方法(2018)》等文件的出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企业资质考核、行业监管、管理惩处等方面加速推进规范化。

智能化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与电动化结合将成为未来出行的主要方向,AI将助力传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AI加速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推进“智能汽车”和“智能交通”自主化建设;AI助力电极材料智能化筛选、电池健康状态的智能评估,提高动力电池安全筛选效率;AI推动智慧充电系统的变革,基于AI技术开发的智慧充电系统实时监控动力电池和充电系统的运行状态,有效减少过载充电和电池故障等。

“互联网+汽车”融合发展。互联网元素不断融入新能源汽车智能技术开发、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整车销售等各个环节,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经过快速发展,形成了以比亚迪、北汽为代表的传统汽车厂商和以威马、蔚来汽车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传统车企在硬件开发和产品制造方面优势突出,通过融合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先进制造技术,推动新一代汽车制造平台和智能工厂的建设;新兴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依托强大的资金实力和科技支撑,在无人驾驶、智慧充电等领域不断突破,快速推进“互联网+汽车”的融合发展。

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重点问题

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占全部汽车市场的2.7%,新能源汽车产业初具规模、产业链条初步形成。受双积分新政、补贴政策的影响,纯电动汽车销量增速较快,约占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的80%,“纯电动”战略初见成效。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纯电动路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开始逐步显现。

行业规范亟须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推广,然而随着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行业规范化、标准化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新能源汽车在充电桩标准、车载充电机标准等方面缺乏统一性,充电桩与新增新能源汽车的同步匹配、技术标准规范化有待加强;动力电池方面产生的电气安全、化学安全问题,已成为引发新能源汽车自燃的主要原因,动力电池规格和充电设施设备标准的统一性仍须严格规范;新能源汽车充电方式上,由于没有统一的换电模式电池标准,导致已投建的换电站通用性较差,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

动力电池回收进展缓慢。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市场依然不成熟。一方面,动力电池报废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到2020年全国动力锂电池报废量预计达到32.2Gwh,约50万吨;到2023年,报废规模将升至101Gwh,约116万吨。另一方面,受制于电池构造复杂、回收体系不完善、产业化经营未形成以及缺乏政府监管等多重因素,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不成熟,产业规模小。据统计,目前进入回收拆解程序的新能源动力电池不足1万吨,80%以上的回收电池仍然滞留在车企。动力电池的回收、处置已成为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核心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方面,我国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是现有的技术开发创新,特别是在电池系统开发、电机驱动技术等方面仍未取得重要突破。动力电池方面,我国动力电池以锂电为主,电池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相对较弱,部分核心零部件仍然依靠进口,市场竞争力较弱。电驱动技术方面,我国在售的纯电动汽车大多基于原有燃油车平台改装而来,真正意义上的新一代纯电驱动平台的研发工作进展缓慢,企业更多的是依靠政府高额补贴获取利润,缺乏技术创新的主动性。

高端产能不足和低端产能过剩并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成果显著,产品安全性、可靠性明显提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仍然存在产业分散度较高、产品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一方面,我国动力电池企业超过100家,新能源汽车更是分散在200多家车企,缺少国际性知名品牌,即使产销规模进入全球十佳的新能源车企,品牌知名度和溢价能力依然不高,与全球先进国家差距明显。另一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初期,产业投资过热,某些企业为获取国家高额补贴盲目扩张,以低质低价竞争方式扰乱市场,导致低端产能过剩,严重影响市场整体水平。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建议

“后补贴时代”,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由国家政策驱动转变为市场需求驱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将面临严峻考验,根据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重点问题,将从四个方面提出发展建议[1,2]。

加强政策引导,规范行业标准。在国家大力投资公共充电网络的背景下,应加快政策引导充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充电基础设施信息服务平台,鼓励社会企业参与充电基础设施的市场化建设和运营;规范新能源汽车充电接口和充电桩设计标准,推动各充电桩企业执行统一的通信协议标准,强化充电桩与车辆动力电池的适配性,提升产品运行的安全性;完善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回收置换和价格评估体系,建立合理的动力电池回收市场,降低电池回收利用风险、优化资源配置;统一换电模式电池标准,细化使用环境,提升动力电池的综合应用和管理,可在特殊用车领域率先示范。

借鉴优势经验,构建动力电池回收体系。新能源电池回收、梯级利用、再生利用是动力电池回收的三个关键环节,借鉴日本、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在废电池回收方面的优势经验和做法,构建动力电池回收体系:(1)优先培育电池回收意识,采用押金和奖励并行制度,提升企业和消费者的电池回收主动性;(2)以市场化经营为导向,组织整车制造企业、电池生产企业、电池回收企业、综合利用企业,共同参与废电池回收网点建设;(3)强化废电池回收网点建设企业间的数据对接,将回收利用的便捷性、环保性融入于产品设计中;(4)推行附加环境费制度,将回收成本分散/转移给动力电池上下游企业及消费者等,降低企业回收成本,提高回收效率。

鼓励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中国在加快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布局的基础上,应优先突破关键技术,从动力电池研发,到电驱动技术优化,全方位、多角度整合和优化动力电池产业,鼓励企业集中精力加强在电芯、能量密度、产品低温稳定性等方面的技术突破,制定严格的行业标准,规范和提升动力电池核心技术;关注电驱动系统核心零部件的开发,在研发测试、开发工程化以及推广应用等环节加强创新;加快新一代纯电驱动技术平台的研发和应用,搭建成熟的评价体系,建立专业规范的流程,提高性能、保证质量,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优化市场环境,转变支持方式。随着“后补贴时代”补贴退坡方案的逐步落实,各地区应加快转变支持方式。一方面,在招引新能源汽车企业、产品企业时,要注重核心技术突出企业和关键技术项目的落地,防止产业基础较差、核心技术缺乏、竞争力较低的项目,严防低端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加大车用氢燃料电池和智能汽车的关键技术开发投入,将自动驾驶、智能鉴定技术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深度融合,提升高端产能占比。通过开展智能汽车、智能交通等领域的重大任务公关,实现创新技术落地,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结论

随着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推出“禁售燃油车”时间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潜在的困难和挑战,尤其是在“后补贴时代”,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要以完善产业政策为重要抓手,不断规范行业标准,优先培育一批带动性强、技术水平高的动力电池、整车制造、关键零部件制造及充電设施制造企业;鼓励企业将核心竞争转向“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延伸服务”和“商业模式”等;注重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品牌效应,积极推动国产新能源汽车“走出去”,不断扩大中国企业的国际影响力,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引领全球积蓄力量。

注释:

[1] 田鑫. 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分析[J]. 日本研究, 2014(4):25-29.

[2] 宣桂兰. 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J]. 智库时代, 2017(7).

猜你喜欢
动力电池汽车产业新能源
解读《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动力电池回收——崛起的新兴市场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动力电池技术与应用》
《动力电池材料》
“新能源门”的背后
顺应新能源发展趋势
共享新能源汽车产业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