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媛
陈晓卿担纲制作的《风味人间》播出已有一段时间了。播出前,他亲自站台吆喝:片子不难看。果然,不负众望,豆瓣评分9.4。还不用到美食部分,千羊奔腾的开场画面,就震撼了你的眼球。
更何况,这是陈晓卿的拿手好戏。他曾经凭借自然类纪录片《森林之歌》获得金鹰奖“最佳纪录片奖”,自然和现实类纪录片是他的最爱,美食只是他的爱好之一。
在4k的高清镜头下,无论是辽阔无边的草原、翠绿欲滴的山川、细雨缠绵的江南,还是彩霞映照的天空、沾满露珠的荷叶、袅袅升起的山间烟雾……《风味人间》都拍出了一种极致的美感,让人心旷神怡、心神向往。
这些波澜壮阔、大开大合的画面,极大地凸显了美食纪录片的高级感,也为接下来出场的美食,描上了一层瑰丽的色彩。
于是,你刚感受完徽州人民传统的小作坊式制作后,画面马上一转,来到了西班牙伊比利亚半岛。火腿是西班牙的大硬菜,制作的每道程序都要经过精确的科学控制,甚至连切火腿也成为了一门精彩绝伦的行为艺术。
如何形容美食,中国文化的用词高深莫测,“香甜可口”“入口即化”,看上去挺美,实则让人不知所云。懂美食的陈晓卿不愿意这样的含糊,他用超微观摄影向你生动地呈现——
马肉如何在极端严寒的条件下迅速冻结保鲜:盐如何渗入进肉里,最后风干结晶:当纤维物质蟹肉壳遇上酸性物质醋时,又是如何“虎躯一震”,瞬间展开。
总之,这是一部风味十足的纪录片——
然而,短暂的震撼之后,那一幕幕精致的画面,有如浮光掠影,转眼即忘。难道我们同大多数苛刻的食客一样,经过各大美食片的密集洗礼后,已经审美疲劳、钝感不爱?
在《风味人间》里,你很难看到人和食物在微观层次的情感互动。人的作用,大多限于寻觅和制作食物的动作展现,密集铺排的美食镜头,挤占了人物个性发挥的空间,也自然容不下情感的缓慢流淌。
在这里,美食极大地冲击着人的视觉,生活则被晾在了一边。
所以,你不知道,一顿热气腾腾、肥美鲜嫩的羊肉大餐,对于牧民的具体意义;
不了解四川瓦屋山夫妇俩为何要开山劈路,露宿密林,进行性价比不高的劳动;
不清楚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阿布都夫妇,为何为了采集巴楚蘑菇,连孩子的三餐都顾不上;
也不知道,对于子承父业、每日捕捞自己都懒得吃的大闸蟹的荷兰男孩来说,這样的生活意味着什么。
我知道我是来看美食的,但食物就像忠实的信使,诱惑着我去窥探背后各色的生活姿态。当我看不到时,就会觉得少了点什么。
陈晓卿曾说过,地球上不缺的是钢筋水泥的都市,缺的是人间烟火,他曾这样形容过:
“桌子支在院子里,旁边路灯杆上贴满了租房小广告,创文的横幅打着卷儿,知趣地缠在国槐的枝头,晾晒衣服的居民不时从身边穿过……我喜欢在这样的环境里吃东西,微风过处,偶尔飘落几片秋天的叶子,空气里弥漫着酸笋的味道,这是迷人的人间烟火气息。”
只是,如果美食片里的人只剩下了物理空间上的移动,没有与食物产生足够细腻的火花碰撞,烟火气又从何而来呢?
别看吃货们整日嚷嚷着说要看吃的,不要看人。但他们最爱的,还是自己生活的影子,味觉的记忆,好让自己的情感有一个可以安放和寄托的地方。
太高级的《风味人间》,已经不是我的人间。久居水泥森林里的我们,更想以美食的名义,去看到远方不一样而又无比真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