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竹清
(1.暨南大学 统计学博士后流动站, 广州 510632;2.江门农商银行, 江门 529000)
从2007年开始,为扶贫扶困、支持三农事业和普惠金融发展,国家鼓励符合条件的银行金融机构发起建立村镇银行,村镇银行数量迅速增加,从零发展至约1600家,已经成为服务三农、普惠金融领域的不可或缺的金融生力军,在乡村振兴、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以及金融扶贫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引导和规范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支持三农事业,监管部门对村镇银行设立区域、经营范围、贷款额度等方面有较大限制。如村镇银行的涉农贷款比例指应不低于75%,村镇银行在县域内经营,禁止跨县发放贷款和吸收存款。而且银监会出台了“东西挂钩、城乡挂钩、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挂钩”的规定,鼓励投资者在乡村金融服务缺乏的地区设立村镇银行(陆智强,2015[1])。同时,各省市地方政府对村镇银行的设立经营都有一系列的支持政策,不同程度的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如天津市《关于促进天津市村镇银行发展的意见》对当地股东持股比例超过50%的村镇银行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设立村镇银行最多、农业最发达的山东省出台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省县域金融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意见》。然而,实践中村镇银行的数量和注册资金的分布与各区域经济发展程度高度相似,即东部省市最多,中西部次之,如青海西藏总共才3家村镇银行。尤其部分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经常暴露出脱农化、短贷化(徐小青等,2010[2])、贷款“放大不放小”(张彬,2010[3])等诸多问题,似乎逐渐背离国家引导发展村镇银行、普惠金融的初衷。那么,我们不禁疑问,村镇银行分布为何呈现出如此明显差异,背负服务三农宗旨和扶贫道德情怀的村镇银行的设立会倾向前往最穷困、最需要金融服务的地域吗?究竟有哪些社会经济特征因素显著影响着发起行在各省选址设立村镇银行?各省市的村镇银行服务当地三农事业发展的效应如何?本文拟通过实证分析着力解答以上问题,得到的结论将为村镇银行的设立、并购整合提供借鉴,为村镇银行管理、三农政策制定等提供启示,而且也具有增加村镇银行和普惠金融等领域文献的理论意义。
随着村镇银行数量的增多,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作用愈发重要,成为服务三农、金融扶贫、普惠金融等领域的重要力量,因此学术界倾注了越来越多的目光,研究成果加速产生。关于村镇银行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理论依据、发起行制度、成功经验介绍,以及村镇银行发展模式、现状问题、风险防范和对策等方面。近期关于村镇银行的治理、效率和效应,或以某一地区为样本研究村镇银行选址、绩效等问题的研究陈国明显增多。随着数据的积累和可获得性增加,研究视角从最初的定性研究、案例分析逐渐变为定量的实证分析。关于村镇银行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等基本分析方面。如周才云和张毓卿(2014)[4]等研究认为村镇银行存在成立时间短、知名度低、受经营规模、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制约,可持续发展仍面临经营风险较高、人员文化素质较低、资金来源不足、办公设施落后、信息化水平等瓶颈因素。高晓燕和孙晓靓(2011)[5]、李晓春和崔淑卿(2010)[6]等学者给出了类似结论。二是村镇银行绩效方面。赵丙奇和杨丽娜(2013)[7]以浙江省长兴联合村镇银行为例,从自我持续性、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评价了其经营绩效,也给出了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葛永波等(2015)[8]以山东省部分村镇银行的田野调研数据为研究对象,指出农户贷款行为、资产负债率、人才素质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村镇银行绩效的重要因素。周顺兴(2016)[9]使用江苏省县域村镇银行面板数据实证指出,银行业竞争显著降低了村镇银行的财务绩效,但提升了经营绩效。曲小刚和罗剑朝(2013)[10]以中国建设银行作为发起行成立的村镇银行为研究对象,认为融资渠道、政府扶持力度、股权集中度是影响绩效的关键因素。三是村镇银行选址问题。田杰等(2013)[11]选择Probit和Logit模型探索了278家村镇银行的网点选址行为的影响因素,实证认为社会经济特征的人均收入、地方财政支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比例、就业人数、信息化水平对村镇银行选址有显著正向影响。温丽琴等(2013)[12]以外资背景的村镇银行为例,分析了其设立村镇银行选址的影响因素,表明市场机会、金融市场规模等是外资背景村镇银行选址的首要考虑因素。吴一平和李珊珊(2015)[13]选择二元logit模型分析了河南省内村镇银行的设立和选址问题,表明因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价值等因素考虑,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县市是村镇银行设立的首选。四是其他问题。吴少新等(2009)[14]采用DEA超效率模型研究了4家典型村镇银行的经营效率。张松灿(2013)[15]以河南省农民的调查数据为研究对象,使用logit模型分析指出农户户主性别、年龄及家庭收入等变量是影响村镇银行的贷款意愿的关键因素。陆智强和熊德平(2015)[1]实证指出在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村镇银行的投入资本规模越高,而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则投入资本规模越小。李红玉等(2017)[16]研究指出大型商业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更倾向于采用绝对控股模式,当跨区域设立村镇银行时更多地选择绝对控股村镇银行。
梳理回顾关于村镇银行主题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目前数量上定性分析文章较多,定量分析文章较少,随着时间推移数量上的差距在缩小。在定性分析方面,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问题、意义和对策等基本问题的文章较多,案例分析较多;在定量分析方面,可能受限于样本量大学和相关数据可获得性,最近的实证分析大多是以某一个省,尤其是东部地区省份(因东部区地区省份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数量较多)的村镇银行数据为研究对象,且较多的选择probit和logit模型做回归分析。但是以全国层面全样本分析村镇银行选址分布影响因素的文献较为少见,特别缺乏评价村镇银行的设立对服务“三农”效应的实证研究和定量评价。因此,在选题上本文具有较好的创新性。
(1)发起行选址成立村镇银行的影响因素。发起行新设村镇银行,尤其是跨省设立村镇银行,首当其冲的决策必然是决定选址,影响选址的因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外在因素,这也是最重要的因素。选择新设村镇银行总部地址,必然要考虑宏观经济因素,如当地经济和三农发展水平、人口密度、金融发展水平和竞争激烈程度、信息化水平、农民受教育程度、文化相近程度、交通便利与发起行总部地理距离等,此外还有当地对村镇银行发展的监管和政策支持等,如地广人稀贫穷西部县域的村镇银行数量和注册资金都相对少很多。二是内在因素,即发起行自身的实力和偏好,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发起行,其管理能力、对农村金融的了解等都不相同,对成立村镇银行兴趣也迥异,因此影响后续村镇银行的管理、经营绩效和可持续发展。如大型商业银行全国各地都有分支机构,方便对各地村镇银行管理,但因为村镇银行体量小,大银行对其兴趣不大,且容易当成网点管理而削弱了村镇银行的独立性;而地方性农村商业银行对村镇银行兴趣大、三农金融业务较为熟练,但实力较弱、管理水平较低,对跨省的村镇银行缺乏管理经验、管理难度大、成本高。以上内外两重因素共同作用,不但决定了发起行选择哪个县镇成立村镇银行,也影响着发起行对村镇银行投入多少人、财、物,关系村镇银行稳健可持续发展,进而发起行的经营绩效。相应地,提出假设1:
假设1:经济基础越好、交通越方便、银行业竞争越小等的地区越可能成为村镇银行首选,投资资金越多、村镇银行数量越多。
(2)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效应分析。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是服务三农,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中国梦。随着村镇银行的范围规模扩大、制度完善、技术进步和管理经验不断丰富,村镇银行对三农的作用将逐渐发酵,在服务三农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村镇银行作为银行金融机构成员之一,具备银行业的基本功能和作用,设立村镇银行可以缓解农村地区的金融抑制问题,优化资源配置,为农村、农业发展、农民创业谋生等提供资金,促进农村金融深化和农业经济发展,从而农民增收;其次,村镇银行的设立可直接和简接为农村地区提供岗位、增加就业人口和收入,并为政府贡献税收等;最后,村镇银行在县域的发展,可为当地农民普及金融服务知识,改善投资理财观念,丰富投资渠道,潜移默化之下增加村民的金融资产收入。相应地,提出假设2:
假设2:一个地区村镇银行数量越多和注册资本越高,农民收入和农业产值越高,农村建设将越好。
(1)数据说明。 选择全国31个省市2007至2016年所有设立并开业的村镇银行的数据为研究对象,但因国家统计年鉴里大部分社会经济特征数据仅统计到2015年,所以在回归分析时数据时间范围主要为2007至2015年。村镇银行注册资金数据主要来源于村银网村镇银行名录,村镇银行详细名录、银行分支机构数据来自银监会网站,各省宏观经济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年鉴。统计分析软件为stata13.0。
(2)变量说明。 第一,选择各省市各年度村镇银行数量和注册资金的新增和存量数据度量村镇银行发展程度。第二,为探索省级层面村镇银行选址布局的影响因素,基于经济管理理论和参考往常学者的研究,如田杰等(2013)、吴一平和李珊珊(2015)等,选择了经济总量、农业产值、金融业产值、银行分支机构、人口、土地面积、公路铁路里程、市场化指数等变量;第三,为分析村镇银行发展服务各省三农的效果,以农林牧副渔产业增加值(即第一产业产值)、农村居民固定资产投资额、农民消费支出水平分别衡量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情况。具体变量说明如表2。
因此,构建村镇银行选址布局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
VBankit=GDPit+AGDPit+FGDPit+HMit+RMit+Popit+RPopit+LandAit+BankBit+MarkIit+XianDit+yearit+εit
(1)
以及设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事业效应的回归模型:
Snongit=VBankit+GDPit+FGDPit+HMit+RMit+RPopit+LandAit+BankBit+MarkIit+yearit+εit
(2)
以上模型中变量VBank包含变量NAVB、AVB、NARC、ARC,Snong包含变量AGDP、FSave、FCon、FNI、FFI等,year为年度虚拟变量,i表示省份, t表示年份,ε为残差项。
表1 各变量说明
(3)描述性分析。村镇银行注册资金在各省市分布方面。从表2可知,第一,至2016年底全国所有村镇银行的注册资金合计1279.86亿元,其中经济发达省市如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省村镇银行注册资金数量位列前四,金额分别为264.87亿元、108.42亿元、101.79亿元、96.5亿元。第二,从纵向看,全国村镇银行注册资金数量分布呈“倒U型”,即每年注册资金数额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于2011年注册资金金额达到峰值426.29亿元,东、中、西部分布规律也呈相似特征。第三,东部地区省市吸纳了村镇银行注册资金的大半部分。如截至2016年东、中、西部地区注册资金合计分布为803.26亿元、253.72亿元、240.89亿元,分别占比61.89%、19.55%、18.56%。
各省市村镇银行数量分布方面(为节省篇幅,未予列出数据)。截至2016年,东、中、西部地区省市的村镇银行数量约各占1/3,东部地区稍微占优,其中湖北、辽宁、江苏、吉林、海南、重庆、上海、天津等10省市已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山东省作为发到的农业大省其村镇银行数量以126家高居榜首,河南、江苏、浙江次之,分别77家、73家、73家,排在后两位的青海、西藏分别仅3家、1家。时间轴上看,从2010年起新设村镇银行数量显著增多,其后全国每年新设村镇银行超过100家,特别是2011年全国新设村镇银行达到289家。
从以上分析可知,东、中、西部省市村镇银行分布在数量上差异较小,但东部发达省市吸引了大部分注册资金投入。因此也可直观的判断,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如经济发达、人口密度高、交通便利、农业经济好等省市更受各类发起行的青睐,优先布局且投入更多资金,这似乎背离了国家引导支持在金融服务匮乏或贫困地区设立村镇银行的趋势,在游戏规则下发起行尽可能选择自利。但毫无疑问的是,各省市农民家门口不断增加的村镇银行在振兴乡村经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以及金融扶贫、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等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银监会报告,截至2016年末全国建村镇银行各项贷款余额7021亿元,农户及小微企业贷款合计6526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93%,500万元以下贷款占比80%,户均贷款41万元,支农支小特色显著。故下文将对村镇银行各省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服务三农的效果进一步实证分析。
表2 2007—2016年各省市村镇银行注册资金分布
续表
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合计山西0.000.720.004.4210.028.161.904.269.000.8039.28中部小计6.755.325.8733.7566.6735.8621.2823.9135.3019.02253.72广西0.000.900.852.407.617.753.500.000.000.0023.01贵州0.000.651.000.773.753.404.105.2013.181.3033.35甘肃0.881.120.300.000.200.801.500.300.450.806.35宁夏0.000.200.300.201.300.850.000.001.301.305.45青海0.000.000.000.000.220.000.000.001.100.001.32内蒙古0.3910.301.808.479.946.604.302.102.003.4049.30陕西0.000.250.002.000.000.650.300.600.306.0010.10四川1.804.321.6613.2510.903.103.800.501.701.3342.36西藏0.000.000.000.000.000.000.000.250.000.000.25新疆0.000.280.300.503.000.003.001.301.502.5012.38云南0.002.141.542.101.007.905.305.801.706.9034.38重庆0.000.401.883.506.203.903.000.201.851.7022.63西部小计3.0720.569.6333.1944.1234.9528.8016.2525.0825.23240.89合计9.8250.0241.07161.80426.29148.11151.06138.8892.1278.701297.86
数据来源:村银网和银监会数据整理而得。
(1)经济特征 。 GDP是度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型指标,GDP高则意味着城乡居民收入高、政府财政收入高、市场交易活跃、金融需求大,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更好。从表3可发现,在选择的3个经济特征变量中:首先,省市GDP对村镇银行总量显著负相关但与注册资金显著正相关,这可能一方面因为发达省市已存在较多银行类金融机构、银行竞争激烈,村镇银行先天不足、竞争力弱又需要发起行兜底经营风险,激烈的竞争弱化了经济优势、设立意愿,但此区域资金充足、融资方便,所以在发达地区设立村镇银行需要且容易获得大规模资金;一方面因为像北京、上海、天津等经济发达地区县级区划数较少、可设立村镇银行空间较小;同时。其次,农业产值和市场化指数都对村镇银行设立总数和注册资金累计数额有显著正向影响,经济特征与每年新增村银行正相关但显著性不足。这表明省市经济特征对该地区村镇银行布局的总量有显著影响,而对每年新增数量影响不大;发起行在选址设立村镇银行时更多的考虑其存量因素。
(2)社会特征。第一,是各省人口、农业人口数量、土地面积与村镇银行设立总数和注册资金累计数额显著负相关。这可能因为在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都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也是银行金融机构设立最多、农村金融服务产品供给较充足的地方,所以对村镇银行的需求相对变小了,这与以上GDP的影响原因相似;但土地面积过大、人口密度过小的区域也不是村镇银行的理想地址。 第二,各省铁路、公路里程与新增村镇银行数量、累计总数显著正相关,但与注册资金没有显著关系。这表明交通便利程度是影响村镇银行选址的重要因素。第三,各省县级区划数量与村镇银行总数显著正相关,这因为村镇银行只能设立在县域,所以县越多的省理论上可容纳村镇银行数量越多。
(3)银行业竞争环境。银行分支机构数量与村镇银行总数和注册资金总额显著负相关,而金融业产值与其显著正相关。这说明金融资源更丰富、金融市场更完善的省市对设立村镇银行有莫大的吸引力,但相应地,其剧烈的竞争又使得发起行在设立背负“三道枷锁”、先天不足的村镇银行时畏首畏尾、望而却步,发起行设立村镇银行必须资源丰裕度和竞争激烈程度间权衡选择。
表3 村镇银行选址布局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
注:“***”、“**”和“*” 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下显著;控制年度效应;通过豪斯曼检验选择面板随机效应模型;下同。
国家孕育鼓励村镇银行发展是为支农支小、满足农村金融需求,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目标。村镇银行经过十年的发展,规模已经不容小觑,从最初布局村镇银行为攻城掠地演变到稳步理性发展和提高经营服务水平的阶段,对三农事业的积极效应逐渐显现。表4列示了利用各省市数据实证检验近年以上目标达成情况、村镇银行服务三农效应的结果。可以发现:
农业增效方面。以农林牧副渔产业增加值衡量农业增效。首先考察仅包含村镇银行发展相关变量以及控制年度效应的影响分析,表4的(1)至(4)回归结果显示,不管是各省村镇银行数量和注册资本的增量还是存量的变量,其系数至少在10%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而且相比每年新增的村镇银行数量和注册资金,累计的数量和注册资金变量的显著性更高。在控制其他社会经济特征变量后,结果有所变化(表5),新增村镇银行数量变量NAVB和注册资金变量NARC的系数为正但不够显著,而数量存量AVB和注册资金存量ARC的系数都至少在10%的水平下显著为正。相关实证结果表明村镇银行的设立的确对各省农林牧副渔产值增加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村镇银行的存量和规模大小对提高各省市的农业产值有更明显的意义。
表4 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单变量OLS稳健回归结果
表5 村镇银行对农业增加值影响的实证结果
农村发展方面。以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额衡量农村发展。首先考察仅包含村镇银行发展程度的相关变量且控制年度效应的影响分析,表4的(9)至(12)回归结果显示,除各省市新增村镇注册资本金额变量NARC为正不显著外,村镇银行数量增量NAVB和存量AVB以及注册资金存量变量ARC的系数都为正且至少在1%的水平下显著。在控制其他社会经济特征因素后(表6),只有新增村镇银行数量变量NAVB和存量AVB系数为正且至少在5%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而注册资金增量和存量变量系数为正但变得不显著。相关实证结果表明每年各省市新设村镇银行的数量以及已有总量显著促进了其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同时,可能现有农民贷款投资的意愿不是那么强烈、相关金融需求相对较小,村镇银行的规模大小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仍未突显。
表6 村镇银行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的实证结果
农民增收方面。消费和收入好比一个硬币的两面,尤其量入为出习惯根深蒂固的我国农村地区更是如此,因此选择农民消费支出水平衡量农民增收情况。首先考察仅包含村镇银行发展相关变量以及控制年度效应的影响分析,表4的(5)至(8)回归结果显示,不管是各省村镇银行数量和注册资本的增量还是存量的变量,其系数至少在10%的水平下显著为正。在控制其他社会经济特征变量后,结果与农村发展方面较类似(表7),只有新增村镇银行数量变量NAVB和存量AVB系数为正且至少在5%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而注册资金增量和存量变量系数为正但变得不显著。此外,再选用农户储蓄(FSave)和农民人均纯收入(FNI)衡量农民增收做稳健型检验,结果基本一致(表8)。以上实证结果说明每年各省市新设村镇银行的数量以及已有总量显著增加了农民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但可能现有农民贷款消费习惯仍未养成、贷款额度相对较小,村镇银行的规模大小对农村消费支出和收入水平的正面影响还不明显。
此外,为检验上述结果的稳健性,实证过程中做了以下分析:一是控制异常值对连续变量缩尾处理(1%~99%);二是为控制内生性采用了2sls回归以及动态面板模型规模;三是变换关键解释和被解释变量。所得的结论与上文分析基本一致,肯定了各省市村镇银行的发展对三农事业发展的支持作用。
表7 村镇银行对农民消费支出影响的实证结果
续表
OLS稳健回归面板随机效应回归(1)(2)(3)(4)(5)(6)(7)(8)FConFConFConFConFConFConFConFCon常数9367.8∗∗∗10053.0∗∗∗12673.7∗∗∗14405.6∗∗∗15745.9∗∗14331∗∗∗17956.4∗∗∗17984.4∗∗∗(3.37)(4.46)(5.44)(5.94)(3.03)(3.03)(3.74)(3.73)R20.9200.9180.9170.9170.90710.90500.89680.8967F/wald值110.97120.32106.03103.062801.033915.263643.253647.97N208273273273208273273273
表8 村镇银行对农民纯收入和储蓄影响的实证结果
注:农户储蓄数据截至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截至2012年;使用OLS稳健回归。
国家引导设立村镇银行的宗旨是为发展普惠金融、服务三农、支小支农。尽管受社会经济特征、市场竞争和资本逐利动机影响,各发起行更偏好选址设立在经济农业已较发达的区域而有违国家宗旨之趋势,但随着村镇银行数量大幅增多、在全国县域全面覆盖开来,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效应日渐显现,在增加县域金融服务供给、促进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打赢扶贫攻坚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选择2007至2016年村镇银行数量和注册资金的面板数据,从省级层面实证分析了我国村镇银行选址布局的社会经济特征因素以及服务三农的效应。发现:第一,经济总量、市场化程度、人口、公路铁路里程、人口密度、金融业发展环境和银行业竞争程度等是影响村镇银行选址和注册资金权衡的重要因素;第二,村镇银行注册资金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省市;第三,村镇银行数量和注册资金的增量和存量对三农事业发展有积极作用。其中,注册资金多少对农业产值的正向作用更明显,而数量多少对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正向作用更明显。
以上分析结论启示,一是村镇银行选址需要综合权衡响应国家政策和当地社会经济特征,以及村镇银行的生存和竞争力。而不能仅考虑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密集度、金融资源丰裕度惯常选址因素,或仅响应号召选往最穷困的县域。二是应进一步引导和支持符合资格的发起行在中西部省份县域设立村镇银行,加强村镇银行地域覆盖深度,以及适当扩大规模,适度提高注册资金门槛。如当地政府可通过改善交通、提高市场化水平等营造好的银行生存发展环境而吸引村镇银行。三是村镇银行对服务三农确实存在显著积极效应,今后应进一步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且改进现有的监管政策制度,从而促进村镇银行稳健可持续发展、更好的服务三农。今后将基于村镇银行全样本数据以县域层面视角进一步深入研究村镇银行服务县域三农事业的效应,以及不同类型发起行在不同地域设立村镇银行的绩效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