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增辉
(江苏省苏州市中医医院儿科,江苏 苏州 215009)
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便质干结,排便艰难;或便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的病证[1]。本研究用通便膏敷脐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共 40例,均为2018年3月至2018年6月苏州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患儿。男19例、女21例,年龄1~12岁,病程3.0~24个月。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和1996年《诸福棠实用儿科学》[3]制定。①排便间隔时间明显延长,超过72h以上;②大便干硬,排便困难,可伴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及哭闹不安等症状;③病程超过2个月;④排除肠狭窄、肠梗阻(扭转或半扭转)、直肠或肛门狭窄、先天性巨结肠等先天性肠道疾病导致的便秘。
用制大黄、陈皮、炒枳实,按1∶2∶3比例组方。偏热结者加连翘,气滞者加大腹皮、姜厚朴,食积者加山楂、炒莱菔子,阴虚血虚肠燥者加生地、当归、火麻仁。烘干,研细末,用凡士林适量调成膏状,当日制备,敷于脐部神阙穴。每周治疗3次,连续4周。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痊愈:排便间隔时间恢复正常状态,排便顺畅,伴随症状消失。显效:排便时间间隔在72 h以内且较治疗前缩短24 h以上,大便质地变软。无效:大便间隔时间较治疗前没有缩短,伴随症状未减轻。
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痊愈22例,显效1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
治疗前后每周排便次数及每次排便持续时间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腹痛次数及腹痛时间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腹痛次数及腹痛时间比较(±s)
项目 例 治疗前 治疗后 P排便次数(次/周) 40 1.60±0.43 3.46±0.53 <0.05排便时间(min/次) 40 18.60±5.25 4.23±3.26 <0.05
中医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主要为乳食积滞,胃肠燥热,气机郁滞及气血津亏。小儿脏腑娇嫩,肺、脾、肾三脏不足而心、肝有余。脾胃为后天之本,小儿饮食不知饥饱,损伤脾胃,导致胃失受纳腐熟、脾失运化,饮食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聚而成积,积久化热,热壅肠腑,伤津耗液,阻滞气机,腑气不通,传导功能失职而大便秘结不通;小儿为纯阳之体,感邪易从热化,肺气虚,易受外邪侵袭,致肺失宣肃,郁而化热,肺热下传大肠或饮食辛辣,胎热内盛均可致胃肠热结,腑气不通而便秘;小儿肝常有余,情绪不能自控,易致肝气不舒,气机郁结,横逆犯脾出现肝木乘脾,脾失健运,糟粕内停出现大便不通;小儿肾常虚,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出现气血不足,致肠道失于濡养,糟粕难行则大便秘结。治疗当以理气健脾,活血消积,泻热通腑为主。
肚脐为神阙穴所在,神阙穴位于任脉之上,具有内联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的功用,为冲任经气汇聚之处,脐下脂肪薄弱,动静脉及毛细血管汇集,药物敷脐既能使药物分子易透过脐部皮肤进入血液参与血液循环,到达病处,又可通过局部穴位的刺激,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调整胃肠功能,而祛邪愈病[5]。
制大黄泻下攻积、泻火解毒、清热凉血、祛瘀通经,炒枳实行气宽中、消积除胀,陈皮理气健脾、燥湿调中,三药攻补兼施,既可泻下消积、行气通腑,又能健脾理气顾护正气。肠腑热结明显加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胃肠气滞加大腹皮、姜厚朴行气宽中、消积除胀,食积胃肠加山楂、炒莱菔子消食化积、行气散瘀,阴虚血虚肠燥加生地、当归、火麻仁增强滋阴生津、养血活血及润肠通便功效。药物与穴位协同作用,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