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梦如,薛小金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颈源性头痛(CHE)是指由于颈部受到损伤或颈部组织缺血缺氧、炎症及机械性压迫等引起颈神经受刺激,进而导致的慢性头痛。多伴有颈部压痛,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可出现耳鸣、视力模糊、恶心、呕吐等[1-3]。CHE治疗的首选方法为保守治疗,其中效果较好的是针刺疗法[4-5]。本研究用温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共70例,均为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均符合颈源性头痛的诊断标准[2]。对照组男14例,女21例;年龄26~55岁,平均(31.2±5.4)岁;病程0.8~4.2年。观察组男12例,女23例;年龄27~57岁,平均(32.5±6.1)岁;病程0.6~4.5年。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用常规针刺治疗。患者取坐位,取天柱、风池、颈百劳、肩井、大椎、合谷、中渚、太冲,消毒,用一次性无菌针(30mm×50mm)直刺15~20mm,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30min后将针取出。每日1次,5天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
研究组用温针灸治疗。患者体位、消毒、取穴及针刺等同常规针刺方法,另在针刺入后,选择颈百劳穴进行温针灸,在针的尾部插上艾柱(直径18mm、长20mm),于近皮肤部位均匀点燃,灸2壮。
头痛程度用数字评分法评估,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疼痛难忍,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强。记录每次头痛持续的时间及头痛发生的频率(每周)。颈部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脉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平均血流速度(Vm),用彩色多谱勒超声进行检测。
痊愈:头痛及其他症状消失。显效:头痛程度明显降低,其他症状明显缓解,或疼痛发作次数或疼痛持续时间缩短2/3以上。有效:头痛强度稍减轻或发作间歇时间增长或头痛持续时间缩短少于2/3。无效:头痛程度未减轻甚至加重。
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指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5。
组别 例 NRS评分 头痛持续时间 头痛频率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356.51±1.033.32±1.76*△9.32±2.134.15±0.97*△ 2.97±1.461.52±0.96*△对照组 356.49±1.074.82±1.93*9.35±2.176.41±1.22*3.01±1.542.53±1.25
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指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PI RI Vm(cm/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351.41±0.381.02±0.27*△0.72±0.060.53±0.06*△41.19±6.8333.74±6.85*对照组 351.40±0.371.21±0.32*0.71±0.070.65±0.07*42.03±7.1434.86±7.31*组别 例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P>0.05)。
CHE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椎管内出现炎症的刺激作用或是C1-3椎间盘在神经根处产生了机械性压迫;二是指颈椎小关节之间及肌肉、韧带筋膜等在C1-3神经根分支处产生炎性刺激或机械性压力[6-8]。CHE患者颅内血流多有异常,这可能是引起头痛的一个原因[2,9]。
CHE属中医“头痛”、“眩晕”等范畴。经络循行经过颈椎的有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足少阳经,故CHE压痛点主要分布于督脉(大椎)、足太阳经穴(天柱)、手足少阳经穴(风池、颈百劳、肩井)等部位。针刺中渚穴位能够通利颈椎关节,泻少阳经气;太冲、合谷阴阳、气血相结合,针刺时能调节脏腑经络内外气血阴阳[4,6]。温针灸可将艾灸的微热借助针柄送到肌肤深部,从而达到行气活血、温通经络的目的[1,3]。
温针灸能够更好的改善疼痛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治疗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