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成大实验小学校 胡 瑶
数学概念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石,也是培养学生形成数学能力、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掌握情况是比较好的,但是课后的练习反馈暴露出较多的问题。主要原因是:1.对于得出概念的过程,教学上不太重视,造成学生对概念探究没有兴趣,机械地记忆教师给出的数学概念;2.没有勾连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况,造成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不深入;3.习题的设计没有针对性,造成对数学概念的巩固不到位。陶老先生提出过“教学做合一”,可见动手做对于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意义。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容易被分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情境的创设,以有趣、可操作、有价值的情境为主,让学生在情境中引发对数学概念进行探索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平移与旋转》的内容时,可以通过小朋友喜欢的俄罗斯方块游戏引入。让孩子们通过操作俄罗斯方块的游戏,在游戏中感受平移和旋转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然后让学生用手势模仿物体运动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平移与旋转的概念。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升和毫升》的内容时,从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着手,一瓶瓶装可乐容量是250毫升,让学生对毫升的量有一定的直观体验,并让学生将一瓶可乐里的水倒入100毫升的玻璃杯中,让学生再次感知毫升的概念。接着拿出一个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它的容积大约是多少,强化毫升与升的概念。
《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问题是引发学生思考的有效途径。有了问题的引领,学生会更加具有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的内容时,先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感知什么是面,再与学生的手掌面比一比,让孩子感知面也是有大小的。接着给出两片树叶,提问:哪一片树叶大?引起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探究面积概念的兴趣。
在执教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先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让学生直观感知什么是面;再将教师的手掌面和学生的手掌面进行比较,发现老师的手掌面比学生的手掌面大。学生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仅直观地感知到什么是面,更能体会到面是有大小的。
出示两片树叶并提问:哪一片树叶大?学生已有了周长的知识基础,所以部分学生会说比较两片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哪个长,哪片树叶就大。借助这样的认知冲突,开展面积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并能让学生对面积和周长的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
先让一个孩子摸一摸课本的封面,并在摸的过程中完善“整个这个面都是课本的封面”。再让学生拿出课本,一起来摸一摸课本的封面。因为三年级的孩子还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我们需要借助生活中的事物来帮助孩子理解数学概念。通过操作,加强感知物体的面,学生能直观地体会什么是面,在脑海中建立面的表象。
通过这样的操作,孩子们找到了许多的面。明确物体都有面,有的面比较大,有的面比较小,能明确感受到面是有大小的。通过摸面的活动,学生明确物体都是有面的,再通过手势比划黑板面这么大,课本这么大,让孩子们体会到面是有大小的。揭示面积的概念:像这样,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
本课的主要难点就是面积和周长的区分和联系:第一,要明确面积看面的大小,周长要看围成图形一周边线的长。通过涂色和描出周长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明确面积要看涂色部分的大小,而周长则要看围成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用不同的笔描绘面积和周长,让学生在操作中解决认知冲突,加深对面积和周长概念的认知。第二,明确辨析周长和面积的关系,不是周长越长,面积就越大,也不是周长越小,面积越小。我设计了用四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新的平面图形的创作游戏。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小组操作,动手实践。通过汇报再比较面积怎么样,周长怎么样,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能体会出面积相等时,周长不一定相等。
学生的思维发展程度合而不同,个别存在差异。作为班级的任教老师,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包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解水平和学习习惯。孩子的这些情况,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他们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有较全面的了解,为挑选练习打下基础。
让孩子“跳一跳能够得着”,这样孩子的学习兴趣、能力、思维以及水平都能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几和第几》时,出示情境图后,提问:戴帽子的小男孩排在第几个?追问:你能像这样再提一个问题吗?开放式的问题能让更多的孩子进行个性思考,提升思维能力。
变式训练是教学中常用的练习形式,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几和第几》一课,学生对于“几”和“第几”的概念出现混淆,在设计练习时,便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如:(1)图中一共有( )个水果;(2)从右起圈出5个水果,将左边起的第5个图形涂上红色;(3)给正中间的水果涂上绿色,它的左边有( )个水果,右边有( )个水果;(4)从左边数起,第( )个、第( )个和第( )个水果是桃子。
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小学的孩子理解起来是比较困难的,根据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主要表现形式是描述式和定义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发展特点,我们创设有趣、有效的情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组织丰富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习得、理解数概念;设计多样的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率。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让孩子经历“鱼、渔、愉”的三重境界,让孩子通过模仿,习得技能,感受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