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求之不得的快乐与忧伤

2018-11-21 18:03:26黄荣华
书摘 2018年11期
关键词:后妃琴瑟关雎

☉黄荣华

《关雎》是中国爱情的开篇

每次读这首诗时,我都很激动。由此想到,几千年前孔子一定要将这首诗放在《诗》305篇之首时的兴奋与自得。我相信,大家读后也一定会很激动。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周南·关雎》

如果你是一个男孩子,是想到自己追求的那个窈窕淑女呢,还是想到自己未来一定可以追求到那个窈窕淑女呢?

如果你是一个女孩子,是想到有那么一个君子在追求自己呢,还是想到未来一定有一个像君子一样的男孩子对自己热烈追求呢?

“君子”最早指社会地位高的人,包括诸侯大夫及没有职位的贵族男子。后来多指道德品性高的人。

我们今天所讲的君子,就是指后者了,指道德品性高的人。这首诗里的“君子”应当是贵族青年男子。在西周春秋时期,贵族不只有地位、财富,还要讲求贵族精神,即要求重风度守规矩、有荣誉感具备责任心、遇事执着讲信誉,要求他们是社会道义的承担者。这个君子与西方的骑士有相似之处。

女孩子想一想,一个重风度守规矩、有荣誉感具备责任心、遇事执着讲信誉的男孩子在追求你,那是不是一件特别美丽的事?能不激动吗?

那么男孩子想一想,你是一个重风度守规矩、有荣誉感具备责任心、遇事执着讲信誉的人,那你追求女孩子应当是怎样的呢?

从诗中可以读出,这个女孩子是“窈窕淑女”。

“窈窕”,是内外兼美的样子。“淑”古代用“善”来解释。“善”就是“好”。

因此,你追求的是一美善之女孩!

当你遇到了心仪的美善之人,当然就要去追求了,一次追不到两次,两次追不到三次、四次……无穷次,一直追下去。这就是爱情的力量。并且,朝思暮想,夜不成寐。想啊想啊,想出自己的绝招。

“琴瑟友之”!这是什么意思?就是用最能表达自己美好情感的方式去诱惑她!这里的“友”是亲爱之意,是使亲爱的意思。整句就是说,用弹琴奏瑟的方式去亲近她,使她也亲近自己。

请注意“琴瑟”。“琴瑟”二字的形旁都是“珏”。《说文》:“珏,二玉相并之形。”由此可知,琴瑟发出的声音就像二玉相碰之声,表示这是一种“玉声”。“玉声”是什么声?是高贵悦耳之声。在传统文化中,琴瑟合称比喻和谐,“琴瑟和鸣”表达夫妻感情和睦、朋友情谊深厚。

所以说,弹琴奏瑟的方式正是君子追求“窈窕淑女”的最和谐的行为方式。

“君子”的追求是否成功

在这样的持续不断的热烈的追求中,“君子”是否追求成功?

诗最后写道:“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里的“乐”是使她快乐。用什么使她快乐?用“钟鼓”。

“钟”“鼓”都是古代非常重要的乐器,一般是在重大活动场合表演。这样看来,这里的“钟鼓乐之”当是指在婚庆的典礼上演奏钟鼓之乐来使新娘快乐。

但在婚庆的典礼上演奏钟鼓之乐来使新娘快乐,到底是事实呢,还是想象呢?

这个问题每个读者都可以有自己的回答。这里我只想说,如果从文学的角度说,从诗的角度说,我们将它当作想象来理解一定更有意味。

为什么?那个君子啊,想尽了一切办法,也没有将那“窈窕淑女”追求到,他就更加“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了。在这样痛苦的煎熬中,在昏昏沉沉中,他进入了那甜美的梦乡,梦到了自己将那“窈窕淑女”娶回了家。

这样,整首诗就是一个长长的追求梦。梦得真切,梦得热切,梦得深切。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文学用文学方法,将这种追求表现成“最高级”。

只是一个长长的爱情梦吗

那么,这个长长的追求梦到底追求的梦想是什么呢?

当然可以说是君子追求淑女,那可不可以说是其他呢?

据传由孔子的弟子子夏所写的《毛诗序》这样说:《关雎》是讲“后妃之德”,就是说《关雎》写后妃为君王求贤女。也就是说,《关雎》中的君子就是后妃,淑女就是后妃日思夜想为君王所寻觅的淑女贤才。

但至近代,人们一般都将《关雎》理解为一首爱情诗。

为什么是这样的呢?我们可以先还原一下这首诗产生的社会生活背景。在西周时期,有“男女野会”之俗。《周礼》:“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即在春暖花开的仲春二月,青年男女到野外相会。那时,婚烟的自由度较大,不像后世那么严格,尤其是对女子而言。我想,孔子在整理《诗》三百篇时,对此是非常清楚的。因此,他将这首诗置于三百篇之首,并给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评价,就是说《关雎》既表达欢乐又不沉迷于欢乐,既表达忧伤又不被忧伤所困。

细想孔子这种处理与评价是很有道理的。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指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情感,引起联想,获得审美享受;“观”指通过诗歌了解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群”指诗歌促进社会人群交流思想感情;“怨”指诗歌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不满与批判,也谓之“讽”。据此,我们说,孔子对《关雎》的处理与评价是很有道理的。

首先,这基本是社会真实生活的表现,体现诗可以“观”的意义。我们从中看到了周代都城南部一带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

其次,这是诗对真实生活的提升,体现诗可以“群”的意义。男子求女而不得,但他在梦想中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再者,其诗歌形象,尤其是其比兴,启人联想与想象。子夏讲“后妃之德”,我们是不是还可以说是写对美与自由的追求?这个美与自由于具体人具体生活情状又有更具体的人事物,因此,“荇菜”与“淑女”之象就有了更广泛的象征的可能了。此时此刻,你若将这种象征化为自己具体的追求目标,是不是就千差万别、千人千面了?

有了上述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大体能明白,《关雎》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能在读者的心中产生共鸣,激起热情了。

猜你喜欢
后妃琴瑟关雎
无题
宫闱时尚
卷宗(2020年16期)2020-08-10 18:30:44
琴瑟(新韵)
从《太常因革礼·庙议》后妃袝庙问题看北宋的礼制运行
冷热
宋代后妃形象初探
《〈诗经〉二首》随堂练习
《关雎》主旨误读的是与非
从《诗经》比兴循环解释现象探究“兴”的起源——以《关雎》《汉广》《樛木》三诗为例
《〈诗经〉两首》阅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