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明
从崆峒山回来一年多了。这么长时间后,才想要写一点东西出来。现在越来越是这样,一件事情发生许久之后才偶然想起来去写一写。时间久了,有一些记忆模糊了,一些情景淡忘了,因为它们本来就没有打动我,没有给我留下太多印象。相比,有的情节却不仅无法模糊、遗忘,反而是越发清晰深刻起来。它们是终归要被记住的。在人短短的一生中,对于我们,它们才是为数不多重要的事物之一。譬如上次西部之行,那阳光、河水在记忆的深处刻下深深的印痕,时间久了,更令人泛起回味。那是自然的清新,让人身心愉悦。
一路上,经过许多风景。当进入甘肃平凉,西部第一山崆峒山的名字出现在眼前。不仅是看到出现在宣传牌上的这几个字,真实的山就在眼前。在中国的其它地方,人们在登黄山、庐山、峨眉山、华山。这里,人们是朝着崆峒山来了。登崆峒山的人犹如登东中部任何一座名山的人一样多。多到什么程度?记得当时险要陡立的天梯每一级石阶上都挤满了人。要想走快一点是不可能的,你被包围在人群中,前后左右都是与你一样登山的人。你想快点上去,别人不也是一样的心情?人太多,你只能被拥挤的人群裹挟着一步步慢慢往前。谁也快不了,谁也不能太快了。除了人海、人流,两侧是险峰与悬崖峭壁。
“西来第一山”,如果当时还对这“第一”有些怀疑的话,现在回想起来,却觉得它实在的确是不一般的了。甘肃再往西,更远的西部我是没有走过,没有见识到西部别的大山,但截至甘肃境内,如果以崆峒山为终点的话,它无疑为它以东包括它在内所有的大山画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西部是荒凉的,植被稀少、土质裸露,这恐怕是我们对西部地区总体特征固有的一种潜在的认识。行走在荒凉的西部,在崆峒山上却突然遇到了生命的绿色。它真的不像是西部的事物,缺少西部的特征,那绿色与东中部任何一座植被繁茂大山的绿色一样繁密。有人在研究西部戈壁、沙漠上的植物。同样是西部,崆峒山上却见不到死亡、干燥与荒凉,它上面覆盖满了植被。有时间,真应该好好研究一下这里的植物种类。
上了崆峒山的人都想征服陡直的天梯上到天门,然后通过天门到达最顶上的庙宇。我过了天门,上到最高处。站在峰顶,环顾四周。我伫立的峰顶周围有别的峰顶。别的山峰上、山脊上又有别的庙宇。
站在峰顶,俯看周边风景,都是我喜爱的景色:高耸林立的群峰、幽深宽阔的山谷、浓密茂盛的山林,还有陡直的危岩、幽静的庙宇,以及山谷里绿色的湖泊。我们爱崆峒山,但我们在山上的时间有限。我只能待几个小时,连一天时间都不到。常常是这样。天底下美景太多了,我们只能有机会看到很少的一部分,绝大多数的风景我们就连亲眼目睹一次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是长时间地去与它们接触,仔细欣赏它们、感受它们、享受它们。这是一个遗憾。即使是本地人,也不可能经常有时间待在这崆峒山上。不过,我已尽可能地去呼吸它的新鲜空气,用心去感受它险要的山峰,以及险峰之上建着的同样地势险要的寺庙。这与我以前的经历一样。我在峨眉山的时间也不多,却感受到了西南的雨,以及满山青翠的竹子。我在普陀山的时间也有限,但在上面眺望了幽深的大海。在五台山短暂的时间里,我看到了草甸上觅食的牛羊。我站在崆峒山的道观前思索,不知里面还住不住着隐居山林的道士。
崆峒山为何是西来第一山(西部道教第一山)?我看了看它的山势,几个大的山脊之间是几个大的山谷。山脊上石阶曲折蜿蜒而上,庙宇也依山势建在山脊上。山脊狭窄处,仅有几米宽,有些庙宇满满当当建满整个山脊的宽度。这些建筑的两边没有路,只有悬崖,路从庙内穿过。山险,路险,庙宇险,我随着人群在这险峰、险路上行走,这种奇险的山势使它变得不平凡起来。
“崆峒万里来,东走入陇塞。余脉尚未尽,秀气忽独翠。陡起崆峒山,突兀矗天外。平时隔城看,云烟日万态。不必入其中,仙境已可爱。”古人看了崆峒山这样写道。在这首诗里,当年的郡守还极力描写山中看到的景色:“蹑足历石磴,健步不觉惫。迎面奇峰来,回首峭壁退。盘严复回谷,愈深愈幽邃。佳景看不穷,林峦随向背。更喜草木多,满衣泼湿翠。岩腹与峰腰,往往有僧寺。结构各不同,大半随山势。楼阁飞半空,到处宜小憩。努力登绝顶,不敢久留滞。日暮达峰巅,俯视渺无际。万壑如潮涌,碧浪卷平地。极目尽三秦,混茫但一气……”诗人登上山顶,看到大地辽阔、波浪翻滚的壮观景象,竟然一时有了不想再做官的欲念,而想做一个寄情山水的游人,去饱览天下美景。
还有一首古诗《秋日游崆峒归途作》:“斜日又将沉,携筇下西岭。穿林缓缓行,一路赏幽景。木叶未全红,秋风浸衣冷。晚钟忽催人,欲归恋佳境。回首看碧峰,一僧入云影。”当时诗人离开之时,看到了山中的僧人。他认为真正自由自在的人是长期居住在这山上的僧人、道士。
文人们如此描写赞美崆峒山,道士、僧人也选择在这里隐居,恐怕这也同样是它之所以会成为西部第一山的一个原因。
应该还有原因,就是还应该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与这个山联系在一起。一座山的美应该有一个欣赏它的人。登上崆峒山,我找到了这个人,他就是李白。李白曾醉卧东台。东台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是一个峰顶,在这个高处能俯视山下风景。李白喜欢云游,并且常常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喝得大醉。在崆峒山他又喝醉了,醉后卧睡在东台。第二日,当他酒醒,他看到了山下的壮观景色,看到泾水蜿蜒流向平凉城。李白云游,所到的大山都是名山。看到自然壮丽独特的景色,常常会留下赞美的诗句。不只李白,还有一个重要的人到崆峒山做了一件重要的事,使得这崆峒山成为西部道教第一山。那个人是黄帝,据说他曾问道崆峒山,与人学习过道学。而传授他道学的人也不是一般的人,是传说中的道教创始人广成子。黄帝学了些什么?这要看有关的史书记载。除了与老师学习,待在这安静的大自然里,看着满山青翠的山林,听着清澈的鸟鸣,他自己也一定悟到了些什么。
我走了东台,俯看了山间湖水。走了天梯,过了天门,上到峰顶,山下是深谷。我移步山崖边,凌空塔、莲花寺……周边各个峰顶点缀着庙宇建筑。
“回首看碧峰,一僧入云影。”不只李白、黄帝,其他的一些文人也喜欢上了崆峒山的自然景色,羡慕起僧人、隐士的隐居生活。与闹市的繁乱相比,这里只有碧绿的山峰、悠闲的云朵、清幽的环境。
我想起张掖丹霞山。那寸草不生的地质能否算是戈壁?彩色的戈壁,丘陵状的戈壁?那是干燥、荒凉的地质了。我又想到敦煌,据说那里更是干燥,是变成沙漠了。崆峒山却是干旱土地附近的一片绿洲。
人们纷纷前往这一片绿洲寻找绿色。我们上山先坐了观光车。崆峒山观光车司机所干的活儿不是人人都能干得了的,需要高超的技术,上山的路弯急坡陡,接连上坡,接连拐弯,最危险的是还要不时地在两车相遇时错车。本来难走的坡路变得越发危险。到达平整的中台广场后,下车换作步行,这里有一些建筑与通往各个峰顶的路,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攀登。
怀睿和尚塔、凌空塔、磨针观、太和宫、太白殿、三星殿,一路上我注意到一些老建筑,还有石刻。《孟夏朔三日登崆峒见元鹤》石刻碑文中记述了诗人亲眼看见了仙鹤:“元鹤高飞唳碧天,一声清澈到人间。千秋遗有仙禽在,何事而今道不传。”关于仙鹤,中国有松鹤延年的吉祥说法。仙鹤代表长寿,到崆峒山问道的人自然是想见到仙鹤。其实,见到见不到仙鹤与能否吉祥无关,与能否长寿无关。一个人只要能做到清心寡欲,心平气和,远离污浊,多接触自然,呼吸清新的空气,自然能活得健康长寿。然而,现实中绝大多数的人真的难做到清心寡欲,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欲望。欲望达不到,心便总平静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