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骞
摘 要:2018年全国卷语文各套试题的具体题目设计在“问法儿”和“答法儿”上都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专业化”趋势,特别是阅读类题目中出现了诸如“陌生化”“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叙述”等文学理论的相关概念。鉴于此,高中语文教学也应该向“专业化”的纵深推进。
关键词:高考语文;专业化;学科素养
从2018年全国I卷的题目设计不难看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向“专业化”的纵深展开探究的要求已经越来越“具象化”。
老师要站在高处,从更宽的视野和更加专业的角度来分析题目的设置意图。甚至毫不夸张地讲,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讲,语文老师更应当具备较高水准的相关学科的专业素养。例如“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小说《赵一曼女士》一题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选项“小说以赵一曼女士为题,不同于以往烈士、同志、英雄等惯常用法,称谓的陌生化既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尊敬之意,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作为选择题,学生当然可以通过某些“排除法”等技巧做出选择,但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初读这个题干的时候“陌生化”这个词让我眼前一亮。大学《文学概论》当中有过相关解读——“作家们总是设法把普通言语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们具有阻拒性的言语.这种言语可能不和语法,打破某些语言的常规,甚至还不易为人们所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回顾教学环节,如果说大学时的专业知识在毕业多年后变得生疏还情有可原的话,我们在个人阅读和具体题目解析的过程中是不是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呢?下面我们看一下语言“陌生化”在日常教学中的主要体现类型:
1.诗歌鉴赏中存在例如“名词并置”“主谓搭配新颖”等考法。例如: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中将多个名词并置,使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所描绘的景象历历在目。杜甫在《夑州雨湿不得上岸》中的“晨钟云外湿”一句,将“晨钟”与“湿”反常搭配效果也极佳。
2.阅读题目中“赏析句子”部分也暗含著语言陌生化的知识点考查。某些附加成分与中心语反常搭配以求得新颖的表达效果。“窗外/被秋风吹得很瘦很瘦的虫鸣/戚戚地咬着我的心。”此句用“很瘦很瘦”修饰“虫鸣”富有质感,用比拟的手法将“咬”字变得生动。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过多地从修辞等表达技巧来分析该句子的效果,很少“拔高”一下,从“陌生化”这一理论角度进行理解和把握,导致学生对于该类型的把握欠缺高度。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重视语言“陌生化”,籍此破除思维定式,切实增强学生语言领悟能力,进而促进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再如,在2018年全国I卷非连续性阅读题中有一题:“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据了解,大多数考生仅仅注意到了相关媒体所属国别的不同以及由此延伸出的政治立场不同,导致答案的组织过于肤浅。追溯我们平时的授课经历时,我们非常清楚新闻报道的材料经常作为知识点考查的载体,我们本可以让学生从更高的视角来“俯视”这种题型。新闻学关于“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报道对象与报道者的立场”等问题是有具体的界定和讲解的。如果老师对此有基本的“嗅觉”并加以理解和掌握,那么在指导学生解析具体题目的时候便可以厘清概念,条理更加清晰地讲解,由此也就避免了“就题论题”式的灌输。从属于不同国家、不同机构的报道者站在什么立场,扮演什么角色,报道的重点显然是有所不同。对于学生而言,除了我们任课老师适度地针对性学科指导,更应拓宽自己的阅读范围,在实际生活中汲取语文学科所需要的各种“微量元素”。例如,对报道角色定位的感知、对新闻报道者的立场与角度,都可以通过多看报道,多看新闻,尤其是注意看同样的新闻,了解不同记者对材料的不同取舍。
又如小说阅读《赵一曼女士》中考查的题目为“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常规的叙事类文本教学中注意的对是“顺序”“倒叙”“插叙”“平叙”等叙事顺序的讲解,笔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只是借助影视欣赏课通过《泰坦尼克号》和《海上钢琴师》两个实例简单介绍过影片叙述时导演会选择在个体回忆与现实中穿插切换的例子。这些导致了学生和老师在看到该题目比较专业化的提问方式时便陷入了心理恐慌,而相关知识储备的匮乏导致答题流于形式,过分肤浅。追溯此类窘境出现的原因只能是教师自身对于小说叙述理论知之甚少。
正所谓“老师要给学生一盆水,你至少拥有一江水。”从高考语文考查内容上看更加注重语文学科素养,从考查形式上看题目的设计日益新颖,这些都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具备更加“专业化”的知识储备。
参考文献:
[1]陈梁平.高中语文有效教学微探[J].读写算(教师版),2017(34):159.
[2]马雯雯.高中新职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