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史料教学培养初中生历史解释素养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2018-11-20 11:55陶凯
新课程·中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历史解释史料教学

陶凯

摘 要:基于史料教学和历史解释素养的概念,结合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的教学实践和思考,从基于史料,抓住历史的细节,串联和解读历史信息,把握历史事件的关系,提升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基于呈现具体的历史史实,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现象的本来面目;基于史料,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或历史结论进行评析,并做出适当的解释三个维度,论证史料教学是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基础和保证,历史解释素养提升也是史料教学的一个必然结果。

关键词:史料教学;历史解释;历史细节;史料学;历史评析

一、史料教学与历史解释素养

史料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方法。它的基本内涵是教师组织学生对史料进行探究。现行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都对史料教学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通过搜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知道史料是同乡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能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解释为基础,对历史事务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所有的历史叙述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地接近历史真相。”

就两者关系而言,通过史料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史料类型,掌握史料搜集方法,提取有效信息,找到可靠证据,从而加深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解释,发现历史现象背后的关系,进而能初步解释历史现象以及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对历史现象做出更加客觀的评析。

二、教学实践与反思

(一)基于史料,抓住历史的细节,串联和解读历史信息,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首都师范大学叶小兵教授曾经说过:“细节往往是具体的、形象的,可以使已经逝去了的历史重现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原状,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细节往往又是典型的、有特色的,可以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和认识所学的史事。细节还往往具有启发性,通过细节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这些细节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史料来呈现的。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将史料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提取史料中的信息,发现历史事件的关系,进而解释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

在《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备课中,基于对教材的研读,我发现了“淝水之战”一目中的两个细节。第一,教材中表述为“苻坚不顾上下反对”,当时谁反对了?为什么反对?第二,苻坚如此强大,为什么失败了?兵败的时候那关键的一声大喊是谁喊的?他为什么要喊?基于对这些细节的思考,在查阅史料后,我进行了这样的实践尝试:

在这一目教学开始,首先引导学生复习了之前关于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后前秦逐渐强大的原因和表现(前秦疆域范围)。接着展示材料并设问:王猛临终对苻坚有什么劝诫?王猛劝谏的理由是什么?

建元十一年(375年)七月,王猛病危,临去世前,嘱咐苻坚“千万不要与东晋为敌”。王猛解释说:“秦的北方和西方并不稳定,还存在其他民族的威胁;而南方的东晋国家和平,虽然实力不如我国,但是百姓安居乐业,团结一心。与东晋为敌是下下之策,千万不可以这样做。”

学生基于材料的阅读,得出王猛劝谏苻坚不要与东晋为敌。他的理由是前秦政权不稳定,有其他民族的威胁,南方东晋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王猛自己也是汉族人。此段史料更清晰地展现了淝水之战前的景象。同时也清晰地铺垫了淝水之战战败的原因。既让学生清晰认识了事件背景,又串联了淝水之战的战前决策和战后结果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解释了历史现象。

学习淝水之战的过程和分析前秦失败原因时,在充分解读了教材中交战双方兵力、交战过程和请学生讲述相关史事中的故事后,我展示了以下三段材料:

材料一 [当(前)秦军队后撤时]苻融想拦阻退兵,不想马倒,死在乱军之中。朱序又乘机在阵后大呼“秦军败矣!”……一发不可收拾。晋军从后追杀,直追出去三十多里。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5卷)》

材料二 苻坚派朱序去晋军大营,劝说谢石投降。朱序原是东晋襄阳太守。朱序到了晋营……反给谢石策划,说:“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5卷)》

材料三 前秦军南下势如破竹,主力部队攻陷了安徽寿阳,表现出一举灭掉东晋的气势。然而,其先锋部队在淝水之战中遭受了始料未及的大败,由华北五胡各族合并昆编而成的前秦军,马上失去了控制,陷入一片混乱。

引导学生回答:(1)材料一中大喊“秦军败矣”的人是谁?(2)根据材料二说说这个人的身份。(3)结合材料一、二和王猛的劝谏,归纳前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4)根据材料三,概括前秦失败的原因。

通过将教材中的信息和史料相结合,将细节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历史现象,理解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对历史做出适当的解释,进而更加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

(二)基于史料,呈现具体的历史史实,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现象的本来面目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曾提出著名论调“历史学即史料学”。人们对历史的研究和学习都离不开史料。史料,也称历史资料,指的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便于人们了解和研究历史过程的痕迹。大致可以分为实物、口碑和文献。实物史料是指那些能够明确反映和传递历史信息的物体,这些史料主要通过考古发掘来获取,包括各类遗物、遗址、建筑、墓碑、雕塑等,这类史料是最可靠的第一手史料。口碑史料,也称口述史料,是指通过人们口头相传继承下来的人类的言行。文献史料上指人类的文字记录或文字材料,包括史书、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报纸杂志、外国人的著述等。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解多样性的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这些要求也正好与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目标要求一致。通过研读史料,提取基本历史信息,了解历史现象的本来面目,进而解释历史,做到论从史出。

本课第二目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课本上只有简单的四行文字的描述“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短短的几行文字都是编写者的总结和提炼,如何让学生认识这些史实呢?

教学中,我展示了以下三段材料:

材料一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住平成,虽富有四海……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北齐)魏收《魏书卷十九中》

材料二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高祖记》

材料三

鲜卑的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一同”汉族的“卢、崔、郑、王”四姓,彼此联姻,将胡汉贵族集结为一个统治整体。

学生通过阅读这三段材料,可以清晰地提取到迁都的原因,如何推行语言改革和姓氏改革的信息,基于这些信息学生不仅了解了历史的本来面貌,而且解读了迁都和汉化之间的关系。避免了直接将教材中的结论灌输给学生,提升了学生运用史料了解历史,解释历史的能力和素养。

(三)基于史料,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或历史结论进行评析,并做出适当的解释

历史是过去的,不可重现的。所有的历史记录,包括学生所用的教材,都是带有主观性的,或受制于描述者所处的环境;或由于时间或条件的限制,掌握的史料多少不一;或由于阶级立场等的差别,导致了对同一时间采用了不同的描述。而历史解释素养要 求学生能够在整理史料、辨析史料的基础上,对史料进行辨析,更接近历史本真地去解释历史。

本课最后一个子目关于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的表现,教材做了清晰的描述,而且在之前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中都有涉及,因此在这一目的教学中,我尝试给出一段关于民族融合评价的材料:

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汉民族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加,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不要忘记像孝文帝元宏那样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壮大做出过巨大贡献的盖世英雄。

通过对这段材料的阅读,设问:葛剑雄如何看待民族交融这一历史现象的?你认为民族交融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和不良影响。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首先分析作者的观点,进而分析作者观点的正确性和不足之处,并进行评析,进而促进学生透过民族交融的表现,认识民族交融的本质及其对社会和国家发展的两面影响,实现对历史现象的相对全面和客观的解释。

综上所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史料教学作为历史教学的一种理念、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当下,史料教学已经成为培养初中生历史解释素养最重要基础和重要抓手。在初中历史课堂中,适当选用不同类型的史料,激发学生思考,才能真正符合国家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玲.简论鲜卑汉化与北朝兴衰[J].理论界,2008.

[2]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宠及其迁都和汉化[J].读书,1996.

[3]王荣珍.淝水之战[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24-26.

[4]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白寿彝.中国通史(第5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6]何成刚.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7]何成刚,郑继明,闫璟,等.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古代史(上)[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0-01.

[8]江婧.阐述历史研究中“史论结合”的方法[J].群文天地,2013(1).

猜你喜欢
历史解释史料教学
从小组辩论到历史解释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以史料促教学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从未知到已知: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