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慧君
摘 要: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篇经典的语文阅读课文该如何教?数千年前圣贤孔子就给了答案,要“因材施教”。即先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再因材施教,让学生各尽其才,有所进步。放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就是根据学情进行分层、分级教学。浅要讨论面对基础、程度不一样的学生,如何以学来定教。
关键词:阅读课;一课多教;学情
一、引言
面对一篇课文,每一位语文教师一定都或多或少地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眼前的课文该怎么教?这也是教学设计的初衷。新课标明确地提到“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还是要上出“语文味”来。何为“语文味”?简单来说就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正因如此,笔者认为语文课不是走秀,更不是死板地模仿,而应该“旧瓶装新酒”,即便同一篇课文也应该上出新意来。
二、换汤不换药——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千篇一律的“程序化”
纵观现在的语文教学,网络上或者公开出版的教案层出不穷,但是不外乎两种形式:公开课的教学“设计”翻出了花样,往往以一个词、一个关键句、一个问题、一个人物等为剖析文章的切入口,然后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配上音乐、动画,再加上教师的煽情,有时博得了听课者的眼球,可是这样的课堂有时不免有道德说教课的感觉;而非公开课往往就是老调重弹:导入、板书课题、解题、正字音、朗读、整体感知、文本细读、课文小结。对于刚跨入教坛的年轻教师来说,在常态课堂上只要能有板有眼地实施这样的教学程序便可自诩已为人师了,而教龄甚久的老教师就更可以堂而皇之地抛弃教学参考用书(有的学校对老教师已经明确表态不需要写课前的教学设计)。因为他们早已对这样的教学程序烂熟于心,只要课文不变,他们的教学方法便“经久耐用”。可那一篇篇专家教授们精挑细选编进教材的课文,尤其对那些教材几经改版都未删除、抛弃的经典篇目真的就能这样随随便便地教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否则我们也真的愧对“经典”二字了。
教育名家们一直提倡教学形式要生动活泼,所以很多地区和学校也想出了各种招数大兴教研之风,例如“同课异构”层出不穷。可是很多时候听过“同课异构”后,听课者们一定不缺乏这样的感受:同一篇课文执教者在授课时不过是换了不同的导入方式、提问方式,或者组织了不同的课堂活动方式而已,文章所要传达的其实最终还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拿“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而已。同样一篇课文怎样做到真正的花样百出呢?这里我们讨论的不包括那些哗众取宠的公开课,只对原生态的语文课做一个简要的探究。
三、旧貌换新颜——一课多教,以学定教
现行的很多教育专著里都提到过“以生为本”,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教师不能再向传统的私塾教育那样一言堂了。自从学生的课堂地位被提高,教师在教授课文时必须把眼光放在讲台下的学生身上,要真正为学生量身定制新的教学方案。
(一)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宜分层教学
学生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接受能力不同。这里所谓的分层教学是指“浅教”和“深教”两种形式。“浅教”教什么呢?以经典课文朱自清的《背影》为例,对理解力稍差点的学生,我们首先让他们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文中的父子情深,教师在此需要指导学生如何朗读,读准字音和语调的轻重缓急。另外,还需积累字词佳句,如:“狼藉”“踌躇”“蹒跚”“颓唐”“触目伤怀”这些颇有文言意味的雅词,以及如“他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这类语言朴素而又典雅、简洁而又细致的佳句。教师可指导这类学生如何做摘录,如何写旁批,这都是基础较弱的学生避之不开的语文积累工作。只有积累达到一定的量,这些学生才会获得语感,语文能力才能慢慢培养起来。此外,要读懂一篇课文,可指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给他们各种概括方法,如复述课文采用六要素的有机组合法;一句话概括可以用“人物+事件+结果”的方法;若想概括得再详细一点,还可以用“何人+何种情况下+做了何事+结果如何”的方法。教师一定要重视方法的传授,而不是对学生答案准确性的关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因为无论对错,只要说出来,就是语文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意识训练,说多了,自然也就说顺了。教师还需有梯度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明确文章所写内容是为了表达什么情感,渐渐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内涵。总之,一句话,“浅教”时,教师更多的是让学生读与积累,传授基本学习方法,为学生铺路,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模仿与训练中形成。
而“深教”则是针对理解能力较好的学生,要上出语文课的感觉来,应重在学会理解与欣赏,如细节中品咂语言,理解文章中这个词、句子为什么写得好?好在哪里?可以采用“省、换、调”的方法来理解文章语言使用的精妙。具体指如果不用某个词(“省”),会不会影响表达效果;如果把这个词语换作另外一个词(“换”),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或者调换(“调”)句子顺序,行不行?多这样问一问,“语文味”就出来了。像《背影》这样的课文,可按照体裁来教学,就是说散文有散文的教法,小说或其他文体也一样。把它作为散文的经典篇目,教给理解能力较好的学生散文阅读方法,如结构美——“形散神不散”一线串珠,寻找文章写作线索;内容美——寻找表现父子情深的感人画面;语言美——散文语言的美点寻踪等等。如此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便可举一反三,对学生再做此类型的阅读理解題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当然这是从功利的应试角度来说,但这正是阅读素养形成的关键。
(二)级别不同的学生,宜分级教学
这里的级别不同,是指第一次上一篇课文以新授课的方式和再次上这篇课文以复习课的方式的教学。分级教学很多时候是针对七、八年级和九年级学生所需的不同教学方法。如果是针对七、八年级学生的新授课,教师本人首先要放缓语速,有时还可以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准确选择教学重点内容,突破难点是关键。还以《背影》为例,这篇文章主要教学环节就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框架,概括四次流泪的情境;精读细节,如课文第6段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体会动词的妙用,感受朴素语言中的深厚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类型的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如小组讨论、“你读我演”等。总之,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如果是面对九年级学生当作复习课来上,目的性要很强,要实现从阅读到写作的迁移。可以以课文为蓝本,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练笔,促进语感生成。如《背影》一课,至少可以做以下几方面写作训练:
1.句式仿写
如“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学生可以模仿这种直接平白地抒发感情的句子;或者文中告别时的语言描写等。
2.结构仿写
如《背影》的首尾照应写法使得文章结构严谨,开篇第一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文章最后一句再次提到“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以及课文中多次提到“背影”,以段落句末点题的方式使文章扣题,而且结构严谨。学生可以学习这样的文章架构。
3.场面仿写
如第六段父亲在车站买橘子攀爬月台的场面描写,对老父亲的动作的精细捕捉属于作文中的细节描写,指导学生学会抓住生活中一些美丽的瞬间,往往可以获得震撼人心的力量。
4.选材仿写
还可以学习文章精巧的选材,用“背影”来表现父爱,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可以用“皱纹”“手”等其他来表现父母之爱。
其实,这也是从写作的角度来进行阅读课教学,选入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典的著作,完全可以为学生的写作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而且我们一直强调作文课要淡化概念,重视体验。其实,体验也是在阅读中获得的。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一定要走出老课文的魔影,用“旧瓶装新酒”,静下心来认真研究学生,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认真落实教学过程,对一篇课文进行不同方式的演绎。因为这些历经岁月淘洗的经典篇目是真正的陈年佳酿,越品才会越觉得有味道,而“品”就是那些历久弥新的生动的教学实践过程。唯有如此,才无愧于“经典”二字!
参考文献:
[1]陆海霞.老课文新教的几点尝试[J].小学语文教师,2013(1).
[2]佘勇.老课文新教,走出“教教材”的魔影[J].语文知识,2015(3).
[3]钱怡.激活老课文新教“正能量”[J].课外语文,20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