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
摘 要:教师要客观地承认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参与率和学习兴趣。
关键词:数学教学;差异;因材施教
2017年起,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分快慢班,全面实施均衡阳光分班。家长担心,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个班,如何因材施教呢?部分学校在新初一开始试行“跑班”,我所在的学校也在此列之中。跑班教学对我们大部分教师而言是第一次接触,不同的班级,层次分明,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难度、重难点的把握都需要教师有着较高的应变能力和授课技巧。如何更好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客观地承认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才能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因材施教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具有丰富的现代内涵,对教育公平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跑班为授课教师更有效地开展因材施教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平台。一年来,七年级学生分成4个A层次,4个B层次,开展数学跑班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校学困生的人数减少了12人,优秀学生增加了28人。成果表明,因材施教是非常必要,也是有效的。
一、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进行因材施教
分解教学难度,B层次班级40人,入学数学均分62分,最低20分。从成绩可以看出,学生的认知能力不高,知识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较差,教师布置的学习目标达成度偏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个体差异、家庭、班级等方面的原因。班级的整体氛围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良好的班级环境、浓厚的学习氛围会“逼”着一部分主动性较低的学生不自觉地去学习;相反,如果班级很多学生比吃比穿,就是不比学习,甚至反以成绩差为荣的话,那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大大降低。
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影响非常重要。一个优秀的教师,他知道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怎样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怎样让学生主动获取更多的知识,懂得怎样吸引学生,怎样利用奖励与惩罚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怎样抓住学生学习的热情,怎样帮助学生正确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因此,教师的教学艺术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杜郎口经验就一句话,“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人”地位。教师能正确面对学生的认知合理有效地安排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心理特征对A、B层次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如,讲“多边形的内角和”,我是这样处理的:请同学们探索n边形的一个顶点能作多少条对角线或分成多少个三角形;接着问:你会计算n边形的内角和吗?哪位同学还能给我们发现其他的计算n边形内角和的办法?A、B层次学生很兴奋地以“探险家”的角色投入到知识的探索中去,在学习中获得满足。
二、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
教师备课需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建议,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理顺教学环节和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教師更加要注重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讨论和分析解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发挥出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素养。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建议设计一些具体的探究性内容和变式题。我们只有认清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有效地缩小差距。认真教好每一位学生,就是对每一名学生负责。在理解定理和公式的过程中,利用变式可以让学生理解定理和公式中概念间的多重联系,防止学生盲目地练习,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训练效果。例如,在对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讲解时,我给学生设计如下的训练题,加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1)(5+3p)2 (2)(2a-5)2
变式题 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3)(-3x-4y)2 (4)(a+b)(-a-b)
计算(1)(2)直接应用公式,而对于变式中的题目,学生就会因分不清题目中对应公式中的“a”和“b”而出错。通过这些计算题可以使学生灵活准确地辨析公式,采用正确的计算方法,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内化了学生对于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
三、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题目做错的主要原因是知识点没有掌握,B层次的学生常常会对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放任不管,不能及时订正作业,这样直接导致他们在后续的学习中一错再错,还影响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教师只有做到让每一名学生不放弃自己,利用好每一节课,抓住每一点错误,改掉拖拉的习惯,才可以让他们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B层次学生在课上与教师和同学间的学习互动较少,甚至都没有,他们即使有了自己的解题方法也不会正面直接地表达出来,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更应该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使他们能够有兴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如4x2-16分解因式。如果A层次学生没有B层次学生做得好,就会使B层次学生的学习心理获得满足。所以,我们应积极鼓励,友善地对待每一名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尊重,收获希望。
参考文献:
[1]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余文森,刘冬岩.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