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模式强化新生中医思维在《医古文》课中的实践

2018-11-20 12:27葛晓舒曾晓进周曦夏旭婷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46期
关键词:经典文化

葛晓舒 曾晓进 周曦 夏旭婷

摘要:本文阐述在《医古文》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本着“文化+经典”的模式,用以文入医、以文解医、以文化医的方式帮助学生顺利进入中医学习角色,理解中医术语和思维,强化学生传统文化认知,激发读经典的热情,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达到了教学改革的目的。

关键词:医古文;中医思维;文化;经典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674-9324(2018)46-0071-03

目前中医学的高等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素养、重视中医经典的呼声已经得到普遍支持,但是面对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知识和中医典籍,如何有效地让学生受益,较快适应中医学生的角色,还是一个值得探讨和实践的话题。目前国内医古文的教学已经从加强古文字认知过渡到了强调分析文章内涵的阶段[1]。本课题组长期承担《医古文》课程,因此开展了“以文化+经典模式打造新生中医思维”的校级课题研究。

一、新生认知调查

在教学中,我们深深认识到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对学生深刻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大有裨益,但是由于中小学阶段传统文化积累不足,造成中医学生一接触中医理论,对阴阳、五行、气等学说隔膜很深,难以登堂入室。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学习中医的具体障碍,我们对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在新生入学上课后一个月,也就是在他们已经接触了各类中医基础课程后,我们进行了“传统文化与中医学认知”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2017级中医专业新生,随机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78份。在回答“你认为学习中医相关专业是否需要加强传统文化素养”一问时,97.3%的学生选择“需要”,2.7%的学生选择“不需要”。

在“学习中医理论最大的困难”一问中,44.3%的学生选择“对古代文化理解不足”,34.7%选择“中医基础理论不好理解”,29%选择“古文难懂”,25.3%选择“与原有知识体系冲突”。

在“中医理论教学中哪些方面最难接受”一问中,40.5%的学生选“经络理论”,30.1%的学生选“中医思维方式”,16.3%的学生选“病因病机学说”,其次为中医的科学性、藏象理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

在“你认为老师应在课外进行哪些方面的辅导”一问中,47.6%的学生选择“中医思维特色的了解”,38.4%的学生选择“古医籍阅读指导”,33.6%的学生选择“中医理论难点解答”,32%的学生选择“中国传统文化普及”。

从问卷结果来看,学生普遍认同了解传统文化对中医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也认为学中医的难点在于中医思维方式的独特性,由于中医思维不同于现代科学的逻辑思维,甚至一部分同学怀疑中医的科学性。这与课题组提出的加强文化素养,结合文化经典、中医经典加强新生中医思维的教学目标设想一致。

二、《医古文》的课程定位与“文化+经典”模式教学改革路径

(一)《医古文》课程目标的设定

国内高等院校中医学教学课程体系中,《医古文》作为专业基础课,课程目标首先是为学生阅读中医古籍培养语言能力,其次是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本课题组主张《医古文》在重点进行语言学习的前提下,加强课程的文化内涵建设,突出中医术语教学和中医思维模式的了解,以《医古文》为核心,辐射相关选修课课程体系,国学经典与中医经典结合,营造学生积极阅读典籍的习惯,并搭建课外相关学习平台。

(二)“文化+经典”模式打造新生中医思维教学改革路径

1.以文“入”医:传统文化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中医文化。以文入医即通过传统文化知识的导入引领学生认识中医形成的文化背景,领会中医独特思维的形成与价值。在《医古文》教学的“绪论”部分,课题组反复讨论,认为课程性质应突出语言工具性和文化性,而文化性方面应该让学生领会传统文化与中医的关系,传统文化在中医理论中的渗透等。由于学生是零基础开始了解中医,因此要坚持深入浅出、点到为止的原则。如传统文化对中医的渗透可以简介“方剂名称中的文化因素”,以《伤寒论》“四神汤”与方位四灵文化的关联性为例,学生了解后会深深感到,传统文化对中医学习有巨大的正迁移作用,熟悉传统文化才能更快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

2.以文“解”医:从文字、文化角度解释中医术语和思维。《医古文》教师需要有深厚的文字训诂学功底,医古文教学要为学生后续的中医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理解中医术语的概念特色和中医思维的模式。中医术语和古文字一样,具有语境依赖性,没有固定、唯一的含义,因此完全不同于逻辑思维模式下的概念。因此掌握中医术语就要理解词的本义,熟悉从本义到引申义的衍生规律。课题组经过磨合,结合教材内容和中医基础术语,确定了“气”“阴阳”“脉”“六气”“营气”等一批中医哲学术语、人体术语、常用术语,在讲清本义的前提下,说明由具体义到抽象义,特定义到一般义,实词义到虚词义等引申方式。但任何引申义都和本义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大医精诚》提到“血脉荣卫”,荣即营气,《说文解字》解释“营,市居也”,段玉裁注解“市居谓围绕而居”,即营的本义指古代有围墙环绕的市场。《诗经·小雅》有“营营青蝇”,“营营”已经引申为往来貌。《汉书·刘向传》有“所以营惑耳目”,颜师古注“营谓回绕之”。可见,中医的“营气”之所以用“营”字,指的就是具有回环往复运动特点的气。而“经营、营养”等都是后起义,讲清本义,学生才不会望文生义地将营气解释为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医古文》教学中有意识地突出中医术语的解释,将大大方便学生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中的“气”“阴阳”等疑难概念。

中医的象数思维、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等都是来源于先秦秦汉的常用思维模式。目前中医学的本科教学体系中,新生并没有专门开设中医思维的相关课程,《中医基础理论》对思维方法一带而过[2],而《中医哲学基础》一般在二、三年级设置。因此新生进入中医学习举步维艰,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最希望的是课外老师进行中医思维模式的辅导。课题组经过讨论,决定在《医古文》有关篇目讲解中,突出中医思维,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秦医缓和》一文结合“六气”理论阐述,帮助学生理解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思维;《伤寒论》序中结合“天布五行”一句,讲解战国秦汉的“五行配五”思想,通过“五行”概念让学生理解取象比类思维,并简单分析其价值与局限性;通过《医案四则》中医家辨证过程的简单分析,让学生理解经验思维和辩证思维,以及中医也具有的逻辑思维。

3.以文“化”医:提高文化兴趣,自然融入经典阅读。《医古文》课不仅让学生初步接触到传统文化与中医,也要通过医籍序言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接触中医经典。课题组确立了“读经典、读原文、带着问题读书”的经典阅读激励原则。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中医经典,一年级先通读原文,不看注解,形成一定的语感即可,避免过度依赖注解,形成先入为主的不良影响。《医古文》教学中讲到医籍的序言,会设置一系列问题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读经典,如:“为什么《素问》王冰本的《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和夏三月的起居方式都是夜卧早起?是否有误?”并提示学生可以用版本校勘学的方法对比不同版本典籍相同的内容,如将《素问》与《太素》相对比等,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并且大大激发了学古文、读经典的热情。

4.分层次、课内课外结合进行文化与经典教育。《医古文》课的课时非常有限,不可能解决太多经典阅读的问题,因此我们确立了一系列的课程辅助体系,开设了针对不同专业的相关选修课,如主要针对中医专业的《传统文化与中医思维》,针对医学相关专业的《中国古代医学文化》《古代文化常识》等,针对爱好古文阅读学生的《国学经典导读》等。

同时我教研室与学生社团乾元国学社联手,创立了“杏林学苑工作室”,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确立了三大品牌活动,每年5月份的“国学素养大赛”和10月份的“汉字知识与中医文化大赛”,均面对全校学生进行,并在开学季每周四晚坚持在医史文献阅览室开设“乾元茶会师生讲座”,将传统茶艺表演与师生讲座相结合,营造典雅的文化学习与交流平台。老师们会进行《中医文化在海外的传播》《金庸小说里的中医药文化》《中医与茶》等讲座,学生的讲座更具有文化广泛性,如《汉服源流》《古琴文化欣赏》《易学文化与中医》《文字学浅说》《宋代小吃里的中医药文化》等等,已经成为一年级新生最喜欢参加的课外活动。

(三)教学改革实践结果调查

在《医古文》课程结束后,我们对2017级中医专业新生再次进行“课程目标实践情况”调查问卷,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77份。

在“你認为《医古文》课有没有让你感受到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中,99.2%的学生选择“有”,0.8%的学生选择没有。

在“你认为传统文化与中医的关系是什么”中,75%的学生选择“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根脉”,48.7%的学生选“源与流的关系”,15.5%选“母子关系”。

在“你认为中医的特色思维有哪些”中,85.2%的学生选“整体思维”,73.6%的学生选“类比思维”,68.9%的学生选“经验思维”,59.5%的学生选“象数思维”,41.5%的学生选“逻辑思维”,29.6%的学生选“直觉思维”。

在“你认为学好中医必须具有哪些人文素养”中,86.6%的学生选“扎实的古文功底”,81.2%的学生选“深厚的文化底蕴”,78.3%的学生选“悟性”,75%的学生选“哲学思维”,59.5%的学生选“文学素养”。

在“你认为哪种方式能帮你更好地理解文化与中医经典”中,学生选择依次为“上好《医古文》课”(89.5%),“文化与中医兴趣小组”(71%),“汉字知识与中医文化大赛”(63%),“大量课外阅读”(61%),其次为参加“国学素养大赛”“学生文化讲座”。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课程教学的改革达到了让学生提高文化认识,强化古籍阅读的意识。而学生对中医思维特色的把握也非常准确,他们既重视中医特色的整体思维、类比思维、经验思维、象数思维,也重视中医的逻辑思维。《医古文》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爱中医、读经典的热情。

从课堂讲授到课外系列活动的开展,课题组对《医古文》课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定位更加明确,教学目标也更有针对性,《医古文》课的教学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们对中医专业的学习充满信心,也强化了经典阅读动机。课外的比赛和师生讲座,让学生有了主动研究、展示自我、学术交流的平台。我们认识到,中医学博大精深,但传统文化的魅力深深吸引着求知心切的学子们,医古文课作为中医新生入学第一学期、第一天的新课程,对他们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爱文化、爱经典、爱中医。

《医古文》作为中医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多年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高校课时不断压缩,同时鼓励学生课外主动学习,因此课程的引导性至关重要。好的教学,应该是激发学生兴趣,授予学习能力;好的教师,应该是引路人,是点亮心灯的智者。

参考文献:

[1]傅海燕、赵鸿君.《医古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8):16.

[2]陆丽明.从中医学传统的文化特点探讨中医教育模式[J].亚太传统医药,2006,(11):40.

猜你喜欢
经典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黑白色视觉特点及其在服装设计中应用探析
谈如何接近经典——以《论语》为中心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