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森 赵昕 李博 高紫俊 王珏 曹颖鸿 贺晓阳
摘要:转型发展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本科院校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方向。本研究从信息学院的应用型转型入手,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方面为例,结合以往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探讨了转型发展时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以及先期探索取得的部分成效,为电子信息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提供了比较好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高校转型;应用型人才;教育改革;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6-0011-02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方向也发生了改变,不仅仅需要学术研究型人才,同时更加需要应用型人才和职业技能型人才,尤其是能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重最大[1]。在这一背景下,各地方高校担负起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开始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化,切实通过转型发展促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提高质量,解决好急需人才不够用、普通人才就业难的问题[2]。在专业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何将原有人才培养过渡到应用型人才培养,切实对转型过程中的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育理念、教学手段等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案,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研究的新课题。
一、应用型转型专业定位
依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指导思想[3],以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型发展。落实高等院校“转型发展”的教育方针,调整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標,对推动地方本科高校的专业转型进程,平衡我国现阶段就业结构性矛盾意义重大[4,5]。信息学院通过对各类高校培养方案的调研和对百余家行业智库的跟踪,在信息社会和物联时代中,在工业物联网框架背景下,老工业方向在向新的数字化时代转变,从原有的大学为老工业时代服务转向大学为数字工业时代服务,信息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调整其核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的。通信工程专业外延至物联网,在互联和物联的基础上加入应用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打破原信息处理的局限,将信号的检测、控制与电能变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稀疏分散的信息与新能源整合为可利用高附加值产品,形成以弱电控强电,强弱电相结合的专业方向,赋予传统电子信息专业行业的新价值,赋予传统电源行业工业物联的新生命力。
二、课程设置以知识积累为主线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计划方面的集中表现[6]。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结合产业需求,确定了以知识积累为主线的课程设置。让学生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领域的产业现状、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紧密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方针,在理论课基础上加入实践环节,落实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培养方式。相近类课程形成高效的课程群,例如将单片机、DSP、PLC、FPGA、嵌入式几门课形成弱信号控制类课程群统一规划授课内容,统一为电源设计的培养目标打基础。课程设置以理论知识完整,知识积累为主线,实践和理论相符的教学理念,落实应用型转型的培养目标。
三、研究所培养以知识实践为辅线
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过程中,充分考虑人才成长规律,大学阶段10000小时中有8500小时是课堂以外的时间,遵从人才成长定律,科学规划学生课外时间,培养学生从知识的学习者成长为价值创造者和专业、行业专家。成立大连工业大学集成测控技术研究所,隶属大连工业大学,是校级重点建设研究所之一。研究所作为承接大连工业大学通信工程和电信信息工程专业教学与科研实践的研究性综合平台,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通信、能源、社会循环、互联与物联应用为主攻方向,以教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形成全程、全网、全景的技术、文化特色。为工程化和标准化的创新创造提供完整的人才培养环境。
经过全所教师十余年的实践教学及总结,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在一年级新生入学之初即招之入所,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加入研究课题小组,在组内由指导教师和高年级同学进行课题研究的引导和培训。学生自由开展课题研究以及大创项目申报,参加各类竞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促进专业技能的提高,将课堂上的知识活化,让知识创造价值。
经过四年研究所培养的学生在专业行业知识和能力上得到了社会企业的广泛认可。在目前信息学院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中,研究室课题的培养已经由原纯粹的课余培养模式转化为专业任选环节,由专家委员会一致评判优秀学生给予学分作为成果肯定。这种利用学生课余时间的实践型培养模式已经在各方面得到了认可。
四、实践教学资源的保证
应用型转型的根本在于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学资源的保证,从培养定位到教育手段的落实,依赖于实践教学资源的保证。信息学院的校内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包括大连市分布式新能源智能微电网工程实验室、大连市智能微电网核心技术系统集成重点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实训基地全面开放,并配备指导教师,提供元器件和实验耗材。选择有行业代表性、生产技术先进、工程技术力量强、现代化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建成一批标准规划、合作定向的校外实训基地。
加强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的培育,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教师的新途径,增强双师型能力。对内重点培育关键岗位的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用外出培训、校企联合等方式培育双师型能力。对外谋求校外特聘教授、相关领域的优秀专家和资深人员到校兼职授课,或引进有试验研究能力的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实验室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形成交流培训、合作讲学、兼职任教等多种形式的师资建设机制,探索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教师的新途径。同时信息学院还进一步聘请企业、科研机构一线专家为兼职或专职教师讲课,将企业生产、研发技术和现代电子发展现状及时引入课堂。选派青年骨干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顶岗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
通过实验室资源的开放和教师队伍的建设保证应用型转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五、结论
本文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目的以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实际要求出发,着重分析信息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理念等方面的主要特征,结合行业需求及地方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当前大连工业大学信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思想引导我们的教育脚步,大学引导时代的发展,技术推动世界的格局,信息学院秉承着从知识学习到知识活化再到价值创造的一整套完整的教育理念,通过多年严格的教学实践,实证科学验证应用型转型的培养模式,为高校积极迎接高校转型改革提供了建设性的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赵东福,罗朝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22(5):337-341.
[2]童强,何光普,周大鹏.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28(5):87-91.
[3]周大鹏,何光普,张九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3CE”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28(7):56-60.
[4]李培根,许晓东,陈郭松.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问题与原因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6.
[5]凌明亮.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0):53-54.
[6]徐理勤,赵东福,顾建民.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模块化教学改革看学生能力的培养[J].高教探索,2008,(3):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