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飞 李魁明 张达
摘要:利用期末试卷成绩分析与设置相应问卷调查作为研究工具,通过试卷失分特点检验问卷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再根据期末试卷失分情况与可靠问卷中学生对课程改革的期望,合理地对授课内容、授课形式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教学改革;成绩分析;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7-0116-02
一、研究工具
1.题库与组卷策略。想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就得有相应的研究工具,而试题库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对于试题库的建设有利有弊。丁延平(2003)认为题库使教考分离,让学生成绩真实性更强,但也影响教师授课内容的深度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建议建设高质量的题库[1];張金标,邵露(2007)提到改革考试内容让学生把书本学到的知识能运用以便分析解决问题[2]。因此《自然地理学》课程花了两年时间建立精简、高效的试题库。
为了弄清学生对知识掌握、运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组成采用题库试题、引入当前热点问题和最新自然现象、自然灾害新闻材料组成最终期末考试用卷。期末试卷中包括三个方面的考察内容:T1基础知识点、T2知识应用能力、T3分析与综合能力,采用开卷考试[3]限时90分钟,题量偏大,避免抄袭作弊行为,试题整体难度困难。考试结束保证参加考试28名学生无作弊行为。
2.问卷调查。匿名调查问卷学生评教A:A1课堂教学满意度、A2通过课程教学获得的只是帮助、A3教师教学引发的学习兴趣;实名调查问卷学生自评B:B1试卷难易度调查、B2各章节知识掌握情况、B3平时学习状况与课堂兴趣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期末试卷深度分析。T1基础知识满分42分、T2应用能力满分28分、T3分析与综合能力满分30分,对该班级该课程期末试卷成绩得分状况见表1。
对于T1基础知识的得分各分数段学生得分状况相差不大,对于T2知识的应用能力可以看到有19分的较大差距,而对于T3分析与综合能力70分以上学生与60以下学生是有明显差距的。进一步分析T1失分,主要因试卷中第四大题作图题第1小题(10分),知识点是第三章行星风、季风与第四章洋流的知识,全班该题平均得分为3.21分。T2差距大的原因有两点:第一道大题不定项选择题共10题(10分),平均得分为2.85分,最高为8分最低为0分;第四大题作图题第2小题共10分,运用的知识为热带气旋活动,平均得分3.60分,最高10分最低0分。T3各个分数段的得分状况为阶梯状较为正常。
2.问卷结果。因A为匿名调查问卷学生评教,因此直接出最终评价结果。A问卷各要素分值为A1/A2/A3为6/2/2,百分制。有校教务处取该班级28名学生评分的平均值:56.47+19.07+18.88=94.42分,结果为良好。
问卷B整体结果为:B1试卷难度调查中:考试成绩59分以下6人,其中83%的人觉得难度中等;60分以上22人,其中91%的人觉得难度困难;整体上75%的人觉得试卷困难,其中得分低的反而觉得试卷难度中等、问卷结果没分数高的可信。B2各章节知识点掌握情况见表2。B3平时学习情况调查结果:能全程认真听课11人,重难点知识能认真听课9人,手机的影响比较大而分心7人,不喜欢这门课程不想听课1人。
从B2与B3结果可知:有1人觉得自己多章节没学好原因是不喜欢该课程,3个人第三章没学好,2人觉得第四章没学好;7人觉得手机影响他的课堂学习。对课程满意的学生为27/28=96.4%左右,与教务处学生评教问卷A结果相符。因此B问卷结果有一定的真实性。
三、期末试卷与问卷B对照分析
59分以下6人:T1得分2人26,4人27;T2得分不高于9分;T3得分不高于18分。失分点与B问卷中B2没学好的学生刚好一致。60—69分15人:T1得分最低31最高36;T2得分在10—14之间,T3得分在20—24之间,整体上与B问卷B2情况一致。70分以上7人:T1得分29—40分之间;T2得分除了最高分24,基本都在14—16之间;T3得分都在23分以上,也与B问卷B2情况一致。但对于为什么分数越低,学生反而觉得试卷难度相对容易的原因还有带进一步调研。
四、结论与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从问卷A、B和期末试卷成绩分析的一致性,可以肯定问卷B与问卷A和期末成绩的真实可靠度。因此课程从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上对应问卷B和期末试卷得失分状况来改革。
内容上根据卷面失分情况与B2结果,对第三章、第四章与第五章授课环节,应增加对应重难点知识的案例材料、训练习题和讨论答疑课。对于知识综合运用上的欠缺,当加入讨论或课程实践设计内容让学生把知识串联起来。
授课形式上的调整,针对不及格学生进行课程改革,若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基本能满足班级所有学生的需求。而对于什么能引起他们的兴趣,6人在B3回答均为生动的实例和能互动的课堂教学环节,因此首先针对书本的重难点知识利用贴近生活的实例设问来导入课程,讲解完后再来讨论回答实例中的设问,增强学生对学到知识的实用感;其次设计实训内容让学生动手去,增加学生的参与感与互动性,让学生觉得自己也是课程学习的主动者。
参考文献:
[1]丁延平.教考分离考试制度的利弊思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51-52.
[2]张金标,邵露.关于推进高校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7,(12):39-40.
[3]陈立贵.高校课程考核方式之我见[J].科技创新导报,2008,(1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