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建刚 邓荣东 马英强 晏全香 衷水平
摘要:校企合作办学最早出现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但近年来,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校企合作开始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模式,将大大提高我国未来工程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但高等工程教育在校企合作中面临诸多难题,如办学目标、投入产出、深层次合作、可持续发展等。本文以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在实施“紫金模式”合作办学过程中的持续改进为素材,分析了校企合作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校企合作中不同层级的概念,明确了不同层级的地位和作用,为参与高等工程教育相关的高校和企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校企;合作办学;高等教育;层级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6-0068-03
高校人才培养要始终坚持社会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不仅是高校就业工作的发力点,也是工程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合作的可持续性[1]。目前,工科专业大力推进以社会需求为向导、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校内学习时将理论与实践最大限度的结合,提高其专业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在企业迅速成长,这些都离不开校企的深度合作,因此,企业参与办学成为工程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近几年来,“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对工程型人才的培养和毕业生的就业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用人單位的肯定。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是福州大学与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07年联合创办,采用先进的理事会管理机制,创建由企业“支持办学建设、参与办学过程和检验办学成效”的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紫金模式”[2]。“紫金模式”作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一个典范,得到了教育界和工业界的普遍认可。
一、“紫金模式”的发展现状
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成立于2007年,是一所新型矿业学院,旨在恢复福州大学一度停办的地质和采矿全日制本科专业,后根据学科发展的需求,增设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并于2010年开始招生。2010年,资源勘查工程和采矿工程两个专业入选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2011年,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学院目前拥有地质工程与矿业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其中地质工程学科为福建省重点学科。根据福州大学和紫金矿业集团的联合办学协议,借鉴国外大学成熟的理事会管理模式,由校企双方联合组成学院理事会,年度定期召开2次理事会议及扩大会议,对学院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产学研互动、办学经费等重大问题进行审议、决策、检查、指导、咨询与监督。学院创办至今,紫金矿业集团已无偿捐赠4000万元,用于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引进相关费用,同时,在上杭征地51831平方米,投入资金约1.5亿元,建成一个配套硬件设施齐全的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上杭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已成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近十年的发展证明,“紫金模式”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目前,紫金矿业学院三个地矿类专业均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院依托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采取“3+1”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学院理事会的指导下,不断夯实课堂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各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多轮次的修订,2017年采矿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年,地质工程和矿物加工工程申请参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批。近年来,“紫金模式”不仅获得了国家级、省级数十项教研教改课题和福建省示范性产业学院的大力支持,而且收获了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全国高校教学改革优秀案例及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等诸多奖项。
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既有宏观层面的,也有微观层面的。在宏观层面上,高校倡导的“校企合作”办学还缺乏纲领性的和方向性的文件,也就是说有很多制度供给方面的缺陷,给校企合作办学带来瓶颈性的困难[3]。《教育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这使得企业参与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以市场为导向的工程实践和人才培养,投入巨大而获益甚微,其可持续性发展成为主要矛盾。当然,即使避开宏观层面的问题,仅仅从校企双方出发进行深度合作,还是困难重重。
首先,双方办学思维不同。高校的管理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大,通常以行政命令式为主,一般不会把校企合作办学看成具有独立运行资格和关系校企双方利益的实体,而直接把校企合作办学视为高校的下属单位,直接以行政手段干预其运行。在校企合作的办学实践中,无论是理事会或者董事会,其实质上都不能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方相互制衡的管理结构,导致校企合作办学的相关重大决策缺乏广泛的参与性、民主性和科学性,更多情况下是企业受到的关注程度太少,而付出的代价又特别大,严重打击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甚至导致企业最终选择退出。
其次,双方获益悬殊太大。校企合作办学,对高校来说,不仅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而且在校内或校外建立了各种生产实践、科研实践甚至课堂教学等平台,以校企合作办学为前提,通过让学生参与生产实践、科研实践,或选修企业“双师型”教师的专业课程等达到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目的,为培养适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未来工程型人才提供有利的途径[4]。对企业来说,虽然可以通过合作办学获得较好的社会声誉,录用部分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就业,但对于企业来说,合作办学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通过遴选优秀的管理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和接收数量较大的学生实践,不仅严重影响企业的日常管理,而且对于追求企业效益来说没有任何意义。由于双方获益差别巨大,因此,高校热情度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还很难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
最后,双方难找对应层级。高等院校和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后,多数情况下院校的领导层和企业的高层互动频繁,但校企双方在教师遴选、教学安排、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层面与企业的业务各层面缺乏互动,或者难以找到对接的层面,这严重违背了校企合作办学的初衷,即吸引行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到高等教育中来,通过高校与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动,融合高校教育教学能力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科研实践上的优势,共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是,在校企合作培养中,双方很难找到与之对应的层级[5]。因此,高校与企业不同层次的配合成为校企深度合作的关键。
三、不同层次在校企联合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校企合作培养的顺利开展,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办学思维相互接受并认同,二是企业对追求利润做出巨大牺牲。然后,才能开展校企的真正合作。在“紫金模式”合作办学的孕育期,经过紫金矿业集团董事长陈景河先生和福州大学原校长吴敏生教授的深入交流和广泛探讨,形成了一致的办学思维,在满足了两个前提条件下,達成创办紫金矿业学院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办学目标,为学院的建立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显然,校企高层的对接是校企合作的开始,对于如何开展教学与实践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还只是框架性的。随后,学院聘请了时任武汉工程大学的副校长刘羽教授担任学院首任院长,开始了工程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改革。
培养方案是校企联合办学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要求、课程设置、学时学分规定等的顶层设计,是规范教学行为的“根本大法”。培养计划的每个环节都以学生为中心,但每个环节的有效实施均离不开校企双方的合作,本文作者认为校企深度合作必须做好校企双方各层次的对接,即双方合作中对应层次的划分。理清校企合作中的层次要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开始,从紫金矿业学院三个专业近几轮的培养方案来看,其实施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的参与者可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即使合作办学得到校企高层领导的高度认同和大力支持,一个专业培养体系的实施所投入的不同层次人力资源也绝对让人望而生畏。由此可见,培养计划的实施已经不是校企单方所能承担的,它的关键是要建立与培养方案相适应的校企各层级的管理制度,而不仅仅是企业选拔一批熟悉且能执行实践教学任务的“双师型”教师,或者是提供几次实习参观的机会,以及校方按照既定的培养计划聘请数个“双师型”的教师上课,或者把学生带到企业接受短期的专业教师的指导。它需要校企双方建立一套科学的融合教学、实践和生产的管理制度,来保证整个校企联合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
(一)校企高层
校领导、企业高层及学院理事会在校企合作办学中是顶层设计者,是培养方案和管理制度的制定者。他们不仅审查并确定培养方案,而且需要出台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培养方案是校企联合办学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要求、课程设置、学时学分规定等的顶层设计,是规范教学行为的“根本大法”。培养方案集中体现了校企联合培养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具体方案。培养方案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化,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蓝图,是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体现。管理制度是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调控、监督和评价,是培养方案顺利实施的关键。管理制度包括教师遴选与培训、课堂教学管理、实验教学管理、岗前培训、课程考试管理及教学督导等等。管理制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让人才培养方式更加科学、规范和精细,不仅大大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发展,而且能使校企合作办学的效果和效率实现最优化。
(二)校企中层
学院、企业中层是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者,也是培养计划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校企中层应结合校企自身实际情况与办学定位,完善相关机构建设,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能,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不同部门的协同工作。特别是在制度建设方面,应围绕教学体系的建设目标,及时修改和完善包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在内的相关制度,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例如把企业员工的考核、晋升、职称评定等职业规划与教学和科研等结合起来,奖惩分明,提高员工的认识水平,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6]。
(三)校企基层
校企基层是培养计划的执行者,是每个教学环节能够顺利开展的第一责任人。校企基层是与学生直接接触最多的群体,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果关系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成败。校企基层人员包括:专业教师、企业“双师型”教师及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校企基层人员不仅自身需要获得职业认同感,而且希望在职业规划方面得到专业的指导。校企合作办学的发展很重要的一项是基层人员的发展,而企业“双师型”教师和学校专任教师正是校企合作办学的中坚力量,是校企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因此,校企基层人员的快速成长将关系到自身发展及校企发展的双赢。如何引导校企合作办学中的基层人员由“要我发展”转变为“我要发展”,正是考验校企高层决心和智慧的试金石[7]。
四、结论
校企合作办学中的宏观层面的问题主要是缺乏纲领性和方向性文件,另外,校企双方的合作仍存然在办学思维不同和双方获益悬殊太大等问题,给校企合作办学带来诸多困难。但是校企合作的多数情况是院校的领导层和企业的高层互动频繁,但校企双方在教师遴选、教学安排、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层面与企业的业务各层面缺乏互动,或者难以找到对接的层面,这严重影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使校企合作办学的初衷难以实现。因此,要对校企合作办学中双方不同层次进行划分,是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笔者建议,由校企双方把涉及各自的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确认各个环节的主体责任人,例如,对企业“双师型”教师的教学管理和考核,校方只负责管理和考评,企业针对按考核结果给予年度工作量的确认和绩效发放,而对于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企业实践,应该由企业负责对专业指导教师进行管理和考核。
参考文献:
[1]邓鹏.浅论高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J].科技资讯,2014,(30):150-151.
[2]刘羽,王少怀,黄培明.地质专业创新型人才“紫金模式”培养的改革思路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9,(3):46-48.
[3]赵东明,潘维琴.校企深层次合作平台存在的问题和破解策略[J].成人教育,2017,(10):83-85.
[4]邢琦.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9-82.
[5]蔡志奇,黄晓珩.构建多层次全方位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6):359-362.
[6]田里.构建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策略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5,(11):55-57.
[7]徐德培,潘建华.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层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0):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