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燕
摘要:规则意识是幼儿终身发展的需要。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幼儿园和社会,规则意识首先是在家庭中萌芽,在幼儿园发展巩固,进入社会后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如何提升家长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能力,是我本文关注和探索的内容。
关键词:提升;农村幼儿园家长;规则意识
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在幼儿园。”“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这位学者从容答道:“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段包含哲理的对话表明:要想让孩子成人成才,从小着力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何等重要!
一、关注心理健康,为幼儿营造适合年龄特点的规则意识环境。
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因此,我们注重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在平等、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获得教育和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因此,在引导幼儿提升规则意识和养成规则行为时,教师和家长应该强调发展幼儿的自主意识。教育不是要让孩子自己去应付所有的一切,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减轻对成人(家长、老师、熟悉的亲戚、朋友……)的依赖,能适当的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从而能更好地适应家庭以外的环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则意识应在了解孩子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在适合孩子的接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育。
在规则意识中,人的行为有三种界限:一种是绝对禁止的“红灯行为”,如伤害自身、他人或社会环境的行为,应该坚决制止;一种是可以做也应该做的“绿灯行为”,如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应该鼓励和支持;还有一种界于两者之间的“黄灯行为”应指导孩子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对待、灵活取舍。幼儿成长的每一个年龄段,这三种行为都有不同的内容和范围。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在最原则、最必要、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制定适合孩子能力和兴趣特点的规则并且坚持不懈地加以强化,就能避免过多的约束和不适宜的放纵,使孩子在规范的前提下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从而达到个性自由与高度社会化的和谐统一,形成健康的人格,这是幼儿获得幸福的前提。
二、坚持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幼儿的规则意识。
榜样示范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指为学习者树立榜样,而后由榜样向学习者示范,学习者再从中模仿而进行学习。心理学有关研究证实,通过榜样示范,学习者的态度、行为方式、动机和技能都能得到有效改善或提高。
教育实践也表明,榜样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这样的榜样既包括了身边的同龄小伙伴,也包括家庭中的父母家人。
班级中的包佳雄小朋友是升入中班后插入我班的,刚来幼儿园时规则意识很差。他自小在娇惯的环境中长大,爸爸妈妈对他十分溺爱,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就更不用说了。由于他生性比较活泼,再加上没有参加小班阶段的学习,导致虽然上中班了但他上课时总是坐不住,有时甚至在课堂上钻到桌子下面,老师请他出来还不一定听。他姑妈家有个和他一样大的孩子,在家中这两个孩子在一起玩的时间较多,两个人的规则意识都不强,相互影响的结果就是更加地自由。平时在接送孩子时和电话联系中,我和他的妈妈聊了很多孩子的情况,他的妈妈也希望我们关注孩子在规则意识方面的问题。我建议家长在邻居家多找规则意识强的孩子做他的玩伴,帮他树立起规则榜样。平时多与守规则的孩子一起玩,耳濡目染中提高他对规则意识的认识。一段时间后,他的规则行为多了,规则意识也增强了,课堂上再没有出现扰乱教学活动的行为。
三、利用游戏,帮助幼儿学习规则行为。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重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规则游戏中,对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是一种社会性任务,包括协商、讨论、决策等程序性因素,也包括公平、公正、相互理解和尊重等观念性因素。在规则游戏中,要求幼儿之间首先要形成和发展一定的社会性关系。在游戏的每个环节中,孩子都会面临社会性和认知的互动问题。如,幼儿对游戏规则的认可要达成一致。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教师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对于一些必须遵守的强制规则缺乏足够认识,因此常常出现行为上的偏差,这时教师和家长不能一味批评,可以将规则融于游戏中,用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巩固规则。鼓励孩子与守规则的小伙伴做朋友,从他们的行为中学习规则。成人可多用一些“肢体语言”,如将食指竖放在嘴前,表示安静;右手食指顶在张开的左手掌心,表示停止;笑着摸摸他的头,表示鼓励等。某些规则可编成歌曲或童谣,孩子记得牢,且容易遵守。
四、通过体验后果,让幼儿增强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
“自然后果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幼儿道德教育方面提出的教育方法。它是指当幼兒有过失行为时,成人不是去人为限制儿童的自由,而是用过失产生的后果去约束儿童的自由,从而使儿童明白其危害,并下决心不再重犯的方法。规则意识的形成有时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使幼儿从他律到自律。适当地让孩子接受一些自然后果惩罚,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方法要有一定的限度,还要与说理引导相结合,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加上示之以不同后果,就能使孩子慢慢感悟,变得懂事起来。
总之,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形成规则行为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标准,但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运用多种方式加以引导,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规则行为与习惯,为幼儿成为遵守规则的优秀人才打好基础。让我们继续家园合力,为了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努力,为培养孩子的良好规则行为尽力,全力以赴营造人人遵守规则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潇竹黄韬铖《带孩子就像放风筝——智慧父母成就幸福家庭》湖南人民出版社
[2]单中惠、钟文芳等《蒙台梭利幼儿教育著作精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