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浅表脂肪瘤样痣1例

2018-11-20 01:38王世博苗朝阳张晓艳
关键词:团块脂肪瘤浅表

王世博,苗朝阳,张晓艳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2.北京大学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北京100029;3.中日友好医院,北京100029)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9岁,主因背部黄褐色丘疹、斑块2年。2年前,于背部正中线右侧发现数个绿豆大肤色丘疹,质硬,2年内皮疹缓慢增大、数量增多,部分融合成斑块,无任何自觉症状,于2017年11月17日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无外伤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体格检查: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背部正中线右侧可见多个大小不一的丘疹、结节,部分相互融合成斑块,皮损颜色较周围肤色略加深,呈淡褐色。大小约3 cm×2.5 cm,边界不清晰,表面皮肤正常,无脱屑结痂,质硬,无压痛,见图1。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未见异常。皮肤组织病理示:表皮未见明显异常,真皮浅层胶原纤维间可见多个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成熟脂肪细胞团块,部分区域呈分叶状改变,伴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见图2、3。诊断:浅表脂肪瘤样痣。本例患者局麻下行常规皮肤组织活检术,治疗上未予以特殊处理,嘱随访观察。

图1 背部正中线右侧淡褐色斑块,隆起于皮面,表面有褶皱,质硬

图2 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中层可见多个形状不规则的成熟脂肪组织团块(HE染色×40)

图3 真皮胶原束间、血管周围可见成熟脂肪细胞团块,血管周围少量炎症细胞浸润(HE 染色×100)

2 讨论

浅表脂肪瘤样痣(Nevus lipomatosus cutaneous superficialis,NLCS),是一种罕见的错构细胞瘤,表现为皮肤色或淡黄色的软质结节或丘疹,表面可光滑或有皱褶[1]。NLCS最早于1921年由Hoffmann和Zurhelle提出,本病分为2种类型,第一种为以带状分布或散在分布为主要分布方式的经典多发型,第二种为以孤立的丘疹或结节为主要特点的单发型[2]。临床以多发型居多。NLCS多发生于出生时或儿童期,但也可在30岁前发病。经典多发型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单发型多发于30岁以上的成年人[3]。本病好发于臀部、腰部、腹部及大腿后上部,也有发生于其他部位的案例报道。目前未见NLCS与其他系统疾病相关的报道。本例患者皮损类型属于多发型,但发病年龄较既往文献报道偏大;多发皮内结节群集分布呈环状;发病部位为背部,不同于以往好发部位,并且皮损质地较硬,可能与真皮中脂肪组织团块较小,较多的胶原纤维穿插其间有关。

目前浅表脂肪瘤样痣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大多认为在真皮结缔组织退行性改变的过程中发生脂肪的化生[4]。NLCS的典型病理学表现为真皮浅层的成熟脂肪组织的异位沉积,并且不规则地穿插于胶原束间和血管周围,并伴有弹性纤维和皮肤附属器减少。真皮网状层成熟的脂肪细胞增殖并且延伸至真皮乳头层内,而通常不与皮下组织的脂肪相连接[5]。临床上单发型需与神经纤维瘤与巨大皮赘,多发型需与皮脂腺瘤、神经纤维瘤和皮肤淋巴管瘤相鉴别[3]。本病属于良性肿瘤,通常无需治疗。如增长过大,影响美观或其他因素,必要时可采取CO2激光或手术治疗[6]。但有CO2激光治疗后皮损复发的报道,手术切除后复发的报道较为罕见。本例患者已行皮肤活检,病理证实上述诊断,因皮损面积较小且不影响美观,未予以完全手术切除,目前在随访观察中。

猜你喜欢
团块脂肪瘤浅表
拓展的(2+1)-维浅水波方程共振解
红外暗云中分子气体团块的性质研究∗
超声造影定性与定量分析诊断颈部浅表淋巴结病变的研究
三七总皂苷调节PDGF-BB/PDGFR-β的表达促进大鼠浅表Ⅱ°烧伤创面愈合
超高频超声在浅表器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后纵隔Ⅱ型髓样脂肪瘤1例
通道压裂支撑剂运移规律试验
脂肪瘤,留还是不留
脂肪瘤多为良性但长这里要谨慎
让学生的主动参与由浅表向深层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