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联合刺络拔罐疗法对神经性皮炎瘙痒程度改善的研究

2018-11-20 01:38姜群群蔡春霞丛元元刘卫兵
关键词:刺络拔神经性火针

姜群群,蔡春霞,丛元元,刘卫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4医院,山东 威海 264200)

2016年,运用火针配合刺络拔罐治疗神经性皮炎,与口服依巴斯汀片联合外用卤米松软膏对比,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病例来源 本研究所有病例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4医院皮肤科病房及门诊病,共150例。其中男78例,女72例,年龄18~56岁,病程最短为1个月,最长为15年。4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瘙痒程度、皮损面积及厚度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1.2 诊断纳入标准 ①符合《临床皮肤病学》中神经性皮炎的诊断标准[1]:发于颈后及两侧、肘部、骶尾、腕部、踝等部位,甚则泛发全身,初起为粟米大扁平丘疹,融合成片,边界清楚,日久呈苔藓样变,自觉阵发性瘙痒;②近2周内无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史,1周内无外用此类药物史;③征得患者同意,原意接受火针及刺络拔罐治疗。

1.1.3 排除标准 ①皮损局部合并细菌和真菌感染;②合并严重内分泌、心、肺、肝、肾系统疾病,免疫功能低下与精神病患者;③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1.1.4 所用针具 北京盘龙火针(中粗火针)、梅花针、玻璃火罐(中号或大号)。

1.2 方法

1.2.1 治疗组

1.2.1.1 火针组 签署知情同意书后,75%乙醇消毒皮损部位及周围2 cm区域。患者采取适当的体位。消毒针具后采用速刺缓出,进针约1~2 mm深,留针2 s左右即出针,每针间距5 mm左右,皮损增厚明显处可密集点刺,由皮损边缘向中央点刺,针刺多少视皮损大小而定。

注意事项:施术前,应首先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使其配合治疗;点刺时不宜过深,达表皮即可;烧针时,针尖一定要烧至发红、发白、进针要稳、准、快,以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疗效;施术后,保护好创面,2~3 d,不得沾水。每7天1次,4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1.2.1.2 刺络拔罐组 局部皮损常规消毒后,梅花针点刺皮损处,然后闪火罐法闪罐3~4次后留罐5~10 min,使之吸出少量瘀血,取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净血迹。同时常规消毒背部膀胱经循经部位,用梅花针沿背部膀胱经循经叩刺2~3遍后叩刺肺俞、肝俞、脾俞,使局部皮肤潮红、微渗血为度,选择大号或中号玻璃火罐用闪火法,迅速拔按在刺络部位,约5~10 min后起罐,取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净血迹。叩刺时的力度和留罐时间根据患者的证型而定,实证重叩,留罐时间可稍长些;虚证轻叩,留罐时间不宜过长。

注意事项:针刺后待血自止,用碘伏消毒2遍,每7天1次,4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刺后2~3 d,不得沾水。同时忌烟酒及辛辣、鱼腥食品,有过敏者避免接触过敏原。

1.2.1.3 火针联合刺络拔罐组 操作手法为上述2种的结合,疗程及注意事项同上2组。

1.2.1.4 西药对照组 对照组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口服抗组胺治疗,选用依巴斯汀片 10 mg/粒,10 mg/次,1 次/d,连续治疗 28 d 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同时外用卤米松乳膏,1次/d,2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忌烟酒及辛辣、鱼腥食品,有过敏者避免接触过敏原。

1.2.2 疗效评定标准 瘙痒疗效观察指标:综合视觉模拟尺度评分(VAS)数据变化,判断治疗方案对于神经性皮炎瘙痒的疗效。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皮肤恢复正常,VAS评分改善率≥90%。显效:瘙痒明显减轻,VAS评分改善为60%~89%。好转:症状减轻,VAS评分改善率为20%~59%。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或VAS评分改善率为<19%或症状加重。

1.3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50例,火针组37例,脱落3例,脱落率为8.10%;刺络拔罐组36例,脱落2例,脱落率5.56%;火针联合刺络拔罐组38例,脱落3例,脱落率为7.89%;西药对照组39例,脱落3例,脱落率为7.69%。实际纳入139例,其中火针组34例,刺络拔罐组34例,火针联合刺络拔罐组35例,西药对照组36例。脱落的原因为部分患者无法耐受针刺、晕针、中途使用内服或外用其他药物、依从性差等原因。4组治疗前VAS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可比性。

2.1 4个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比较 治疗2个疗程后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s)

表1 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s)

注:治疗2个疗程后各组与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治疗3组比较,P<0.05。联合组较火针组及刺络拔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1个疗程后 治疗2个疗程后火针组 3 4 2.3 3±1.1 1 1.2 9±0.9 5 1.1 0±0.7 8刺络拔罐组 3 4 2.1 4±1.4 6 1.6 2±9.7 8 1.0 9±0.6 7联合组 3 5 2.4 7±1.3 1 1.5 1±0.8 6 0.8 2±0.5 6西药对照组 3 6 2.6 4±1.2 6 1.8 1±0.8 6 1.2 1±0.9 5

2.2 4组治疗起效时间比较 见表2。

2.3 4组疗效维持时间比较 见表3。

表2 治疗起效时间比较 例(%)

表2 治疗维持时间比较 例(%)

3 讨论

神经性皮炎又名慢性单纯性苔藓,因其好发于颈部,皮损状如牛颈之皮,厚而且坚,呈苔藓样变,伴有剧烈瘙痒,常顽固难治,故祖国医学称之为牛皮癣、顽癣、摄领疮。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病位在肌肤,本在脏腑,初期多由肺经风毒、脾经湿热客于肌肤腠理之间,蕴阻肌肤,兼感风湿热邪所致。热盛则肌肤起瘰,风盛,则明显瘙痒;湿性黏腻故病程时起时伏,缠绵不愈。或情志抑郁、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日久血虚风燥,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本病与肺脾肝的三经有密切关系。

神经性皮炎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但与精神神经因素有明显的关系。其次与胃肠功能障碍有关。另外,还与内分泌、感染等相关因素有关。瘙痒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多认为是皮肤干燥、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而导致。此外,精神紧张、辛辣刺激、环境因素甚至某些暗示与皮肤瘙痒的发生有一定关系[2]。

火针是传统针灸中的一种,早在两千年前的《内经》中就有记载,当时称之为“焠刺”。《医宗金鉴》曰:“火针者,即古之燔针也,凡周身淫邪,或风或水,溢于肌体,留而不能过关节。雍滞为病者,以此刺之。”火针具有祛风止痒、泻热解毒之功,以疏其滞,通其络,促进气血流动,营养加强,增强局部抵抗力,从而达到治疗本病的的目的。现在医学认为火针点刺法治疗神经性皮炎是基于热效应能改善微循环的的理论,热力通过皮肤神经的调节作用,促进皮损区微循环的理论,热力通过皮肤神经的调节作用,促进皮损微循环加快。有利于炎症和代谢物的吸收,抑制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增强免疫力,丛而达到消炎、镇痛、止痒之功能,避免激素类外用药的不良反应。

通过本临床研究治疗前后3个治疗组与对照组瘙痒疗效VAS评分数据变化对比,3个治疗组疗效有显著意义,同时联合组对比火针组及刺络拔罐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联合组对神经性皮炎的瘙痒程度改善明显。同时联合组与火针组及刺络拔罐组起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火针组与刺络拔罐组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组与火针组及刺络拔罐组对比西药对照组维持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联合组对比火针组及刺络拔罐组维持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本试验发现,火针联合刺络放血疗法能够明显改善神经性皮炎的瘙痒程度,同时在起效时间及疗效维持时间有显著疗效。这也充分展现了中医在皮肤科领域的优势。刺络拔罐法是刺络和拔罐相结合的一种疗法,是针法的一种发展。刺络放血能祛瘀通络,拔罐可温经补气,活血化瘀。运用梅花针叩刺患者皮损处可激发经络之气,疏通经脉,调整脏腑功能。肺俞疏通肌表,运行气血,疏风清热;肝俞协调脏腑气机,使气机通利,血脉调畅,濡养肌肤;脾俞运化水湿,故取诸穴以达到治病求本,标本兼顾的目的,同时提高机体正气,抵御外邪,有效控制疾病的复发。其中,火针在局部的温通气血,化瘀祛湿作用以及刺络放血的疏风行气,化瘀生新作用,充分证明了联合治疗的优势。

猜你喜欢
刺络拔神经性火针
刺络拔罐配合中药面膜治疗痤疮疗效观察
刺络拔罐疗法的临床运用概况
火针疗法联合甲硝唑治疗玫瑰痤疮疗效观察
彭顺林对神经性耳鸣耳聋的治疗经验
基于“脑肠相通”理论探讨调和胃肠治疗感音神经性聋的机理
毫针深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分析
刺络拔罐配合针灸治疗痤疮的临床进展
刺络拔罐疗法的机制与临床研究进展※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从历代火针治疗病种的变化探讨火针功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