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铭
武侠文化在中国的文学体系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历史悠久、传承至今。而“金庸先生作为武侠小说界的泰斗,其小说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文本深度,因此其作品经久不衰,能够在当今包罗万象、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中凸显出来,并且成为我国当代文化靓丽风景线中的一道奇光异彩。”[1]但是相比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来说,金庸武侠电视剧的文化影响更为深远。
武侠电视剧作为一个流行于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电视剧种类,它的产生与发展依托于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亚文化的孕育,其受众根基可以说在所有电视剧种类中名列前茅。且武侠电视剧相比其他影视题材类型,在电视剧领域创作较为成熟,虽在前几年受玄幻剧影响经历低谷,但却也从未在观众视野中消失。而金庸武侠电视剧又可以称得上是整个武侠剧电视市场的缩影,其中《神雕侠侣》又是金庸武侠电视剧代表作品。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40多年时间里,全系列十五部小说都曾被改编成电视剧,有些甚至连续十余次登上电视荧幕,其中仅《神雕侠侣》便已拥有14个版本。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影视工作者选取各种角度和方式对金庸作品进行解读,电视剧对武侠场景的还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拍摄技术及制作技术的发展,引起武侠收视热潮,带动电影领域对武侠的探索,甚至推动武侠走出国门,“江湖世界”逐渐成为世界的“江湖”。
《神雕侠侣》电视剧产生的过程,首先是对原著的剧本化,而后通过演员表演,分镜拍摄,后期制作进而把一语一言转化为镜像语言而形成的视知觉体系。它所构建的视知觉体系也从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需要常变常新、与时俱进的视知觉系统。”[2]如此,才能称之为一个内容,形式相统一的影视艺术作品。在十余次的电视剧改编中,在影像叙事层面,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1、舞台式制作模式。
戏剧艺术的成熟远远早于影视艺术,早期的《神雕侠侣》电视剧改编因影视理论的不足,以及技术条件受限,在场景设置上可谓粗糙简陋,多为棚内录制,无论76、83甚至95版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大多数的外景,都由几座假山,数棵绿色植物,一点点烟雾来营造,如在“绝情谷”断肠崖前的片段中,演员只能在狭小的搭建“舞台”上进行表演,相比真舞台剧的差别也就是电视剧用摄影机突破了画面空间的限制。而在有限的实景拍摄中也往往多采用中近景拍摄人物,以小景别的展现和人物情绪情感的表演来撑起全片,绝少全景甚至远景的环境交代。相比后来改编版本中的壮美风景场面渲染,舞台化痕迹很重。
2、电影式制作模式。
2001年张纪中版《笑傲江湖》的播出是中国武侠电视剧的里程碑,从此武侠电视剧开始了电影式的制作模式。经历了5年发展之后的2006版《神雕侠侣》更是把电影化发展到了极致。以其为标志,电影式的制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武功套路舞蹈化来对暴力进行消解。“最早的武侠片动作笨拙,招式简单,打斗时声音造型往往要比形象造型出色。”[3]而06版《神雕侠侣》中则用一场场优美的“舞蹈”对决,来满足观众对武打场面的心理诉求,同时也为整部剧营造了更加诗意的氛围,并化解了血腥情节所造成的受众不适感。二是特技和抒情长镜头的运用,武侠剧的电影式制作还有赖于特技的发展。06版《神雕侠侣》的镜头语言中首创式的加入了大量的特效镜头来追求视觉冲击,其一直追求的也非再是简单地动作对打,而是一种武侠的意境。而抒情长镜头则是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其往往被赋予了象征和隐喻的内容,杨龙二人在美若星河的花丛中练功,暗示着二人情愫的萌发、生长。在打斗场面使用抒情长镜头则也可以使武打场面更加的充满诗意。
3、 网剧式制作模式。
近年以来网络平台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电视剧的传播途径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观影习惯也由此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使得整个影视剧行业开始意识到网络文化对于电视剧的影响之重。2013年于正推出新《笑傲江湖》,之后新版《鹿鼎记》、《天龙八部》也相继问世,继而引新一轮金庸武侠电视剧改编热潮的到来。尤其新《笑傲江湖》的播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原著的彻底颠覆,话题式的营销模式,使得2014版《神雕侠侣》必也成为此类的产物。其相比前作各版本来说,更像是一部披着武侠外衣的的网络言情肥皂剧,穿插在其中的是各种恋情的畸态发展,并且存在“任意删减剧情,或是增删主要人物,或是加入太多的情爱戏,或是让英雄人物世俗化、粗鄙化,或者反面人物的人性模糊化等问题。”[4]该剧在影像上也已经脱离了06版的电影化大制作模式,甚至整个影像对原著的重现还不如95版般讲究,对比“小龙女大战重阳宫”、“大胜关英雄大会”等一系列剧中重要的戏份,画面剪辑中都会减少单个镜头的时间,以强化紧张气氛。但相比前作却唯美不再,意境全无。虽也充斥着满屏特效,甚至运用数字特效技术强行将言情、虐恋的元素或情节融入其中,但无奈怎么也经不起咀嚼与回味,“侠”之真谛荡然无存。
金庸武侠电视剧本质上作为一种文化商品,自然遵循着市场的发展规律,加之消费主义的影响。逐渐走上一条精英文化式微,草根文化崛起之路,以《神雕侠侣》电视剧改编为例,这是金庸“射雕三部曲”中的问情之作,在改编之初,电视媒体作为一种新兴传播手段,电视创作者们作为当时代的精英阶层,在将文学语言转化为镜头语言的同时,难免将自己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判断融入其中。使得早期的《神雕侠侣》电视剧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一部“问情”之作,更有家国情怀,侠之大者的概念在其中。
然而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草根文化崛起,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电视剧的追求更加倾向娱乐化,通俗化甚至快餐化。06版《神雕侠侣》开始呈现这样的趋势,大制作,精致画面特技加帅哥美女的演员阵容无疑正中当时观众下怀,删掉了大量略显沉重的襄阳城大战细节及杨过面对父仇与侠义间的矛盾。
随后网络平台的进一步发展,消费主义的影响更加深刻,因此16版《神雕侠侣》更进一步的走向娱乐化,情爱主题占据全片,娱乐化的台词,颠覆的人物设置,武侠精神至此所剩无几,不容易表达的精神层面的内容被更容易消费的通俗化内容取代,这一趋势,无非是一个满足市场,对消费的无奈妥协的结果。
2018年企鹅影视宣布拿到《神雕侠侣》版权,距上版《神雕侠侣》播出仅时隔四年,即将推出18版《神雕侠侣》。加之17、18年播出的新《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以及已开机拍摄的《倚天屠龙记》,如此频繁的将金庸题材武侠剧重新搬上电视荧幕,不难看出中国影视行业在经历前几年“玄幻大IP+流量明星”的模式后,因其投入过大,口碑普遍不佳,观众审美疲劳导致其后续乏力,以及行业发展对优质内容的极度渴求等问题。
2018年00后观众开始成年,成为新的热门收视群体。《神雕侠侣》等金庸武侠作品主人公与当今00后观众年龄正相当,顺势推出一批符合00后审美及收视偏好的金庸武侠剧,制定新的“武侠剧规则”,成为了当今影视行业的新金矿,武侠由此即将迎来新的“狂欢”。
然而就新一轮的金庸武侠电视剧播出情况来看,却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局面,新《射雕英雄传》因其贴近原著,演技在线,剧情内容扎实,赢得了口碑及收视率双丰收。新《笑傲江湖》却从改编,演员,表演等,收获恶评如潮,创历史新低。
既然新一轮金庸武侠剧的“狂欢”不可避免,虽投资,技术条件等相比以往都有长足进步,新一轮的观众对以往版本先入为主的审美执念也更弱。影视从业者需时刻保持敬畏之心,尊重年轻观众,打造出一批真正受年轻观众喜爱的金庸武侠剧,避免自掘坟墓,为金庸武侠剧后续发展留足创作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