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阳
摘要:互联网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对传统大学英语课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构建全新的大学英语生态课堂尤为迫切。本文基于生态语言学理论体系,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失衡的原因,提出了实践对策,并在教学中实施了初步的探索。通过反思,为进一步的相关研究做下铺垫。
关键词:英语生态课堂 生态语言学 信息技术 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9-0057-02
一、研究背景
面对互联网信息化大背景下的改革现实,传统大学英课堂生态系统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几年,国内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智能手机日益普及,WIFI覆盖面增加,多元化信息因子形成的合力对于教育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显著,大学英语课堂作为英语教育的第一线必定会受到这股巨大外力的影响,课堂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发生了以下的变化:(1)富了教學资源,(2)变革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3)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4)变革了学生的教学评价方式。
二、文献综述
(1)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特征界定。大学英语课堂的基本结构可以简化为课堂生态主体和课堂生态环境两个维度。其中课堂生态主体可以细化为教师和学生,课堂生态环境可以细化为教材、教学手段、教学氛围、师生关系、规章制度等,课堂生态系统中的这些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生态整体。课堂生态作为一个系统,内部的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因此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必然会给其他生态因子带来新的要求,如果其他生态因子拒绝与信息技术因子同步变化,原有的趋于平稳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就会走向失衡。
(2)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广义的“课堂生态”研究及二语习得的生态考察。相关著作有图德的《语言课堂之能动性》(2001),莱瑟、范达姆合著的《语言习得生态学》(2003),克拉姆契的《语言习得生态学》(2003),范莱尔的《语言学习中的生态学和符号学》(2004)。在2003年出版的《语言习得与语言社会化》一书中,作者从生态的视角探讨了语言习得问题。这一系列著作的出版,标志着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的正式形成。
国内关于外语课堂生态研究,尤其是英语生态课堂的研究在近几年呈现上升态势。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英语课堂生态”和“英语生态课堂”为关键词,来源类别为“核心”和“CSSCI”进行两次检索,时间为“2004—2018”,共检索到论文39篇。论文大体以生态语言学理论为依据。
三、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失衡分析
(1)教师与信息技术因子的失衡。首先是教师课堂角色的理解:一部分老师没有随着大学英语教学信息化的进程转变对教师角色的理解。它们仍坚持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法教学方式,教师课堂角色定位也趋于传统,没有针对信息化教学的特征及时调整课堂角色身份。它们没有认识到学生自我探究并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扮演指导者和助学者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学、交互式教学、任务型教学和研究型教学才是符合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其次是教学知行观的脱节:一部分教师从观念上清楚地认识到互联网信息化因子对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深刻影响,也愿意利用信息化手段给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注入活力,但是在教学行为上却严重偏离。他们片面地认为使用多媒体课件就是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体现,甚至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严重地削弱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随机应变的灵活性。一部分教师对于基于互联网的学习的认识过于简单,认为在网络学习平台上给学生布置一些学习任务就是完成了网络教学,忽视相关的辅导、评估、诊断、反馈等后续教学环节。一部分教师由于早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等个人原因,对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及新兴技术产生抵触情绪和畏惧心理,不愿投入时间和精力学习各种复杂的网络教学系统。
(2)学生与信息技术因子的失衡。首先是学习观念滞后,学习动机不强。经过多年的应试化教育,多数学生的外语学习依赖教师的课堂讲授,他们对信息化语境下教师改变教学方式的做法不满,甚至认为这种教学方式费时低效。同时,信息化的网络学习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完成在线学习,迫于高密度的课程安排和功课压力,它们会选择减少在网络上英语学习的时间。其次是信息素养不强,信息化学习方法欠缺。当前的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对信息技术具有敏感性,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但是他们的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而非人文层面,欠缺对信息化学习特征的了解,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大学英语学习的思路没有打开,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学习资源,不知如何取舍,更不会为我所用。同时,缺乏自我监管能力,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网络游戏和娱乐节目上。
四、实践对策分析
重构信息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可以遵循生态性、系统性、人本性和有效性原则,通过(下转第56页)(上接第57页)发挥主导因子的引领作用,控制限制因子的影响、构建生态化课堂环境等思路,恢复课堂生态的结构和功能。
(1)教师层面。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理念的创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调整课堂身份角色,发展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大学英语传统课堂的控制性、统一性、接受性教学方式转变为开放性、多样性、探究性的师生共建型教学方式。
(2)学生层面。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学习需求、学习风格等差异性,实施分级分类培养体系和分层分类课程体系,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完善多元化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应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坚持以多元主体的共存与发展为评价的终极目标,彰显多元化评价体系的生态功能。
(3)教学环境层面。构建多维互动式大学英语课堂学习环境,致力于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充分利用丰富的互联网学习资源、校园网络学习平台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泛在性,积极开发具有校本性的网络课程体系(包括慕课、微课等),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使沉闷低效的大学英语课堂生动起来。最终创建和谐高效、师生共生、课堂环境友好型大学英语生态课堂。
五、研究的反思
本研究采用新的跨学科研究视角,主要运用生态语言学的相关科学原理和方法论,综合考量现代信息技术,强力介入大学英语课堂生态所引发的一系列失衡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的实践策略。从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剖析大学英语课堂中的现实问题,梳理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通过自身思考和实践,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研究内容上,本研究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思辨性论述为主,虽然也有一些基于课堂教学实践的实证性总结,很多内容还处于思辨性的构想阶段,有些观点难免具有个人经验主义倾向,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由于作者英语学科教育背景的局限,对于生态语言学跨学科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入,利用跨学科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只停留在表面问题的研究,对于隐性问题的挖掘不够。同时,在问题的考察和分析过程中,缺乏科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客观性和科学性略显不足。就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研究而言,可以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从中观层面研究系统内某个因子的影响力,并将研究成果置于实践中给予检验。
参考文献:
[1]陈坚林.从辅导走向主导——计算机外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J].外语电话教学,2005(4).
[2]陈坚林.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喜爱计算机网络语外语课程的有机整合——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概念的生态学考察[J].外语电话教学,2006(6).
[3]窦福良.课堂生态及其管理策略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03.
责任编辑: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