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微信息:丹青毫末写精神

2018-11-19 10:53赵凯宁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8年10期

赵凯宁

微信息,即写作者用细致入微的感觉,透过庸常琐碎的生活状态,把目光投注到那些细末事物和精微人情之上。正是从这些细末精微之处,往往最能感受到生命的真精神,体悟出生活的大命题。“微信息”,好似文章之神。好的文章,一定能够通过精细描摹“微信息”的语言,让读者身临其境,深受感染。

笔者以一节自主开发的五年级习作教学《香来了》为例,谈谈引导学生捕捉“微信息”,训练“精细描摹”的习作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巧用故事,发现“微信息”

【课堂回放】

师: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宋朝有一位与苏东坡齐名的诗人,名叫黄山谷。在一个中秋的晚上,黄山谷与几位好朋友相约来到山林古寺里观赏秋景。大家正在月下围坐、吟诗论道时,黄山谷忽然凝神不语。片刻之后,他神情专注,好像自言自语一般:“香来了,香来了……”——哎,“香”是谁啊?是一个叫香儿的美丽姑娘吗?你们来猜猜看,要说出理由。(生笑)

生:我觉得是桂花的香气。因为故事开头就交代了这是“中秋的晚上”,这个时节正是桂花飘香的时候。

師:你很会联系故事中的关键词语做合情的推理。大家同意他的推理吗?(生点头同意)

师:(出示桂花图片)果然是桂花香来了。一听说“香来了”,每个人都闭紧了嘴巴,皱起了眉头,凑起了鼻子,使足了劲儿来嗅。——发现没有,这段话中什么词特别多?

生:动词!

师:动词丰富,就能带给我们动态的画面感,也给了我们模仿的依据。来,谁愿意表演一下这组闻香的动作?

(学生纷纷边笑边做起“闻香”的动作。请一个男生表演,众生大笑)

师:这位同学很会表演,将来可以去报考戏剧学院。(生笑)可是,黄山谷见了却直摇头,他说:“不对,不对。”——咦,他为何说不对啊?

生:因为古人讲究“格物致知”,对待万事万物都要用心去研究、品味,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对于桂花的香气,不能这样大口大口地猛吸,而应该用心去体会。(生笑,全场鼓掌)

师:孩子,你真是晚生了一千年,你真应该到故事里去和黄山谷一同坐禅论道啊!(生笑)黄山谷接着说了:“像你们这样闻,香气就不是香气了!”——不是香气,那是什么呢?(生笑说“臭气”)

师:来看看黄山谷是怎么解释的吧——“香气是你坐在这儿,忽然一股香气飘到你的鼻子里了。香气是主动的,你是被动的,这样感觉出来的香气才是香气!”

(生恍然大悟)

师:你看,一个小故事,让咱们给读成了“侦探小说”,可见读书需要带着思考,去做合情的推理。从这个故事里,你得到了什么启迪和感悟吗?

生:日常生活中要用心才能有所发现。

生:桂花香是很细腻的味道,一定要静下心来才能体会到。

师:是啊!黄山谷是位大文学家,他具备一个文学家的必备本领(出示屏幕)——用心,才能捕捉到生活中的微信息!

【课堂评析】故事,不仅为儿童习作提供了内容、方法,还为教师的习作教学提供了策略、路径,在写什么、怎么写和怎么教上,均提供了丰厚的资源。笔者以《黄山谷闻香》这个小故事为引子,设置思维梯度,和学生一起在充满童趣的氛围下展开探究,层层剥笋,步步递进,且读且聊,用故事本身的魅力巧妙地召唤起儿童心中潜藏的意识,从而水到渠成地激活本次教学的主题——用心,才能捕捉到生活中的微信息!正如这个故事中,“仲秋桂花香”即是一种应时又应景的微信息,平时似乎人人都会闻香,但这闻香的秘妙却绝非人人可得之。于是,自然而然地,伴着“香来了”,“捕捉微信息”的意识也飘进了学生的心灵深处。

二、身在现场,捕捉“微信息”

【课堂回放】

师:大自然里有很多的“微信息”,只有用心,才能够捕捉到。比如,今天出门时大风大雨,你说“我感觉到了”,这能算是本领吗?

生:不能算。只有春天的树梢上冒出的第一丝嫩绿,草地上泛出的第一层鹅黄,才能叫“微信息”。

师:太棒了!这种获取“微信息”的本领是每个人都能轻易练成的吗?

生:(摇头)不是!

师:所以我用了一个词——“捕捉”。你们想体会一下黄山谷闻香的感觉吗?(生格外激动)

师:(提高声调,放缓语速)抱臂坐正,全身放松,调匀呼吸,凝神静气。(生模仿)很好,在这种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你捕捉到了哪些平常不在意的微信息?

生:上一节是体育课,我本来身上感到很热的,此刻我觉得很清凉。

师:这叫“心静自然凉”!

生:我听到了老师走路的脚步声,还感到了自己的心跳声。平时在课堂上可从没有听见过。

师:你捕捉到了两个重要的“微信息”,在课堂里就是要关注老师,关注自己的内心。来,请闭上眼睛,让心灵的窗户打开。

(生闭上眼睛,教师在空气中喷洒桂花香水。片刻之后——)

师:感觉到“香来了”吗?

(学生大笑,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香来了”时的感觉)

生:有一丝香气飘入鼻中,香气中还带着一点点淡淡的甜味,慢慢甜入我的胸中,甜入我的心里。

师:多么细腻的感觉,你感觉到了这“香”是“丝丝的、淡淡的,甜入胸中和心里”。

生:我也闻到了淡淡的香甜味道,而且感到这香气仿佛是从天上飘下来的。

师:你的感觉真应了那句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生:一开始感觉这香味淡淡的,我想用力去嗅,果然又闻不到香甜了。只有缓缓呼吸,才能感受到。

师:这正是黄山谷所说的妙处——香是主动的,我们反而是被动的,要让“香来找你”!

【课堂评析】习作教学不是儿童身在“象牙塔”内的“高级文字游戏”,而应该成为儿童现实生活的“必需品”,如此,才会产生无限的表达热情。好的习作教学,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儿童的兴趣,让儿童的表达“身在现场”,而非“远在天边”。这个环节中,教师颇具匠心地在教室里喷洒桂花香水,于有限的教学时空中,为儿童创设出“香来了”的体验情境,并用艺术化的语言引领学生“凝神静气”,用心体察对“香来了”的感觉。正所谓“虽是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此时此刻,童心伴着好奇,如心灵捕手一般,去捕捉“桂花香来”时那细若游丝的“微信息”。

三、走向生活,寻找“微信息”

【课堂回放】

师:昨天晚上,我也在家洒了点桂花香水,让自己疲惫的心灵得到放松。这种感觉太好了,我即兴就把我的感受写了下来。想听吗?

师:(读下水文,生倾听并思考)都说“桂花香,独占三秋压群芳”。这样一个仲秋的夜晚,忙碌了一天的我,什么事也不想干,就想静静地来一会儿“葛优躺”。此时此刻,一丝馥郁的香气幽幽飘来,让我原本迷迷糊糊的脑子一激灵,一股沁人心脾的甜味钻进我的心里头。我仿佛置身桂树下,闭上双眼,想把这桂花香吸个饱,好好享受这份宁静的美妙。而那桂花香却像顽皮的孩子,任我怎样努力地吸气,它就是不往我鼻子里钻。我有些生气,又拿它没办法,只好深深地叹上一口气。哎?这香又出其不意地飘进我的鼻中,溢满整个胸腔,占据了我的心。原来,性急是闻不了桂花香的啊!

哦,愿心也如这飘香的桂花,温暖将要到来的深秋。

师:你们喜欢我的这段对桂花香的细节描写吗?评评看,我写得怎么样?

生:你运用了对比方法,把“香来了”之前的迷迷糊糊的感觉,与“香来了”之后清新甜蜜的感觉做了对比,让我更加感受到香气的沁人心脾。

师:你的点评很中肯,很专业,“香来了”之前、之后都是值得写的。

生:你把香气拟人化了,如一个顽皮的孩子,不仅主动飘进你的鼻子,似乎还在逗你玩呢。

师:真好!这种感觉特别美妙。香气是主动的、拟人化的。

生:你还把“香来了”时的身体和心理上的感受尽可能细腻地表达出来,而没有用一两个简单的形容词概括。

师:是的,这一点特别重要。要调动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感受这香气的美妙。这也最考验你“捕捉微信息”的本领。现在,请你们也用心来捕捉自己对“香来了”的细腻感受,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

(学生写作后,上台朗读作品片段)

生:秋日,午后,桂树下。一阵香袭来,似一个顽皮的小精灵钻入我的鼻中,悠悠地旋转。一丝丝,一线线,一点点,一缕清凉的感觉在身体里蔓延,触动着我每一个细胞。一阵风吹过,那香气霎时间在空中绽放,那么醇,那么浓,沁香中又略带一丝甜蜜。这香气包围了我,慢慢地渗入我的心中,滋润了我。正陶醉间,这桂香又从我的体内钻了出来,沾染我的衣角,芬芳我的发梢,仿佛一摇动身体,那甜甜的桂花香就会纷纷洒落下来。香气在我身边缠绵,久久不愿散去,我闭上眼睛,哇,我仿佛看见了秋日暖阳的颜色,是美味柑橘的颜色,连我的眼眸也被桂香染成了金黄色呢!我真想一直坐在这桂树下,静听桂树沙沙地响,静看这桂香雕琢时光……(全班热烈掌声)

师:写的太棒了!来,请大家进行点评。她写得妙在何处?

生:在她的笔下,桂香是个小精靈,特别顽皮,先往心里钻,又在身边缠绵。这样写,香就如人一般灵动了。

生:香气勾起了她的想象,让她仿佛看见了秋日暖阳、美味柑橘,这种想象特别细腻。

生:我还发现她准确地运用了许多的动词,把闻香这种安静的活动,写出了美妙的动态感觉。……

师:真是太棒了!你们能充分借鉴老师的写作方法,又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思,捕捉心中对“香来了”的感觉,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生活中,你觉得还有哪些值得咱们用心去捕捉的微信息呢?

生:大家闻过树叶和小草的味道吗?我就闻过。虽然不香,却特别清新。

师:真好!这是大家极少关注的,那是草木的气息,是大自然的气息。

生:雨后的树林里,走进去便能嗅到那种丰润水汽,特别提神醒脑。

师:“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就是这种感觉吧!

生:苍苔很不起眼,却是古人怜爱的对象。如果我们细细欣赏苍苔,一定也能感悟出宁静的美。

师:是啊,细数古人写过的“怜爱苍苔”的诗句可是真不少——“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古人有这份雅致,我们为什么不能呢?相信只要我们拥有一颗善于捕捉生活中微信息的心,就能够在写作上不断超越自己。

【课堂评析】通过一节课的交流,儿童得以在心中明晰“捕捉微信息”这一新鲜概念。在全班练笔、互评、赏析中,在对教师范文做适度模仿的基础上,学生表现出了令人欣喜的语言创造力。教师积极的评价语充分鼓励和赞赏了学生所“捕捉、感受到的微信息”,并通过儿童间的互相点评,互相启发,激发写作的共鸣,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精细描摹”的意识和能力。生活中还有很多无处不在的“微信息”,需要儿童带上一双明亮的慧眼、一颗审美的文心,去寻找,去发现,去捕捉,去描摹。作为教师,目光绝不能仅仅满足于单篇习作的产出,我们的习作教学唯有立足于儿童的发展,建立习作教学与儿童生活的“超级链接”,方能真正帮助儿童思如泉涌,真正让儿童乐在其中,享受习作。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皆是“微信息”。“微信息”是文章的活水源,让一草一木现春秋;“微信息”是岁月的工笔画,令一叶一枝总关情。儿童习作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微信息”,用脉脉温情的眼光去审视世界,用一颗真诚的心灵去热爱生活,方能于“丹青毫末间,写就真精神”!

(作者单位:南京市长江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