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晓成
“概念化”习作的又一种呈现方式是主题概念化。在这样的习作中,儿童只关注主题有意义,却忽视了生活的真实性,将情节发展和人物精神朝着自己主观臆想的美好方向去“设计”和“安排”,给读者造成不可信之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可是,同学们私下里聊起习作时都会悄悄地说:“哎,编一个不就得了。”“作文、作文,不吹不成。”这一系列对习作的吐槽与调侃,充分表现了儿童在写作中的“不易”“不乐”“不真”。
案例回放:笔下的“完美结局”
在学校四年级的一次习作检测中,要求学生以《 笑了》为题写一篇习作。不少学生写的是《老师笑了》。从题目看,这个写作角度没有问题,写作素材也应该是自己真实的生活。然而在年级组流水批改之后,同事们互相交流起学生习作中的一些事例时发现:很多学生的写作素材都是假的,文中的老师和发生的事情根本对不上号。比如,一个学生写到这样的场景:教師节那天,学生给老师送了鲜花和自制的贺卡,老师露出了幸福的微笑。但在如此温馨的课堂上,老师却查到作文本没有交齐、《硬笔习字册》有多人没写、多人没有预习课文……老师的心情由快乐变成生气,然后开始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讲出了老师最喜欢的礼物是大家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优异的学习成绩。这应当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其描述的场景很符合现实生活。小作者接下来写道:在第二天的语文课上,老师检查预习时,同学们的朗读出奇地有感情,甚至几个学习习惯差的学生背书也非常流利,而且全班各项语文作业全交齐了。这回,老师笑了。同学们,包括作者自己,也被老师的笑容所感染。文中的老师听后,矢口否认了这后半部分的故事。在访谈中,小作者也承认是自己编的,觉得这样的“完美结局”主题是积极向上又充满温情的,可以得到高分。
不难看出,儿童的写作动机是为了自己的习作在主题上呈现积极向上的理想状态,从而设计了与现实不符的故事情节。其实,一线的广大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很多习作中,儿童都会为呈现一个“完美结局”而编造一个“完美情节”。如:在课外学习弹钢琴,学得很辛苦就想放弃。后来读了一本书,被书中某个伟大人物坚持不懈终于成功的事迹所感动,从此继续学习,终于在比赛中一举夺魁。
在写作之后跟儿童来一次细细访谈,你就会发现很多这样的习作都是“完全编造”或“真假混搭”的。这究竟是为什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自己有进取之心”“努力付出后获得成功”等有意义的主题。大量的案例可以说明:儿童习作中的“完美结局”现象极大地助推了儿童写作中的虚假泛滥之风愈演愈烈。
策略探究:智慧捕捉儿童的“生长”
特级教师袁浩校长多年前就强调:写作教学要关注“人”的发展。这既给写作教学指出了一个科学的研究方向,也是旨在矫正写作教学中诸多问题的谆谆教诲。在笔者的上述案例中,儿童认为“积极向上的有意义主题其实是可以编造出来的”,恰恰验证了袁校长写作教学理念的前瞻性。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儿童作为“人”的发展在写作教学中就没有得到真正的关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其中的“过程”一词值得好好揣摩。既然是过程,彰显的应该是“生长”。大自然的一切“生长”都是会经历风霜雨雪的,对于人来说,则会有低迷和彷徨,会有害怕和惰性……“生长”的过程从来都不是完美的。但是,正是这样的“生长”,才真切体现出生命的独特与珍贵。对于写作来说,“生长”的是儿童语言、儿童思维、儿童智慧。因此,让儿童充分体验“生长”,进而持续“生长”才是写作的真正意义。作为教师,需要在写作中智慧捕捉儿童的“生长”。
一个学生在习作中讲述了自己难忘的一次经历,文章描述了她第一次一个人在家,由于老房子、动物怪叫以及想起相关的新闻报道等,她特别害怕。在文中,她详细地描绘出了自己一个人时的害怕、恐惧。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经历,写得也可谓栩栩如生,但是本文与众不同的是在文章的末尾这样写道:
父母回来后表扬了我,夸我长大了,变得很勇敢了。那一刻,我笑了,觉得自己确实挺了不起,像得了什么奖似的。但是,当我回到了我的小房间,我的身体立刻像散架了似的,直直倒在了床上,心惊胆战后的释放竟是如此彻底。说真的,回想今晚的整个过程,我依然心有余悸,害怕得要命。这一刻,我才清楚地知道,我不勇敢……
看似平常质朴的话语,却是最难得的真情告白——“我不勇敢”。这是对自己内心真实的剖析,这样真情告白的语言真实可感,基于真实体验的文字洋溢着朴实动人的真挚情感。相比较那些“得到表扬,一瞬间觉得自己长大了,从此我就变得勇敢了”和“上次考得不好,通过努力,终于考到了一个好成绩”看似“完美”结局的习作来说,这篇习作由于再现了“生活真实的样子”和“成长真实的样子”,更让人觉得亲切,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篇习作的独特价值正是真实地反映了儿童个体真实的生长,笔者以此为范例在班级做了一次深度的写作分享交流会。同学们在交流中深刻感受到,就算努力付出,有时候还是会面临失败,有畏惧,有放弃,有流泪,这是生活真实的样子。但是,在眼泪和失败中,我们会深化内心的思考,我们会丰富对生活的看法,我们获得了自己情感与思想的生长,从而真正走向成功和快乐,这才是生活应有的模样,也是我们在写作中需要传递的东西。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从学生的习作中智慧捕捉儿童的“生长”元素,使之从儿童中来,再回儿童中去。通过不断地对话讨论、练笔实践、优化评价,儿童才会不断调整自己的写作方向,发展自己的写作素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导致儿童写作对象、优美语言以及写作主题“概念化”倾向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解决策略也一定更加多元。不过,只有当儿童在写作中的真实体验被尊重,真实语言被发现,真实情感被呵护,儿童写作才会有被养护的安全感、期待感、成就感。这样一来,蓬勃着儿童言语生命气息的写作才会有一片肥沃的土壤。
(作者单位:南京市力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