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运用非遗文化提升幼儿教育趣味性

2018-11-19 07:44黄稳花
教师·上 2018年10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趣味性幼儿教育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命脉,更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对教育而言不仅是一种创新,更是有益教学的一种尝试。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教师要以兴趣为导向,给幼儿们播下热爱“非遗文化”的种子。为此,首先要求教师科学地选择文化主题,迎合学生对文化的兴趣爱好,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其次要求师生之间互动交流,教师让幼儿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为他们创造感知领悟非遗文化内涵的机会;最后游戏结束之后,师生应对本次活动做出评价总结,反思经验与不足,在下一次活动中加以改进。

关键词:幼儿教育;非遗文化;“妆糕人”;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6-12

作者简介:黄稳花(1977—),女,福建泉州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幼儿教育与教学。

非遗文化的资源走进校园,成为幼儿们的必修课,不仅丰富幼儿的文化修养,更为非遗文化传承带来新契机,让非遗的传承能够源远流长,能够有不同时代的“手艺人”代代相传。在保护非遗文化的众多方式中,将非遗文化同幼儿教学活动相结合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保護与继承方式。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对教学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遗憾的是,许多学校都忽略了地方非遗文化的重要价值,这不禁引发了人们的疑问:难道幼儿教育真的不需要与非遗文化相结合吗?答案是否定的。将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教育,通过幼儿全方位、多角度的参与,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幼儿是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同时也是非遗文化的重要继承者。

一、科学选择非遗主题,迎合幼儿兴趣爱好

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千百年的历史长河催生了许多的民间文化。洛江区双阳街道处于城乡接合部,不仅拥有丰富的农村资源,作为侨胞的聚集地,也包含了许多异国风情,两地文化的相互融合,也促使了本地区拥有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应将所有的非遗文化都纳入幼儿教育课程之中?答案是否定的。科学地选择非遗文化,应经过以下三道流程的筛选:一是非遗文化本身具有教育价值,即文化内容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二是文化具有学习价值,即文化内容迎合了学生的兴趣点,可以帮助学生健康发展;三是文化具有教学价值,即文化能够与教师现有教学水平保持一致。其中贴近生活是非遗主题选择的关键点,如果该文化脱离了幼儿的现实生活,幼儿无法利用生活经验来解决活动中的问题,则很难实现知识构建,更不用说培养对该文化的兴趣。

在2008年福建省公布的43项非遗文化项目中,洛江双阳的“妆糕人”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妆糕人”是本地区的特色文化,更是因为“妆糕人”的文化内涵、制作方式都很贴合活动主题的需要。“妆糕人”是传统的民间工艺作品,由面粉、糯米、色素、蜡油等作为原素材,经过工艺者的加工,采用搓、捏、揉、按、擦等不同的手法,借助剪刀、美工刀等不同的工具,将一个个糯米团变成了五颜六色的工艺作品。“妆糕人”在本地区的大街小巷中随处可见,幼儿们对此并不陌生。“妆糕人”为手工艺品,学习“妆糕人”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同时让幼儿体验“妆糕人”的制作乐趣,欣赏“妆糕人”的传统制作工艺,感受“妆糕人”的艺术造型美。同时因为中四班的家长正是这门手艺的传承人,因而可以更好地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我们将“妆糕人”选为非遗文化教学的主题。在这个主题定下来之后,我们也看到许多幼儿已经跃跃欲试,纷纷开始准备素材,准备制作自己心中的“妆糕人”。

二、合理编排活动内容,调动幼儿参与热情

在明确好活动主题之后,后续的所有内容都应当围绕该主体来开展,包括活动环境的布置、活动进程安排、教学资源分配等等。在编排整个活动时,应当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幼儿正处于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特性。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运用身边的工具材料制作出自己心中的“妆糕人”,而不要过多地去干预作品的形象、制作方式等。让幼儿拥有更多的创造空间,是保护幼儿想象力、激发幼儿兴趣的有效方法。二是在教学策略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问题探究方法,即让幼儿通过观察某个具体的事物,自己思考如何用材料捏出这些物体的形象。再比如感悟体验的方法,通过欣赏大师的作品,促进幼儿“以身体之,以情悟之”,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在“妆糕人”主题活动开展之初,教师先与幼儿商量如何布置主题环境,最终决定通过开展“阳光小镇——妆糕人手工坊”职业体验的方式,来完成这项活动。在幼儿们动手制作各种“妆糕人”的时候,教师鼓励幼儿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心中的“妆糕人”形象,并且互相配合来完成这些作品。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尝试探索、制作自己心目中的“妆糕人”,幼儿都能大胆想象制作出不同形状的“妆糕人”,有可爱的小鱼、美丽的花朵、长长的小蛇,幼儿们都非常喜欢。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场指导,当幼儿遇到技术难题的时候,教师与幼儿共同思考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在活动快要结束的时候,教师邀请了该项目的继承人张铁明来为大家展示自己的手工艺品,并且与幼儿交流自己“妆糕人”创作的背景,以及创作的技巧等。

在这次活动中,笔者留给了幼儿许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把幼儿当作课堂的主人翁,让幼儿在自由玩耍中感受到“妆糕人”文化的魅力所在,在动手实践中找寻到制作工艺品的乐趣,每个幼儿都在活动中积极展现自己的手艺。

三、理性评价活动质量,反思提升活动水平

快乐的游戏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着积极促进的作用,尤其是角色体验游戏,是教师向幼儿进行、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的有力手段。在活动结束后必然要进行科学评价,对活动及时的评价有助于发现活动中的不足,在下一次的活动中加以改进。在本次“妆糕人”活动中,教师和幼儿都是活动的参与者,因此都应当参与到评价之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他们的评价才是最真实、最客观的评价。他们通常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表现出对该活动的看法,教师可以在巡场的时候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来判断活动设计是否合理。其次作为游戏的引导者,教师也应参与到活动评价之中。教师通过对本次活动的评价,可以总结出活动中的不足,在后续活动中优化调整。

在妆糕人活动过程中,笔者及时了解了幼儿对活动的看法。有的幼儿反映自己在制作“妆糕人”的时候发现粉团比较黏,手指会被粘在一起,不方便制作。笔者经过多次巡场发现,原来是很多幼儿没有在粉团上抹蜡油,原因在于教师介绍“妆糕人”步骤的时候忽略了抹蜡油的环节。笔者在对幼儿们作品进行评价时发现,他们的作品比较单一,没有目的性。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准备在下一次的活动中多选择幼儿们身边的素材,用多媒体为他们展现这些具体形象的素材,由幼儿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形象制作“妆糕人”,明确手工制作的目的性。

将非遗文化融入到幼儿教育之中,幼儿在欣赏—感受—创作—体验中,既充分感受家乡泉州传统手工工艺“妆糕人”的艺术魅力,又体现了课程内容选择的地域性和特色化,扎实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真正让幼儿“在做中玩,在玩中学”。幼儿教育在非遗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非遗文化的多样性也要求教师在选择文化活动时要有目的性,更多地迎合幼儿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出非遗文化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爱琴.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传承的政策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0(1):19-23.

[2]普丽春.学校教育中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基于对云南省的调查[J].民族教育研究,2010(2):35-42.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趣味性幼儿教育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把握民生新闻趣味性的几点思考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