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田?刘瑶
摘 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近年来教育界热议的话题,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正式提出,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而作文作为检验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方式与发展水平、审美能力、文化意识的一种形式,其命题导向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引导功能,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密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关键词:作文命题;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8-27
作者简介:张良田(1965—),男,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硕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湖南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刘 瑶(1994—),女,湖南衡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三国时期,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而从隋朝开始的“以文取仕”的科举制度更是将作文的功能及其价值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作文,从小处说,关系到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实 现;从大处说,关系到社会动态,关系到家国命运。
近年来,“核心素养”是一个热点话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逐渐渗透到语文教育和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当中。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如何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作文是一种重要的途径。作文命题不仅明确了学生写作的范围,还能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促进学生人格的养成,其导向功能不言而喻。因此,笔者认为,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大的空间与价值。
一、研究背景
我国传统的作文教学,主要有命题、指导、批改和讲评四个环节,四者紧密结合,是一个不可割裂、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作文命题作为作文教学中一个具体而微的、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作文训练的起点,对其他三个环节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它不仅是命题者教育思想和教学水平的体现,其科学性也关乎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进度,影响学生的作文素养和思想的形成。
尽管我们的作文教学紧跟时代步伐,总体趋势是向前向上的,但是,作文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老大难”的问题。作文命题存在着极大的随意性与盲目性,要么大而泛,要么神而虚。在中国积弊已久的应试教育下,学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业压力,为学而学,为考为写,甚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外面的世界缺乏观注,对祖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数量有限,再加上缺乏生活阅历,思想深度不够,于是出现了作文等于“做文”、高分低能等令人担忧的现象。
为了改变这些不利于学生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不利于国家腾飞的状况,作文命题对学生素养提升的导向作用应当得到充分的发挥。在這个高速发展、快速生活的大数据时代,“素养”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词汇,它指的是平时的修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长足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国民,更离不开高素质的教育。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应当通过学校的正规和系统的教育使自身的素养得到提升,尤其是语文教育。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目标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为了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应当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龙头,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管、办、评分离为抓手。在教材方面,部编本教材强势来袭,特色鲜明,为中国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例如,小学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特色是“守正出新,多元导学”,具体表现为强化运用、联系生活、引导发现、倡导自主,将课外阅读纳入课程;初中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新”则体现在“言语智慧”上,即“一个核心、两线相系和三位一体”。在考试改革方面,我国也获得一些新的进展,例如在高考考试内容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考查理念,主要是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和科学构建,形成“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从顶层设计层面回答了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从学科发展背景来看,语文作为母语学科,不仅涉及语言文字与逻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涉及价值观和信仰的传递,关系到学生的认知与审美、人格与心灵和终身发展,还关乎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与文化自信,在当今中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与语文学科有关的改革目标,即坚持立德树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进美育教学,提供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核心素养”应运而生,顺势而动,“语文核心素养”在语文教育界闪亮登场,研究作文命题与语文核心素养的相关性,其价值就不言喻了。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前,已有论者关注高考作文、中考作文等与语文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但对作文命题导向性与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有较大的空间。无论是在研究的数量还是研究的质量上,都显得不够广泛与深刻,作文命题的导向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没有与语文核心素养很好地结合起来。
通过“作文命题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课题的研究,笔者力求从教师与学生、理论与实践层面研究作文命题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联系与发展,提倡充分发挥作文命题的导向作用,充分利用作文命题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促进语文教育的进步,提升语文教与学的效果和效率,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得以提升,改变学生写不出文章、写不好文章、写作假大空等情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并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高雅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品位、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形成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三、研究方法与路径
关于“作文命题导向与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研究,笔者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几种研究方法。
笔者将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
查阅与作文命题和语文核心素养相关的文献,查找相关材料,了解国内对作文命题与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分析整理,编制学生调查问卷表和确定教师访谈内容,明确本研究的价值与目的,确定研究方向,制订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2.实施阶段
从湖南省长沙市随机选择几所中小学,在每一所学校随机挑选2~3个毕业班进行问卷调查和选择6~8个语文教师进行访谈,并选择一个班级进行课堂观察,然后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结合相关文献与资料再次进行分析与总结,找出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研究方案与进度。
3.总结阶段
对文献研究和调查的结果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与总结,到之前的学校和班级再次进行作文课堂观察,检验研究成果的效度,最终整理、撰写研究报告,并以论文的形式呈现经验与成果。
四、研究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15.7%的学生表示自己不喜欢写作,41.4%的学生对写作没有感觉,31.5%的学生表示遇到喜欢的作文题目会产生写作兴趣,6.3%的学生表示自己喜欢写作,98.5%的学生认为作文命题与语文核心素养存在相关性,96.7%的小学生、94.8%的初中生、92.6%的高中生能够正确解读作文题目和材料,97.9%的学生认为写作对日常交际有帮助,4.8%的语文教师表示自己对语文核心素养没有关注,79.9%的语文教师表示对语文核心素养有一定了解但是关注不多,98.9%的语文教师认为作文命题导向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相关。
笔者以作文命题导向的功能与价值以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培育目标之间的关联为核心,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的研究方法,得出科学的作文命题导向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呈正相关的结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语言方面
科学的作文命题能够引导学生在作文训练中形成自身独特的言语经验和语言系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与表达。
例一: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那份不一样的真情》;
题目二:《我们一起品味过的
(快乐/忧伤)》。
这个“命题+半命题”形式的作文题,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将自身的经历和感受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生通过这道作文题,能够在明确的、可供选择的题目下,利用自己所学的语言文字将日常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和领悟到的一些真情实感用或简单平实的语言或优美华丽的语言描述出来。在这类作文命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逐渐形成一种读者意识,并且远离“假大空”的写作弊病,能够体味用文字表达情感的独特魅力,并通过反復练习后能轻松驾驭语言文字,在今后的语言交际中能获得交际对象的好感。
例二: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这一作文命题,就以“语言”为主旨:生活中处处有语言。然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其语言是不一样的。有位考生写道:“《诗经》是典型的北方语言:黄土上的事,黄土一样的情感,它是中华平淡的多数,宽厚、坚忍。然而我们最华美的篇章是水的:《楚辞》。它的语言是晦涩的,是文人才能跨过的门槛。”在这一作文命题导向中,学生不仅要熟读经典,而且要体会不同作品的语言的异同,体察它们的精妙之处,在日积月累的作文训练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言语经验和语言系统。
2.思维方面
科学的作文命题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深化思维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与敏捷性等品质。
例三: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我不相信眼泪》;
题目二:《从另一个角度去 (观察、感悟、思考)》。
第一个作文题是全命题作文题。“眼泪”通常意味着困境、失败、打击等负面的东西,“我不相信眼泪”则是鼓励学生做一个坚强的、奋进、积极向上的人,更深刻地理解生活与生命的力量与意义,不要用他人的思维禁锢自己。第二个作文题是一个半命题作文题。“另一个角度”是指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换一种眼光和思维。比如逆境,若用常规思维去看待,它就是一种阻力,意味着失败、灰心、气馁等负能量。但是,如果用一种全新的、不同以往的角度去看,逆境其实也是走向成功的一个推手,逆境可以造就人才,不少名留青史的伟人和成就辉煌的成功人士都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道作文题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辩证思考等思考方式,形成发散性思维。
例四: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该作文题本身就包含了较强的思维训练指向:在这些分散的关键词中,考生既要找出你有话可说而且可能说得好的关键词,它们之间要“形成有机的关联”,还要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如果平时学生没有较系统的思维训练,没有较强的审题能力,没有较丰富的生活实践与语言表达能力,要想在短时间内写出佳作,那是不可能的。
3.审美方面
科学的作文命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够为世界、为社会、为生活、为他人和为自我创造美。
例五:
请以《书,我的良师益友》为题写一篇文章。
当今社会,信息纷至沓来,其中有正能量的,也有不少负面的东西。如何从这些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分辨良莠?这就涉及学生的审美鉴赏力的问题。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或事物,迷惑他们的眼睛和心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应当坚守本心,以真善美为准则,选择有益于自身成长与发展的人或物陪伴自己。这道作文题倡导学生以书为美,以书为乐,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从书中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习得甄别美丑、善恶和真假的能力,用优秀的知识文化点亮自己的人生。
例六:
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我们所经历的事大多是平常的小事,但我们若深入观察,仔细领悟,会发现在凡人小事的背后,其实也有很多令我们感动或者让我们深思的东西。
请以《凡人小事的背后》为题写一篇文章。
这一命题意图是要我们发现凡人小事背后的让你感动的东西,发现平凡背后的美,其价值导向是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平凡人的善举,美育功能不言而喻。
4.文化方面
科学的作文命题有利于引导学生热爱和传承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广阔的文化视野、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意识。
例七:
一位母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候动情地说:“我们做父母的其实特别希望孩子有帮父母做点事的举动或者想法,哪怕只是倒一杯水,扫一次地,我们心里都会感到特别的欣慰,甚至是特别的感动。”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悟或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这则材料弘扬的是一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中华传统文明中的“孝道文化”。这道作文题寄托了世间千万父母对子女殷切的期盼,试图唤醒与传播孩子的孝心、爱心与责任心,引导他们养成有担当、懂得关爱他人的良好人格与优秀的道德品质。它能够让我们的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领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达到拓展学生文化视野与提高学生文化自信的目的。
例八: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对作家的观点加以评说。
文化的传承,传承的可能是“有字之书”,但更应该传承的,是“无字之书”,是“书外之书”,它需要我们“行万里路”,它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真正的知识,在“无字之书”上;真正的精神财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里。
总之,作文命题的导向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正相关的。科学的、导向正确的作文题能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而以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为宗旨和中心,能够让我们明确作文命题的方向与目的,使作文命题摆脱盲目与随意的弊端,更具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长亮,汪 溪.核心素养视野下作文教学的新思路[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11):118-122.
[2]赵福楼.核心素养: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与归宿[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17(4):26-30.
[3]庄素芳.提升小学生写作核心素养的实践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7(10):93-96.
[4]卢 群.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J].文学教育(下),2018(7):112-113.
[5]冯慧敏.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版),2008(S1):595.
[6]王永林.提升阅读思维能力发展语文核心素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7(Z1):64-66.
[7]李 服.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学生核心素养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6(12):31-33.
[8]刘 琰.基于语文教学加强核心素养的研究[J].北方文学,2017(5):157-158.
[9]王超群,韦冬余.初中写作教学的问题及其对策——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理论的分析[J].教育探索,2016(3):60-62.
[10]石庆文.浅谈传统文化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J].学周刊,2016(28):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