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STEM背景下的历史教学

2018-11-19 07:44陈玉林
教师·上 2018年10期
关键词:STEM教育历史教学创新

摘 要:STEM教育是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的教育,STEM教育鼓励创新、探究、动手实践。文章从历史教学实践出发,浅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重视科技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殿堂,走向创新创造之路。

关键词:STEM教育;历史教学;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6-05

作者简介:陈玉林(1969—),男,江苏仪征人,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历史教学实践。

一、引言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就提出了STEM教育。中国STEM教育虽是新生事物,但也不是无本之木。2006年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大力倡导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从小养成独立思考、追求新知、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习惯。”纲要在内容上体现了STEM的内涵,在政策上是鼓励STEM教育。2016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要求:“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规划明确提出了“STEAM教育”。

在STEM教育正在走进课堂、走进教育教学的今天,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学科应该重视科技教育,加强对探究性学习的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习惯,为未来培养具有现代科学素养的人才,也能发挥其育人作用。本文试从教学实践出发,谈一谈在STEM背景下的历史教学的設想、做法。

二、重视科技,崇尚科学

当今国际竞争,其实质是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推行科教兴国战略,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可以发挥学科的育人功用,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

1.重视科技史教育

科技史作为历史的一部分,虽然不全面、不系统,但是教者可以增强专题意识,选取重点,以点串线,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运用科技不断征服自然的历史。在教学中,教者可以从传说炎帝时期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开始,到《夏小正》记载一年中的物候知识,到司马迁等人编写了《太初历》、刘歆作《三统历》,到祖冲之的《大明历》,再到郭守敬的《授时历》。其中《大明历》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授时历》测定一年为365.2425天,与现在国际通行的公历基本相同。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天文运行结果,精心演算,反复验证制定出的历法,便于古人掌握农务的时机,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天文气候上的保障。

教师教学诸如此类的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发展史,学生不仅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而且可以认识到人类史其实就是基于科技发展的进步史。

2.介绍重大科技成就

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史教学,要通过对重大发明创造的讲解,引导学生崇尚科学。例如,在学习“造纸术”时,教材内容极其简要,对此教者在教学时可作补充、拓展和延伸,让学生认识到各种书写材料的利弊,认识到人类的书写材料从坚硬的甲骨开始,经过竹简木片、昂贵的丝帛,再到纸的发明与改进,在不断进步,而造纸术则是重大的发明创造,因为它有利于教育的普及、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3.讲述科学家故事

大多数学生从孩提时起就有成为“科学家”的梦,历史上无数优秀科学家是当代青年学生学习的楷模。历史教师在讲授科技史、科技成就的同时,更要讲述科学家的故事,以科学家们求真务实、不畏艰险、勇于探索创新的事迹来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例如,在教学“明朝科技”时,教师可以讲一讲医学家李时珍的科技名著《本草纲目》。在介绍这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巨著的同时,教者可补充介绍李时珍的事迹,如他搜集整理800多种医药书籍,用了27年的时间访采四方,行程达一万余里,通过解剖、跟踪观察、亲尝百草等方法获取一手证据,考察辩论,修正了前人关于药物的许多错误和含混记录,最终著成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本草纲目》一书。

三、启发探究,鼓励创新

历史是纷繁复杂的,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错综复杂的原因,都可能产生难以意料的影响。然而我国传统的历史教育常常“重论”,且常常是一家之言,脸谱式、概念化、不容置疑型的史学结论充斥于学生心中,这无疑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打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想学历史、要学历史的原动力被扼杀。“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多元解读、启发探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秦帝国的兴亡》一课时,我们在组织学生探讨“秦灭亡原因”时,学生常常回答是因为“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对于秦王朝灭亡的原因,将其简单认为“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显而易见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根据相关史学研究成果)。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肯定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者此时可以追问“你作出如此判定的依据”,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学生很有可能列举关于秦法严厉,秦王暴虐无道、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等的史实论据。虽然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准确、不完整,但教师可以再引导学生从政治军事、治国方略等方面进行探讨。经过这样的处理,许多趋于正确的、个性化的答案自然会呈现出来。

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思考、敢于发表个人观点、能够采用论从史出的方法、善于从教材中筛选有关信息等闪光点应当予以肯定与褒奖。久而久之,学生的情感态度、思维过程等必然会发生变化,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激情会大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四、动手操作,体悟发明

STEM教育大力倡导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注重敢于创新、敢于实践习惯的养成。跨学科、动手实践、勇于创新是其主要特点。历史学科在进行科技教育时也可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发明。

在教学“雕版印刷”的时候,教师可将学生分成3组动手实践,刻写四字成语10份:第一组在木片上刻写10份,第二组手抄10份,第三组采用“雕版印刷”,即在胡萝卜上刻一个四个字的成语,然后印10份。完成之后请各小组谈谈自己的感受:“用雕版印刷10份与在简牍上刻写10份相比,哪个更快?与手抄10份相比呢?雕版印刷的优点是什么?”由于有了切身体验,再通过比较、探究,学生的回答与教学目标的预设基本吻合,学生也水到渠成地认识到印刷数量越多,雕版印刷的优势越明显,认识到雕版印刷取代手刻、取代手抄是科技创新,是历史的进步,是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发明,进而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五、结语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唯有坚持科技兴国、科教强国,批判继承发扬中华传统科技文化与批判吸取西方科技文化之长处,使二者实现良性结合;唯有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落到实处,中国才能够赶上和超过西方科技水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STEM[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stem/2641759?fr=aladdin.

[2]王 素.《2017年中国STEM教育白皮书》解读[J].现代教育,2017(7):4-7.

[3]周刘波.科技史:历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课题[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5(Z1):48-49.

猜你喜欢
STEM教育历史教学创新
体现STEM教育特征的中职Flash实训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STEM教育中心:美国STEM教育新发展
例析“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基因型频率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