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等梅
(江苏省涟水县人民医院儿科,江苏 涟水 223400)
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MP)肺炎也叫做冷凝集阳性肺炎、原发性非典型肺炎,作为非典型肺炎之一,主要是支原体感染所致,呈现毛细支气管炎样变化及间质性肺炎,在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占了10%~40%[1]。MP肺炎肺泡有少许炎性渗出物,可能伴有肺实变、灶性肺不张及肺气肿等,以顽固性剧烈咳嗽的肺部炎性反应为临床表现。婴幼儿时期MP属于其主要的病原之一[2],而且也是其他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之一,同时MP肺炎容易诱发鼻炎、扁桃体炎、毛细支气管炎等,而在婴幼儿时期更容易出现反复多发性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RRTI),需加强重视。目前,我国婴幼儿MP肺炎发生率居高不下,加上非典型肺炎及肺外并发症较多,治疗难度较大,发生反复发作性呼吸道感染百分比也较高[3]。为了分析婴幼儿MP肺炎后反复发作性呼吸道感染的因素,我院针对2015年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儿科支原体肺炎患儿30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为期1年追踪随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儿科支原体肺炎患儿3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应用抗菌药物(大环内酯类)后有高热表现,>10 d,且有剧烈咳嗽,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衰竭;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与CRP均明显升高;CT检查可见胸腔积液,严重情况下有坏死性肺炎改变。入选标准:经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等确诊符合《实用儿科学》有关于支气管肺炎诊断标准[4];家属愿意配合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随访时间≥1年。排除标准:家属不愿意配合研究;随访时间不足1年;药物禁忌证;合并其他维生素感染;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等疾病。300例患儿中男204例,女96例;年龄4个月~6岁,平均(2.56±0.38)岁,其中≤3岁40例,3~6岁260例。
1.2方法
1.2.1测定MP双抗体滴度:MP双抗体滴度采取微量血被动凝集法测定。抽取患儿100 μl末梢血,离心处理后取血清部分,应用被动凝集法收集血清,严格按照试剂盒的说明书执行,加入明胶颗粒与血清稀释液,在室温下放置一定时间后待检。测定指标主要有MP IgM、IgG双抗体滴度,结果判断标准参考如下:①阳性:1年内持续≥2次HP双抗体滴度≥1∶80;②阴性:1年内持续≥2次HP双抗体滴度<1∶80;③阴转阳:1年内2次转阴后再发生抗体滴度≥1∶80[5]。
1.2.2随访1年与用药观察:本研究所有患儿均进行为期至少1年随访,随访期间患儿1年内无症状服用抗生素≥2次,每次时间>3 d,判断为用过抗生素;患儿1年内无症状服用抗过敏药物7 d,判断为用过抗过敏药物;患儿1年内无症状服用免疫增强剂不低于1疗程,判断为预防性用免疫增强剂。患儿出院前后对MP双抗体滴度进行测定,详细记录1年内呼吸道感染与感染部位及用药情况。患儿出院当日取空腹静脉血4 ml,实施T细胞亚群与免疫球蛋白检测,其中T细胞亚群采取流式细胞仪检测,而免疫球蛋白则采取散射比浊法检测,严格按照相关仪器说明书执行。
表1MP 肺炎治愈后发生RRTI与未发生RRTI患儿单因素比较
变量RRTI组(n=90)非RRTI组(n=210)t/χ2值P值性别(男/女,例)50/40152/580.103 20.759 1年龄(x±s,岁)2.55±0.363.53±0.422.242 20.011 3年龄段[例(%)] ≤3岁16(17.8)22(10.5)7.892 10.021 3 3~6岁70(77.8)82(39.0) >6岁20(22.2)90(42.9)HP抗体[例(%)] 阳性44(48.9)80(38.1)10.243 40.008 2 阴性24(26.7)84(40.0) 阴转阳36(40.0)32(15.2)抗过敏药[例(%)]30(33.3)68(32.4)0.002 10.978 3免疫增强剂[例(%)]24(26.7)122(58.1)9.860.002 3免疫指标(x±s) CD+372.87±3.6573.25±5.430.292 10.814 1 CD+4/CD+81.63±0.422.03±0.825.743 50.000 0 IgA(g/L)1.34±0.551.74±0.932.083 20.042 1 IgG(g/L)9.53±1.259.65±1.360.812 60.436 3 IgM(g/L)1.73±0.671.85±0.750.142 80.299 4
表2300例MP肺炎患儿RRTI多因素结果
变量回归系数(β)标准误(SE)Wald χ2P值OR(95%CI)年龄0.813 30.374 25.343 80.020 42.31(1.23~4.68)HP抗体阳性或转阳1.562 70.59177.015 30.008 24.51(1.56~13.27)CD+4/CD+82.453 70.604 316.26370.000 010.33(3.45~32.02)IgA0.672 10.332 94.793 10.029 31.96(1.12~3.47)免疫增强剂-1.222 80.544 16.253 80.011 50.31(0.14~0.82)
肺炎支原体属于原核微生物,是一种介于病毒和细菌逐渐的微生物,容易诱发支原体肺炎。肺炎支原体属于柔膜体纲支原体属,可独立生活的病原微生物最小一类,可经过细菌滤器[6]。肺炎支原体直径在125~150 mm,与黏液病毒大小相似,并无细胞壁,对作用在细胞壁的抗菌药物有天然的耐药性。肺炎支原体潜伏期2~3周,感染后症状轻重不一,大部分起病缓慢,存在厌食、发热、畏寒、咳嗽、咽痛、头痛等症状,但主要表现为咳嗽与发热。患儿体温可维持在37℃~41℃,大部分约为39℃,可持续性发热,或仅有低热或不发热。偶有恶心与呕吐及短暂性荨麻疹或斑丘疹,一般无呼吸困难,但婴幼儿可有呼吸困难或喘鸣,严重情况下还有胸腔积液与肺不张、气胸及纵隔积气等。本病患儿有时候可能无任何症状,死亡率不高,好发于秋冬季节[7]。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发病机制主要在于肺炎支原体有特殊的末端结构,这种结构可促使肺炎支原体经宿主呼吸道黏膜纤毛层,附着在宿主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并进入细胞间隙后使得呼吸道细胞损伤,影响支气管及细支气管黏膜层,甚至浸润淋巴细胞与浆细胞等,使得肺泡壁增厚,诱发支原体肺炎[8]。尽管婴幼儿支原体肺炎患儿死亡率低,但其治愈后发生RRTI的几率极高,会对患儿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甚至威胁生命安全,需加强其危险因素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