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共赢心理干预治疗心理疾病,尤其是心理危机导致的自杀行为,是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1-3]。由于快节奏的生活和紧张的学习与繁忙的工作,人们的心理压力明显增加。当超出个体心理承受能力时,就可能选择 “自杀”方式以求解脱。服毒则是自杀者最为常见的自杀途径之一[4-5]。致使近年来人们自服药物自杀的例数在不断地增多,严重伤害患者身体,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6]。此类患者入院后,精神抑郁和焦虑烦躁等心理障碍,极不配合抢救治疗。故针对此类患者,实施急诊救治护理十分重要[7]。2014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急诊科对自杀性药物中毒患者96例,采用共情共赢的心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
选择我院急诊科自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依据就诊时间,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28例,年龄16~75岁,平均年龄(31.4±9.6)岁。自杀原因:各种社会心理因素48例,其中婚姻家庭原因35例,精神障碍复发或加重6例,失业5例,升学压力2例。自杀方式:单纯服用药物38例,药物伴酒精7例,服毒伴一氧化碳中毒2例,服毒伴割腕1例。观察组中,男18例,女30例,年龄15~75岁,平均年龄(30.6±9.5)岁。自杀原因:社会心理因素47例,其中婚姻家庭原因36例,精神障碍复发或加重5例,失业4例,升学压力2例。自杀方式:单纯服用药物37例,药物伴酒精8例,服毒伴一氧化碳中毒2例,服毒伴割腕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心理护理。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共情共赢心理干预。自杀性药物中毒者由于精神受到强烈的不良刺激,或者因为疾病的痛苦及家庭矛盾,加之情感脆弱和较差的心理承受力而产生悲观、绝望、厌世情绪,采取自杀方式以求解脱[8]。患者刚到抢救室时情绪通常处于极度不稳定期,实施救治生命的同时心理干预也很重要。(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营造共情护理环境。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要保持和谐的场景气氛,举止言谈给初次接触的患者留和善可信的第一印象。要用心灵感受患者的情感,热情接待,态度诚恳,同情其不幸遭遇,不可责备、讽刺和讥笑患者的自杀行为。(2)加强沟通,了解心理状态。护理人员要捕捉和掌握患者主要的心理矛盾,积极实施心理共情共赢干预[9],激发患者求生欲望。在心理护理时,护士首要的是同情心,不但能够感受患者情感,还要用自己的共情能力,感应患者。要先与家属交流,了解患者的经历、自杀原因、以往和当前的心理状态。引导患者说出心里主要症结和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如一位17岁女性高考落榜生,通过共情干预和心理感受,说出自杀的原因是父母反复责怪自己头脑笨拙,没考上大学给父母丢脸。(3)回目与展望,呈现患者光明向上的愿景。抓住患者自杀的原因,安慰患者,阐明个人、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尤要说明个人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和人生的价值。让患者回忆过去奋斗经历、成绩和辉煌,护理人员予以肯定和赞许。鼓励患者勇敢地面对现实,理解并引导其倾诉痛苦,患者的心理压力得以宣泄,有利于缓解悲观、失望等负面情绪[10]。针对上一例患者,了解她以往学习成绩良好,仅仅是高考时患上呼吸道感染,低热头昏,成绩未能上线。落榜后又遭到家人的多次谴责,故以自杀的方式求得解脱。通过共情交流,展望美好未来,解除了心理负担,唤起了对生存的欲望,积极配合治疗,患者痊愈出院后,第二年考取一本,还给医院送来了感谢信。
1.3.1 抑郁和焦虑评分 有1名医生和一名护士对患者进行联合检查,分别于入院抢救后,神志清醒时和治疗后2周进行评分。采取公认的汉密顿抑郁量表17项评分表(HAMD17)行抑郁状态评分。该量表每项由轻到重0~5分。总分<7分为正常;总分在7~17分之间,可能有抑郁症;当总分在17~24分时确诊有抑郁症;>24分即为严重抑郁症。采取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本量表包括14个反映焦虑症状项目,所有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超过21分,肯定有明显焦虑;超过14分,肯定有焦虑:超过7分,可能有焦虑:如小于7分,便没有焦虑症状。除第14项需结合观察外,其余让患者自填问卷。在行抑郁和焦虑程度评定时,要有经过培训的两名评定者对患者进行HAMD联合检查,时间不少于15分钟。评分中要躯体症状评分。评分者要对患者的观察进行耐心细致观察,向患者家属收集相关资料,准确评分。
1.3.2 患者依从性、共情表现、护理满意度评分 参照李克特5级评分量表评分[11],于治疗后2周,分别对患者治疗依从性、共情表现和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进行评分。该量表以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分别计1~5分,评分越低表示治疗依从性、共情表现和对护理满意度越高。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治疗前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两周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共情表现和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共情是1909年由心理学家爱德华.铁钦纳提出的一词。他认为人不但能够看到他人的情感,还能用心灵感受他人的情感,这种情形即为共情。共情护理实质上是心理护理的延伸,它首先要求护理人员具有共情的能力,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营造共情的护理环境[12]。面对护理对象要以关切、接受、理解和尊重的态度,能充分理解他人的心情,并把这种理解,以关切、温暖与尊重的方式表达出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压力不断加大,心理和精神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甚至出现心理危机,致使近年来人们自服药物自杀的人数增加。严重伤害患者生命,加大了家庭经济负担,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13]。本组资料表明,这类患者心理危机,汉密顿抑郁、焦虑评分,均超出正常值,呈现明确的焦虑和抑郁状态。护士要抓住患者心理失衡这一主要矛盾,以共情共赢的“同理心”和“同感心”及共情能力,去关心和关怀这类心理高压患者[2],掌握患者情绪感知的准确度,引导出精准的情感状况,确定和指导护理决策。诱导和促进患者不良心结和情绪的表达与释放,及时运用语言和肢体语言及抚摸和紧握患者的双手,加以肯定和点赞,让患者感受到自己被接纳、理解和尊重。共赢护理模式着重强调激发患者管理自我健康的意识,通过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沟通和恰当的护理干预,了解其内心世界,依靠护理人员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充分理解帮助患者,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帮助其解决目前所面临的困难,改善其不良的心理情绪,重新建立对生活的信心,从而实现共情共赢的目的。患者一旦心结打开,就会发挥出自我健康管理潜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可以大大地提升治疗的速度和康复的概率。本研究观察组行共情共赢护理后,不但焦虑、抑郁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患者共情表现和治疗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情共赢护理模式也得的了患者的高度评价,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表1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比较(±s,分)
观察组(n=48) 22.34±4.78 6.13±3.12 26.32±3.82 6.10±2.12对照组(n=48) 23.42±3.22 7.96±2.43 27.31±2.85 8.13±3.48 t值 1.671 3.102 1.708 3.214 P值 0.160 0.009 0.102 0.003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后治疗依从性、共情表现、护理满意度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后治疗依从性、共情表现、护理满意度比较(±s,分)
观察组 48 2.46±0.72 2.90±0.61 1.83±0.59对照组 48 3.83±0.62 3.77±0.43 3.17±0.52 t值 - 3.136 5.814 6.214 P值 - 0.001 0.013 0.000
综上所述,针对自杀性药物中毒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的心理状态,抓住这一主要矛盾,给予共情共赢心理干预,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重塑生存信心;还可显著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护理服务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