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教育局教科中心 桂文通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是学生思维的中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我们教师提供有价值的问题.“我所解决的每一个问题都将成为一个模式,以用于解决其他相关问题”(笛卡尔语),运用模式识别,自觉化归是问题解决的一个有效途径,可以很好地实现高效解题的目的.
问题串是指在一定的学习范围或主题内,围绕一定目标、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问题串教学是引导学生带着任务积极地自主学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问题串的设计应体现知识与方法的过渡性,根据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编设成一组组、一个个彼此关联的问题,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发展或补充,这样的问题组合在一起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思维的阶梯,使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变,让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取基础知识,提升思维能力,促进思维纵向深入的发展.
模式识别解题的心理机制是当学生主体接触到数学问题之后,首先要辨别题目的类型,以便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生联系,然后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模式识别过程是感觉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比较和分析,判断和决策它们的最佳匹配的过程.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学习者所积累的知识、方法、经验经过加工、融合,会得出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或基本的典型结构与重要类型——模式.从解题思想的角度看,模式识别解题其实是化归思想的运用,具体体现是化陌生为熟悉,化未知为已知,化新的问题为已经解决的问题,它的思维过程大致可以用图1表示.
图1
基于以上解题观念,笔者设计了一节与正方形有关的复习示范课.
问题1:如图2,在正方形ABCD中,E是AD上一动点,G是BE上一动点,过点G作BE的垂线分别交AB,CD于点H,F.求证BE=HF.
经过点C作CM∥HF交AB于点M,易证四边形CFHM是平行四边形,由△BCM △ABE,得HF=CM=BE.
设计意图:提出本节课的基本问题,也是这节课的源问题.让学生熟悉证明线段相等的常见方法(全等、平行四边形或等腰三角形等知识),由证明过程知我们可以提炼一个互逆结论:在图2中,若BE⊥HF,则BE=HF;若BE=HF,则BE⊥HF.
问题2:在边长为6的正方形ABCD中,点F为CD上一点,且DF=2.
(1)如图3,将正方形ABCD沿MN对折,点A刚好落在点F处,求折痕MN的长;
(2)如图4,E是AD的中点,在BC上找点G,使EG=AF,写出BG的长.
(1)由折叠的性质知AF⊥MN,直接回到问题1的模式,所以由问题1的结论得
(2)根据问题1的结论,可过点E作EG⊥AF交BC于点G,则有EG=AF,再求BG的长.此时过点G作GM⊥AD,垂足为点M,可求出BG=AM=AE-ME=AE-DF=3-2=1.另外,点G关于BC边的中垂线的对称点G′也满足条件,此时BG′=5.所以满足条件的G点有两个,故BG=1或BG=5.
设计意图:(1)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用折叠代替垂直,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条件自觉地将问题进行转化;(2)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克服思维定式的影响,关注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在无图的情况下,当EG=AF时,EG与AF不一定满足垂直关系,不止有一条线段,而是一组对称线段.
问题3:在问题1中,如图,平移HF,使DE=DF,若EG=4,FG=6,求四边形DFGE的面积.
方法2:(旋转法,将四边形转化为正方形)如图6,连接DG,过点D分别作DP⊥EG,DH⊥GF,垂足分别为点P,H.易证△PDE △HDF;△PDG △HDG.于是PE=HF,PG=GH,且四边形PDHG是正方形,.
因为EG=4,FG=6,所以GH=5.于是S四边形DFGE=S四边形DPGH=52=25.
方法3:(旋转法,将四边形转化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7,延长GF至点M,使MF=EG.可证△GDE △MDF;△MD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于是5=25.
设计意图:将基本问题特殊化,提炼一个基本图形:一组邻边相等,且对角互补的四边形.图5中的四边形DEGF的四个顶点其实在同一个圆上.在图8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组互逆命题:若DE=DF,则GD平分∠EGF;若GD平分∠EGF,则DE=DF;并探讨了这个不规则四边形面积的求法.
问题4:如图9,正方形EFGH的顶点E与正方形ABCD的中心O重合,当正方形OFGH绕点O顺时针旋转过程中,OF,OH分别交直线BC,CD于M,N两点.
(1)讨论正方形OFGH在旋转过程中,四边形OMCN的面积的变化情况;
(2)讨论线段OM、ON的数量关系;
(3)讨论线段CN、CM、OC之间的数量关系.
分析问题条件,四边形OMCN具有图8的特征,由问题3的解决思路可知:
(1)S四边形OMCN=S△OBC,所以正方形OFGH在旋转过程中,四边形OMCN的面积不变;
(2)OM=ON;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觉地寻找熟悉的基本图形,运用已经学会的方法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
问题5:如图10,在问题1中,分别延长FH,DA交于点M.若AM=CF,请你试着发现图中结论!
学生发现结论:
(1)△ABM △CBF;
(2)△FBM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3)∠EBF=45°;
(4)△EBM △EBF;
(5)BE平分∠AEF,BF平分∠CFE;
(6)点B到直线EF的距离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7)AE+CF=EF;
(8)△DEF的周长是一个定值,且等于正方形周长的一半;
……
设计意图:“当你找到第一个蘑菇后,要环顾四周,因为它们总是成堆生长的”(波利亚语).在基本图形中强化条件,综合问题1、3中的基本图形,开放结论,要求学生根据条件合理联想与推理,发现基本图形与基本结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问题6:(1)如图11,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C>AD),∠B=90°,AB=BC,E是AB上一点,且∠DCE=45°,BE=4,AD=6,求直角梯形ABCD的面积.
根据已知条件,可以将梯形ABCD补成正方形ABCF.又因为∠DCE=45°,由学生的发现7可知BE+DF=ED.
设BC=x,则AE=x-4,DF=x-6.
由BE+DF=ED,BE=4,得DE=(x-6)+4=x-2.
本次研究以2015—2017年的卫生人才数量作为基础,预测2019—2021年东丽区卫生人才的需求情况,预测东丽区2021年卫生人才的数量将超过2 250人,见(表2)。
在Rt△ADE中,AD2+AE2=DE2,所以62+(x-4)2=(x-2)2,解得x=12.
于是S梯形ABCD=+12)×12=108.
(2)如图12,在问题2(1)中,AB的对应边FR交BC边于点E,若任意改变点F的位置,试研究△CEF的周长的变化情况.
由折叠的性质知∠BAF=∠AFE.又因为AB∥CD,所以∠BAF=∠AFD,故∠AFD=∠AFE(类似问题5中的结论5).
过点A作AP⊥EF,则AP=AD=AB(类似问题5中的结论6).
于是可证△ABE △APE,△ADF △APF,得BE=PE,DF=PF.
所以△CEF的周长=CE+CF+EF=CE+CF+PE+PF=CE+BE+DF+CF=BC+CD=2BC(定值)(类似问题5中的结论8).
设计意图:(1)直接根据条件将特殊直角梯形转化为正方形,由特征角“∠DCE=45°”联想到基本结论“BE+DF=ED”,再运用方程知识设元求解;(2)挖掘折叠对称图形中隐藏的结论“AF平分∠DFE”,再自觉地运用问题5的方法求解.
至此,本节课的问题结构关系与解决的过程可以用图13呈现:
图13
从课堂教学效果看:设置具有价值的问题串是数学课堂的灵魂,有效的问题串的设计和运用决定着我们的教学方向,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了解题教学的高效.数学是一种模式,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识别这种模式,坚持模式识别教学,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带领学生走出题海,真正学会解题,让学生享受数学解题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