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贾玮
党的十八大以来,贫困生资助体系在职业教育领域逐步完善,中职实施免学费政策,全国92%的中职学生都免除了学费,近40%中职学生、25%的高职学生享受到国家助学金,高职奖学金覆盖率近30%。高职和本科院校在经济困难生占比、困难程度、学习和意志力方面学生特点有差异,但在我国的资助体系中,并没有加以政策区分。同样的资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问题表现各异。创新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理念和资助形式,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模式势在必行。
我国职业教育招录体制中,高职学生是最末批次录取,入学成绩低,基础知识薄弱。分析主要缘由,一方面是个体学习刻苦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是个体外在成长环境较差(如家庭环境和受教育环境)。表现出以下几点:
贫困生占比大,困难程度更重。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地信息显示,学生多来自物资资源和文化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或者城市弱势群体家庭。贫困生受简陋成长环境和家庭条件限制而无法享受到丰富而优质的教育资源,高考成绩常常不理想,即便可以报本科,但因高昂学费和学制长等因素,贫困家庭的子女更倾向于填报高职院校,高职院校的贫困生数量会更多。
学习基础较差,两极化成长。一部分贫困生珍惜学习资源,刻苦锻炼本领,获奖学金补给学杂费,争取三年尽快毕业更早进入社会,找份像样的工作,早日脱贫。另一部分则差强人意,由于初中(中职)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懒惰、投机取巧,时常有旷课、早退等违纪行为。
意志力强,但出现了占比较多的“恐怖”“焦虑”和“敌对”心理问题。
资助育人工作首先需要对贫困生进行资格认定,学校主要通过学生提交村委会(居委会)和当地民政部门盖章证明的《高等学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等材料来审核贫困学生信息,信息获取渠道的单通道、信息真伪鉴定成本高、公众参与性不强等多方面因素造成信息不对称。当公布个人的家庭情况,公示资助学生受资助资质及等级信息时,以满足公平、公开、公正的要求,容易引起学生个人隐私公开化和学生群体标签化的矛盾,导致贫困生的“自卑感和挫败感”心理问题现象。因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全面而精准地采集、录入、加工动态信息、衡量学生经济困难程度,难度很大。有些高职院校会向学生户籍地民政部门电话回访,有些甚至要实地家访,这都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精力、财力,面临工作人员不足的困境。
以国家2016年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数据来看,资金来源单一,非国有资助短缺,财政资金及助学贷款占资助总额77%,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捐助资金短缺。导致资助对象过分关注国家及省市等公助性助学金,出现“轮流受助”现象,甚至有高校为了避免矛盾发生而出现“平均分配”现象。高职资助中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优秀奖学金等无偿性资助占绝大多数,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学生补助等“贷”“助”“补”仅占较少的一部分,贫困生勤工助学岗位不足。而且与专业契合度低,以从事保洁、图书馆阅览室管理、教室管理、办公室杂务、查寝等工作为主,但这些岗位的技术含量低,和学生所学专业的契合度不高,对自身能力的提升意义不大。
在高职资助中,资助分配结构不合理。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金额占比较大,无偿与有偿资助的比例有待改善。有些学生尽管有旷课、挂科现象却不影响助学金申请,有些学生有能力却根本不愿意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工助学,甚至有些假扮贫困将无偿资助作为一种收入手段,出现“兜里揣钱还伸手要钱,一边拿钱一边骂娘”的丑象。
尽管目前高职院校经济资助面拓宽了,力度加大了,但对学生的培养教育有限,缺乏政策宣传,诚信教育管理不到位。有调研数据显示,约有 20% 的贷款学生未经得起诚信考验,没有按期还贷,其中,大意违约占比5.14%,折射出学生信用意识淡薄;故意违约占比4.5%,折射出学生的诚信意识、感恩意识缺失;无意违约占比10.36%。可见,资助育人教育没有将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有效结合起来,在资助工作中贯彻好“育人”教育。而且,全员育人的意识不强,部分高职院校将资助放在学生工作部门,面临唱 “独角戏”的困难, 全员育人的格局尚未形成。
高职精准资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资助育人工作模式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做好资助前、中、后三个环节的工作。
1.资助前
资格认定要建设好资助信息基础数据库,对提出申请的贫困生建档,建立网络版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动态服务平台,加强资助工作信息化建设,实现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信息动态管理。信息及时更新,如2016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发生爆炸事故后,对该地区生源学生要及时跟进家庭受灾状况,实时更新平台上的家庭经济情况,及时申请发放或终止助学贷款。增加助学工作的专职人员,坚持高标准、多学科、重培养的原则,配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专业工作人员,使资助工作走向专业化。抓住关键时间点、把握贫困生及家长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要对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优惠做出深度解读,通过多种渠道改变贫困生固有的落后的金融观念。如录取通知书夹寄的助学贷款材料,专设国家助学贷款咨询处,入学教育时做讲座,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资助政策宣传。面对高职资助资金短缺的现状,学校在申请持续增加财政投入的基础上,要积极转变工作思路,挖掘社会资源,同时建议、鼓励学生尽量选择国家助学贷款这一受助形式,逐步形成以学生自主偿贷资金为主体,企业和公益性团体资金为补充,政府财政投入为保障的多元化资金来源体系。.
2.资助中
资助要想取得实际效果,就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资助相融合,发挥资助渗透式、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研究发现,相对于奖助学金的无偿资助,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愿意接受勤工助学这种有偿资助方式。对学生而言,这不仅能使他们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更为重要的是能够锻炼他们的能力,增强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要丰富有偿资助手段,加强勤工助学的内容管理。如积极开辟适合高职学生的勤工助学岗位,重点提供丰富的助教、助岗、助管等知识、技能、管理性岗位,使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由被动接受向主动获取转变,增强社会技能。以教育为导向,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标,实现最大效益,体现出真正的价值。如对偏远地区学生家庭的电话回访与抽样实地走访相结合,对附近地区学生全覆盖式实地走访的验证方式,引导学生讲诚信,对提供虚假信息的学生撤销资助并通报批评,形成心理约束力。
3.资助后
全面优化资助分配结构,多方面考察资助经费的使用情况,分析经费使用的效率与效益,并建设好资助信息基础数据库,开发基于大数据的决策支持系统,辅助资助管理部门日后进行科学有效的决策。如调整资助资源在各个年级分配的侧重点,如鼓励入学的困难新生补办助学贷款,将国家助学金的分配向大一新生倾斜,对大二学生的资助重点侧重在奖学金、勤工俭学方面,对大三学生重点在于奖学金和求职补助。在资助体系中采取更多有效办法发挥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有偿资助方式的作用。在资助后,要完善有偿服务方式,形成社团与资助方的联络交流机制。目前国家征信系统已日趋完善,学校要增强贫困生的诚信意识,毕业前强制进行毕业确认工作。
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让直接或间接参与大学生资助工作、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有人员都要参与到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之中,实现全员育人。针对高职贫困生比例大、进取心不足、诚信意识较差的情况,学校资助工作的方式方法不能过于简单,要把公平公正、竞争激励的理念融入资助政策实施的每个方面,渗透到资助工作的每个环节,实现物质上帮助学生、精神上激励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从“基本保障型资助”到“发展型资助”,实现“助困、助心、助学、助业”四位一体的“四助”全过程育人工程。资助的最终职能是使贫困生具备就业能力,摆脱贫困,要努力为受助生积极搭建平台提供锻炼的机会。近年来,中央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对于高校毕业生创业还推出了无息贷款等优惠政策,为了帮助学生尤其是贫困生创业,天津高职创新创业基地大力发展大学生孵化资助项目,免费提供创业指导、培训和咨询等分段资助服务等。受资助生在接受资助的同时,要用一己之力回馈社会,如受助生对天津留守儿童群体的爱心午餐、对空巢老人群体的临终关怀等,从而形成特色品牌项目,以此产生社会辐射力,真正实现对贫困生的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