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信源与维护新闻真实的冲突与平衡
——基于对FAIR网站一篇媒介批评文章的分析

2018-11-18 19:46李丰华
新闻前哨 2018年8期
关键词:匿名信消息来源可信性

◎李丰华

FAIR(公正和精确报道)是美国媒体监督组织中一个重要机构,它的主要工作是针对媒介的偏差现象以及审查制度提供有具体资料作为根据的批评。作为全国性的媒介监督组织,FAIR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媒介批评活动,比如出版媒介批评杂志Extra!、制作媒介批评广播节目CounterSpin、利用网络开展媒介批评。本文选取了2016年3月29日里德·理查森(Reed Richardson)发布于该机构网站上的一篇名为《新闻业的“暗物质”——对〈纽约时报〉2015年匿名信源报道的揭露》的媒介批评文章进行简要评析。

一、文章对匿名信源报道批评的内容分析

信源,也就是消息来源,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提供者,一般有公开和匿名之分。某些消息来源倘若被公开身份,他们会面临各种社会压力甚至生命危险。与之相关的另一个概念——隐匿权,是指媒体及其工作人员为消息来源保密的权利,即未经消息来源同意,有责任替消息来源保密,不能把消息来源透露给第三人。匿名信源是新闻报道中常见的现象,据里德统计,《纽约时报》在2015年一年当中共发表含有匿名信源的报道近6000篇。

是否隐匿信源是出于记者和媒体对新闻事实和价值的判断,里德在文章的开篇强调,透明和负责是新闻行业的基本要求,并把匿名信源的使用看作记者工作中面临的道德和制度上的挑战,由匿名信源引发的失实报道为数不少。

基于不断发生的新闻失范事件,《纽约时报》制定了关于使用匿名信源的一系列准则,其中之一是确保新闻的真实性,里德在文中列举了多篇新闻实践中的失实报道,诸如,希拉里的“邮件门”、圣贝纳迪诺恐怖袭击、伊拉克无人机空袭等事件的相关报道中,都存在不实的匿名信源的引用。其中之二是要求记者对匿名信源给出合理解释,但里德认为大部分匿名信源的报道都未做到这一点,而某些报道中给出的匿名理由是荒谬的,比如“他不想公开评论该行业的状况,会影响他公司股价的波动”、“考虑到会引起他客户的情绪波动”等。

里德从信息的透明度和责任性角度对《纽约时报》报道中匿名信源的失实报道进行评价,基于对现有报道的总结和分析,他认为《纽约时报》的记者在如何使用匿名信源、什么样的信源应该隐匿、以及如何合理地隐匿信源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

最后文章回归到圣路易斯大学(Saint Louis University)教授马特·卡尔森(Matt Carlson)提出的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问题,“新闻报道到底是服务于记者、消息来源还是公众?”里德的观点与其一致,他们都认为是后者,并且为了满足公众的需求,新闻机构还有很多努力要做。

三、使用匿名信源与维护新闻真实的冲突与平衡

里德的文章聚焦匿名信源报道中的失实报道,诚然,使用匿名信源与维护新闻真实之间有内在冲突性。曾在20世纪70年代担任《纽约时报》总编辑的罗森索说:“我们深知如果我们禁止对新闻来源予以保密,必然会使读者失去很多重大的新闻,但是匿名也非最好的做法,这样会使读者怀疑新闻的可信性。”如何平衡使用匿名信源与维护新闻真实,是媒体和记者面临的难题。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联合国新闻自由小组委员会制定的《国际新闻道德信条草案》的第一条规定:“报业及所有其他新闻媒体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正确,他们应当尽可能查证所有的消息内容,不应任意曲解事实,也不故意删除任何重要的事实。”

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信源的透明化无疑是重要保障之一。霍夫兰在20世纪50年代对信源与可信性效果作了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信源与可信性呈正相关,即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

《纽约时报》基于匿名信源报道造成的新闻失范现象制定了一系列规定,不仅如此,美国新闻业界也就这一问题达成了一些共识,如尽量减少匿名信源的使用、在一定范围内对匿名信源进行描述、多方调查对信息进行求证、尽量不引用单一的匿名信源等,在引用其他媒体的报道时,仍然应该对消息来源的核实负有责任。对这些规则的遵守有利于实现匿名信源与新闻真实之间的平衡,但由于旧有习惯、新闻竞争、时效要求的存在,使得这些规定难以贯彻执行,匿名信源的适用情况与使用标准仍然是目前新闻界不得不解决的一大难题。

猜你喜欢
匿名信消息来源可信性
可变情报板发布内容可信性检测系统探究
基于可信性的锅炉安全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在区间上取值的模糊变量的可信性分布
Five golden rules for meeting management
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
《齐鲁晚报》消息源浅析
记者与消息来源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
论打印类匿名信所用汉字输入法的判定
匿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