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炬 郑靖雯 杨 慧
诺伊曼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文中提出,受众在公共场合表达观点时,沉默的少数人因为对占优势意见的大多数人存在忌惮心理而放弃发表意见的权利,使意见形成一边倒的局面,这便是舆论的雏形。随后舆论经历了不断的拓展形成舆情,早期学者将舆情定义为人民大众的政治态度,指的是在特定的社会时间空间内,围绕着一系列社会事件的发生,进展和演化,民众对于社会的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发生的观点和看法,即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此概念对后来的学者有较大的影响。
随着网络时代的带来,网络舆情成为公众表达话语权的一种重要方式,也赋予了舆情新的定义方式。有的学者认为网络舆情指的是在一定的网络虚拟空间内,围绕舆情事项的发生,进展和演化,网络民众对于当局执政者及其执政方向持有的观点,看法及态度。简而言之就是认为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通讯技术来表达各种各样看法,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医患网络舆情是网络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在网络上形成、传播,并已经或可能对医院的正常医疗秩序及社会形象产生影响的涉及医疗安全和医患关系的舆情。
近年来医患问题日趋严重,从最初的医疗纠纷事件到暴力伤医事件。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了2016年以来较为典型的42起案例,发现医闹总人数超过230人,共约致60名医护人员受伤或死亡,个别案件有患者家属组织百人围堵医院,影响恶劣。这些事件致使医患矛盾愈演愈烈,大大小小的医患事件均引发巨大关注,形成医患舆情事件。
1.医患问题的难控性
医患网络舆情的难控性表现为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患者和医生正逐渐呈现一种互相提防不可调和的状态。地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与不平衡使很多偏远落后地区医疗卫生设备及医护人员配比远远无法满足当地需要,供需不足导致疾病得不到及时救治成为困扰医患问题的根本矛盾。仅仅依靠发生问题时政府的镇压管控,结果是医患事件依然频繁发生,医患网络舆情依然持续被引爆。同时在医患问题上,医生与患者之间存在认知差异。医生的医学视角即在医学领域是否符合专业标准,病人的病情是否有恶化趋势与患者之间的思维定势即在医患纠纷出现后自己的权益是否受损,医生是否该承担主要责任等,这些认知定势等都是医患双方产生矛盾的导火索,同时当医患事件被报道后,网民与医生之间的认知定势又激发了网络舆情。在“毒疫苗”事件中,很多患者将过期失效的疫苗视作有毒的疫苗,引发了社会恐慌,刺激舆情形成,这就是由于认知差异造成的。
2.报道内容的偏差性
医患舆情事件中的各主体间矛盾决定了医患报道内容具有偏差。在医患纠纷发生后,医患双方各站立场,形成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矛盾。媒体为增加报道的关注度,往往对事件报道进行议程设置形成了媒体和医院之间的矛盾。
首先医院与患者之间的矛盾。医患事件的本质是医患双方对重大医疗事件责任归属问题及赔偿问题存在纠纷。这些问题使院方和家属都面临巨大压力。医患立场不同,在还原事件的真相上很难达成统一。像榆林产妇跳楼案中院方为自证清白,抛出录像视频甚至几次发长微博还原事件真相,家属一方却坚决否认院方指控但由于监控没有声音双方说词都难辨真假,而此时新闻媒体不断的对事件进行碎片化报道,网民的主观臆断和猜测刺激了网络舆情的生成。
其次是媒体和医院之间的矛盾。特别是自媒体的兴盛,很多媒体对医患事件关注不是为了厘清真相而是为了牟利故意制造网络舆情。所以一些媒体执着于对医患报道的二次加工,夸大渲染医患之间的焦灼氛围,营造医患之间的紧张情绪,甚至有一些段子手、公关公司、营销号趁机“碰瓷”热点,借势营销,不仅对医患事件的报道有失公允,甚至是推波助澜,造成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
3.医患问题的特殊性
医患问题的特殊性使网络舆情成为不可避免的常态化现象。医患问题涉及人民切身利益,医院是最能触动民众痛点的地方,极易引发受众的关注。舆情非单极化,存有正反两极,医患事件负面舆情的发生几率和杀伤力需要用日常正向传播内容进行消解。目前,医疗行业存在正向传播无力的普遍现象,缺乏对舆情爆发的控制力。
1.无法解决的供需问题,促使舆情处理困难
医生培养周期长且不是短时期内就可以无限再生的资源,一般医生要求研究生毕业,甚至博士毕业,优秀医生更是要经过长期的实践与磨合,更是一种社会稀缺资源,医生与患者供需上的矛盾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调和的。在医患供需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医患网络舆情问题也必将继续存在。
2.社会戾气难除,息事宁人适得其反
暴力伤医成负面示范,暴力伤医的本质仍然是一种“暴力行为”,形成这种暴力行为的重要原因是社会戾气不断加重。目前社会处于转型阶段,贫富差距拉大,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很多相对弱势的人群产生了一种不公平的感觉,容易形成一种相对剥夺心理,认为属于自己的社会资源被剥夺,从而对社会存在着怨念及不满情绪。一些对社会对医生充满怨念的患者在社会戾气的推动下,将不满情绪发泄到医生身上。但是当暴力伤医事件爆发后,医院在舆情危机应对面前却处于失语状态,或者医院为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很多时候选择息事宁人,这种处事态度不仅不利于控制网络舆情的传播,反而起到了负面的示范作用,进一步助长了社会戾气。
3.县市级医院成为医患网络舆情爆发的重灾区
县市级医院在应对医患事件的网络舆情方面与省市大医院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县市级医院受上级管制相对严格,缺少自主话语权,很难对医患事件做出体现医院立场的机动灵活的回应。同时应对医患纠纷的机会相对较少,缺乏应对经验,在处理媒体问题上也不够成熟,所以若处理不好对县市级医院的管理者的媒介素养培养问题,县市级医院将成为网络舆情爆发的重灾区。
1.舆情分析与系统动力学相结合
医患网络舆情日益增多,作用主体也日益复杂化,医生、患者、媒体、网民等都成为推动网络舆情发展的作用主体。任何一个要素都有可能致使网络舆情向负面甚至更恶劣的方向发展。同时医患网络舆情的演变经历了产生、发展、高潮、下降、结束五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存在不同特征,所以把握网络舆情的动态发展过程及各要素在网络舆情发展不同阶段扮演的角色,才能有效的管控局势,遏制网络舆情的演变趋势。
但是常规的舆情分析方式很难对各个作用要素产生和发展路径进行分析,也很难分析各个阶段网络舆情发展变化的特征,这就限制了医患网络舆情研究的深度。针对这一现状,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将网络舆情研究同系统动力学结合起来,从网络舆情的作用要素出发,将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看作是系统内多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利用系统动力学的vensim PLE软件来绘制因果回路图和流量流程图对网络舆情的发展变化进行剖析,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2.从受众心理出发减小传播的负面反弹
医患舆情事件的关注度居高不下,与受众心理有很大的关系。众所周知,好奇心理也可以产生逆反心理,在医患网络舆情中,医院很多情况下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企图平息事态,但越是禁止的事情,越能够激发受众的好奇心,受众多途径探寻事件真相,获得多版本过度解读,诱发舆情持续的焦灼感,造成群体的割裂与分化从侧面推动了医患舆情的发展。所以当医患舆情事件曝光后,相关责任人和涉事的负责人应有的态度是积极回应关切,澄清事实还原真相,使受众避免不必要的猜疑。同时相关部门还应该注意到,事件的戏剧性决定了事件的传播力度,所以在自媒体盛行,新闻搭便车已经趋于常态的社会环境下,利用官方媒体和有正义感的媒体,提高信息发布的可信性,及时制止一些无良媒体利用新闻制造噱头炒作和从中谋取利益。
3.攻克舆情复杂性与外围地带
医患问题关系到民众切身利益,医患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关注度更高,更为敏感。一旦相关部门应对不当,极易发生触底反弹,引发二次舆情危机,这不仅影响政府部门的公信力,更会使原本脆弱的医患关系再次遭受考验。所以政府部门在应对医患舆情时,要抓住医患舆情产生的内因做到及时回应,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在医患事件的爆发和蔓延中,自媒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微博、微信、知乎等处于舆论的主场或边缘,在医患事件的网络舆情的传播上呈现出一种去中心化的态势,不同类型的APP对不同类型的受众进行分众化聚拢,形成小的意见表达中心,使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呈现多样化的声音。所以在对医患事件的网络舆情进行治理和引导时必须提高对外围地带的重视,防止外围解读盖过事件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