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保玲
(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山东 青岛 266520)
当前国内高层次创新人才比较匮乏,战略实施面临着人才瓶颈制约。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面临的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研究生既在精神层面缺乏创新意识,又在创新实践中参与动力不足[1],提升研究生的创新水平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学术界重点关注了导师因素与学校文化因素对研究生创新行为的影响[2-4],忽略了人际关系这一情境因素的作用,迄今尚不清楚人际关系对研究生创新行为的作用路径。情境因素可能会经由个体内部心理变量间接影响研究生创新行为,现有文献已经探讨了内部动机、自我效能感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4-6]。其实,研究生创新行为更多的源自个体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对创新角色的认同[7],未来研究应更多地考虑角色认同在研究生创新行为形成机制中的作用。为弥补现有文献的不足,本研究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角色认同与研究生创新行为整合在一个理论模型中,既检验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对研究生创新行为的直接影响,也检验角色认同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
研究生人际关系是指研究生在学与教过程中与导师之间或与同学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的情感联系,包括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两种类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8],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或创新精神[9]。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意味着高水平的相互信任与自我暴露[10],学生主动表露对科研创新的真实想法,导师也愿意分享自身科研创新的经历、经验或感悟;另一方面意味着高水平的资源共享与自我决定,导师主动与学生分享自己掌握的各种资源,给予学生科研创新上的自主权,最大限度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感知到良好师生关系的研究生将对科研创新有更深的理解与兴趣,创新思维更加活跃。
同学关系是以专业学习为纽带,以同门、同舍与同班同学为主要交往对象而形成。良好的同学关系能减少研究生的内心焦虑,增强其主观幸福感[11],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和行为的一致性[12]。研究生会因群体行为一致性压力而倾向于与身边的同学保持一致。当看到关系紧密的同学努力开展科研创新时,或为了避免受到排斥而采取同样的行为,或调节自身对科研创新的看法。另外,良好的同学关系促进研究生间的信息共享,使个体获得更多学习资源,也会使个体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13],如理解、关怀、倾听他人等,同学之间的安慰或指导能使个体快速调整好心理状态继续前进。
假设1:师生关系正向影响研究生创新行为。
假设2:同学关系正向影响研究生创新行为。
角色认同是指研究生对自身能否进行创新的认知、理解,反映了自身想成为一名创新者的意愿和期望。目前在读研究生大都是处于“自我”成长期的90后,存在自我不确定性和方向感缺失等问题,不清楚自己是否应该或是否有能力进行科研创新。他人的反馈性评价是个体建立自我概念的基础[14],自我是人际互动或社会交往的结果。因此,导师作为影响研究生心理与行为的重要他人,其高质量的关系能强化研究生对自我的理解,例如导师的疏导或沟通能使研究生增加处理角色冲突与认同混乱的能力,进而明确自己在读研期间应扮演何种角色。
个体是嵌套于社会网络中的,其心理与行为易受与之相关联的人的影响,还会通过近距离关系影响到远距离关系[15]。群体内部认同的影响会变成隐性规范,想融入该群体的人就必须顺从规范,扮演相似角色。一些具有强创新意识的研究生会提前进入创新性学习状态,与其关系密切的同学受其感染也会开始创新研究,其他关系稍远的同学也感觉到同伴压力,开始寻找创新途径。
假设3:师生关系正向影响研究生角色认同。
假设4:同学关系正向影响研究生角色认同。
角色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对角色认同的程度越高,个体行为表现就越接近该角色。与角色一致的行为会强化个体认同感,不一致的行为会使个体自觉规避。研究生对创新的角色认同度越高,就更容易由衷地参与到创新过程中来[16],其创新行为表现越明显。而当研究生所处环境中的行为不符合角色认同时,他们会远离该行为以保护自己的认知。
角色认同对个体行为的刺激与所处环境密切相关[15]。当情境设定特定角色,并对该角色行为给予相应支持时,个体才愿意实施与该角色一致的行为。师生关系或同学关系的密切程度会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走向及其特定角色塑造。当一名研究生的导师或同学反复地传递创新角色信息的时候,他会逐渐对创新产生角色认同,并认为自己适合扮演该角色,因此他的创新行为会因对自身角色的认同得到不断强化。
假设5:角色认同在师生关系与研究生创新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假设6:角色认同在同学关系与研究生创新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本研究选取驻青岛市的3所省属理工类高校在读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滚雪球抽样方法选取样本。调查问卷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了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65份,回收率为93%。男生171人,占36.8%,女生294人,占63.2%;理科生198人,占42.6%,文科生267人,占57.4%;入学动机为谋求理想工作、适应职务要求、立志学术研究与享受求知乐趣的分别有285人、132人、26人与22人,分别占61.3%、28.4%、5.6%、4.7%。
1.师生关系。该变量的测量改编自Damme等(2002)开发的量表[17],共4个题项,从亲密、主动、可信与分享等四个方面测量研究生感知的师生关系。本量表的Cronbach’s α值为0.834,CITC指数在0.597~0.734之间。
2.同学关系。该变量的测量也改编自Damme等(2002)开发的量表[17],共4个题项,从亲密、主动、可信与分享等四个方面测量研究生感知的同学关系。本量表的Cronbach’s α值为0.927,CITC指数在0.810~0.851之间。
3.角色认同。该变量的测量借鉴了Tierney和Farmer(2002)开发的量表[18],设计了3个题项,例如“我认为自己很适合从事创新性工作”。本量表的Cronbach’s α值为0.821,CITC指数在0.610~0.741之间。
4.创新行为。创新行为是指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提出新颖有用的想法并促成有价值的实用性创新产出的行为。该变量的测量改编自Scott和Bruce(1994)开发的量表[19],设计了5个题项,例如“我会主动寻找新的观点和方法”。本量表的Cronbach’s α值为0.861,CITC指数在0.599~0.713之间。
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角色认同与创新行为各变量相关分析发现(见表1),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与角色认同、创新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角色认同与创新行为之间也显著正相关,并且每个变量的相关系数均小于对应变量的AVE平方根,区别效度得到论证。
表1 研究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区别效度
注:*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1。双尾检验。
采用层级回归方法分别对各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变量间VIF值在1.077~2.059,表明不存在较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由于研究变量在性别、专业或入学动机上存在差异,因此在回归分析中控制它们对角色认同与创新行为的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首先,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控制变量和创新行为一并带入回归方程建立模型1,同学关系(β=0.182,P<0.05)与师生关系(β=0.360,P<0.01)对创新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假设1与2得到支持。其次,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控制变量与角色认同一并带入回归方程建立模型2,只有师生关系对角色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363,P<0.01),研究假设3得到证明;而同学关系对角色认同没有显著影响,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这与研究假设相矛盾,研究假设4被拒绝。最后,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角色认同、控制变量与创新行为一并带入回归方程建立模型3,同学关系(β=0.187,P<0.01)、师生关系(β=0.173,P<0.05)、角色认同(β=0.515,P<0.01)都与创新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合模型1、模型2、模型3的回归结果可知,角色认同对师生关系和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研究假设5得到支持;而角色认同在同学关系与创新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需要依靠Sobel检验来判断,进一步检验结果表明角色认同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研究假设6也被拒绝。
表2 层级回归分析结果
注:*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5,**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1。
1.师生或同学关系对创新行为有直接影响。作为一种情境因素,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都能对研究生创新行为产生正向影响,这一结论与以往人际关系领域研究结果相一致。拥有高质量人际关系的研究生,更容易收获新思维、信息资源及自我认知等,进而有利于促进创新性行为。但在现实生活中研究生人际关系却不容乐观,已有学者指出当下同学关系普遍疏离,学生交往积极性不高,并且师生关系也出现异化现象,比如冷漠化或疏离。然而,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研究生个体在人际关系上存在人口统计特征差异,女性、文科专业、就业动机型研究生比男性、理科专业、学术研究型研究生的人际关系更融洽,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出更高的主动性。
2.师生或同学关系对角色认同的影响存在差异。师生关系对角色认同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同学关系对角色认同却呈现一定程度负相关。师生关系越密切,导师提供给学生的资源或情感支持越多,从而强化学生对自我的认同,消除角色混淆,明确自我创新角色。但同学作为横向关系只对个体起到建议作用,起不到决定性作用,甚至会形成一定程度的反作用。原因有三:一是研究生认为同学只是同辈角色,其见闻远不及长辈,尤其在创新角色这一方面,就算关系密切的同学也只能进行合作交流,并不足以塑造其角色;二是90后研究生个性鲜明,有自己独特的判断力,不容许同辈轻易改变,更会认为相信同学还不如相信自己;三是从入学动机上看,多数研究生出于就业目的而读书,当看到关系密切的同学励志学术研究所付出的大量时间精力之后,更会加深对初始动机的认同,认为自己不适合搞科研创新。
3.角色认同部分扮演了中介变量的角色。角色认同与研究生创新行为正相关,并显著部分中介了师生关系与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但在同学关系和创新行为间不起中介作用。研究生对创新角色的认同会因导师的认可、关注和激励而更有意义,即使知晓现在无法形成创新成果也会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知识储备,以不辜负导师的殷切期望。而高质量的同学关系更可能是通过群体压力迫使个体不得不顺从其他人跟风创新,并没有从根本上塑造研究生对创新角色的认同,一旦遭遇挫折,更易对创新产生负面情绪。对于同学关系是否会通过其他个体心理变量对研究生创新行为产生间接影响,现有研究尚未给出明确答案,需要今后进一步探索。
1.导师主动作为,改善师生关系。导师作为研究生学业生涯中重要角色,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导师在指导研究生时,应首先明确自己的角色,导师对研究生不应该仅仅是领导者,更应该是合作者和情感交流者。在学术研究上,导师应多给研究生自主发言的机会,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而不是仅仅把研究生当作给自己干活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导师应作为一个长辈多予以研究生慰藉和疏导,使其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另外,导师应根据研究生的人际特点因材施教,对于平时较少交流的男性、理科生或闷头苦干励志学术研究型的学生应多关注,如经常找他们聊天谈心,多引导他们与人交往,关注学术外的世界;对于人际关系表现较好的女性、文科生等,应提高他们对学术创新的角色认同感,激发学术兴趣,激活创新思维,从而形成良好的学术创新氛围。
2.多方共同努力,提升同学关系。研究生生涯是一种群体生活,个体行为受到同学、自身及引导者的影响。由此,首先研究生总体应当形成和谐、共享的人际氛围,如班级干部或各专业负责人定期组织外出郊游、户外素质拓展训练等,促进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互帮、互助的人际特点,增强班级凝聚力;其次班主任和研究生处辅导员应发挥管理者的作用,定期召开班会,每学期至少让每个专业的研究生都有碰面的机会,找班级同学谈话,引导他们认识到在研究生期间人际交往对科研创新及未来成长的重要性,杜绝闭门造车;第三,研究生个体应当提高自身在人际交往和创新行为中的主动性,开放思想,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学会参考采纳同学们提出的意见与看法,建立亲密友好的同学关系。
3.学校提供支持,促进创新行为。学校是研究生创新的重要外部支持因素,制度安排的合理性、硬件设施的完备性等是研究生创新行为的良好支撑。第一,学校应当从制度层面重视研究生创新行为,设立多个创新型奖项以鼓励研究生学业创新,定期将研究生论文成果予以公示,以鞭策没有成果的同学奋力追赶,鼓励已有研究成果的同学继续努力。第二,从导师层面优化研究生创新培养,设立导师研究生共同体制,即研究生获得创新成果也适当给导师奖励,但如果研究生一年内没有成果也要对导师实施一定的制度约束,并尝试把师生联系密切程度作为导师考核的重要因素。第三,学校应增加资金、技术等硬件设施的支持,如完善国内外数据库资料、及时更新图书馆期刊、适当增加研究生创新科研经费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