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哈迎飞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它不仅是标志了老舍创作的高度,而且是解开老舍晚年创作和思想之谜的一个宝库。本文试图以文本研究为基础,对《骆驼祥子》与老舍一生思想发展的联系进行深入探析。
越努力越失败是老舍创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悲剧性主题。除了《骆驼祥子》,老舍还在《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茶馆》等重要作品中反复书写了这个主题,其中写得最深刻、最饱满的就是《骆驼祥子》。
老舍笔下的祥子曾经成功过,但成功以后的祥子,人生就开始走下坡路,甚至越努力越失败。祥子始终想不明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细读作品,可以发现,祥子第一次创业成功绝非偶然,其中至少有四个原因值得一提:
第一,不怕吃苦,拼命苦干,绝不偷懒。为了攒钱买车,祥子自苦到不可思议。不吃烟,不喝酒,连包好茶叶也不喝,对花钱的事几乎一把拿死。第二,目标明确,措施得力,绝不懈怠。第三,洁身自好,严格自律,没有任何不良嗜好,即使忍饥挨饿,在花花世界面前也绝不动心,刻苦至极。第四,走自己的路,不被外人所控制。只要主意打定,他便随着心中所开的那条路一直走到底。
正因为勤奋、上进、要强,祥子最终成为了一个让坏人都能从心里喜欢的好人。众所周知,祥子嘴笨,不爱说话,也不会巴结人,可是在人和车厂,刘四爷和虎妞都对他另眼相看,这可绝非易事。刘四爷年轻的时候当过库兵,设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放过阎王账。车夫们几乎没有敢跟他耍骨头的。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都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祥子是怎么被这对父女看上的呢?说来原因很简单,就因为他老实、忠厚、勤快,爱做好事但又没有什么非分之想,就像作品中所描写的:他没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
不过,买上车的祥子并没有过上幸福生活,相反,一连串的打击接二连三地降临到他身上,不仅丢了车,还被迫与不喜欢的虎妞成家。透过祥子的不幸遭遇,我们看到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平。透过祥子的不幸遭遇,我们也发现,曾经让祥子成功的农民性格,似乎也是造成他被动人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祥子本是乡下人,因为父母亡故,进城谋生,但祥子在城里拉车,却像住在“都市里的乡下人”,完全融不进去。祥子第一次丢车和他的这种农民式的生活习惯直接相关。小说告诉我们,谣言已经传了十来天了,东西都已涨了价,街上铺户都上了门,而且马路上站满了武装警察与保安队。但是,这一切居然都没有引起祥子的注意,他认为自己没做过坏事也没有得罪过人,所以莽撞地把车拉出城,结果还没上正道,就连车带人被兵匪抓了去。
丢车以后的祥子一心想早点再买上车,但除了省吃俭用,拼命自苦,他想不到还有其他的方法,即使有人好心教他,他也无法跟进:刘四爷建议他借钱买车,他摇头;高妈教他放贷或起个会,他拒绝;虎妞建议他凭心路吃饭,他更是听不进去。他觉得钱这个东西像戒指,总是在自己手里比什么都稳当,有钱,就买车,没钱,他认命,但绝不借钱。
和绝大多数乡下人一样,祥子的身上有一种小农的自私、好强、孤独和凄楚。因为性格老实又不善于表达,长期的压抑,使祥子心中郁积着惊人的怒气,有时候一件小事件就会点燃他的怒火。众所周知,老实人的情绪一旦失控,后果常常十分可怕,好在虎妞善于察言观色,见好就收,所以他们夫妻之间一直维持着虽不甚和谐,但也相安无事的局面。
虎妞是祥子的克星。她从来就看不起穷人,但她喜欢祥子。虎妞喜欢祥子的原因主要有:(1)身体好;(2)年纪轻;(3)人老实。在虎妞眼中,祥子是最理想的人。但是祥子不喜欢她,因为他们根本不是一路人。祥子的理想是凭力气吃饭,挣钱买车,然后娶一个干净清爽、能说会做的乡下女孩为妻。但虎妞的出现,彻底打破了祥子的计划。
不过,细读小说,有个问题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祥子是那么要强又洁身自好,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占虎妞的便宜,怎么会上虎妞的当呢?虎妞究竟用什么方法迷住了他的心窍,使他做出一辈子后悔的事呢?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件事的发生和人性的弱点有关,更和祥子的生活方式有关。为了实现创业的理想,祥子一心扑在工作上,整个人就像是一个高速旋转的工作机器,每天睁眼闭眼想的都是怎样早点买上车,几乎没有任何娱乐,这种生活既充实又单调。当一切顺利时,再苦再累,他也心甘情愿,但一旦遇到打击和挫折,被压抑的怨愤和苦恼便会喷涌而出,比方说,他想不通为什么自己要这么苦奔。虎妞诱惑他的那个晚上,正好是他在杨宅拉包月受气辞工,闷闷不乐地回人和车场,情绪特别低落的时候(祥子白天辞工,半夜才回去,因为觉得很丢脸,不想被车夫们看见)。没想到那天晚上,刘四爷祝寿去了不在家,虎妞一个人在家吃犒劳,还特别打扮了一下自己,比平时更有女性的姿色和味道。祥子从来没有从女性的角度看过虎妞,这个晚上虎妞的打扮和言行,让他莫名其妙地紧张。理智上他觉得不应该与虎妞有任何瓜葛,但感情上他又实在不愿离开虎妞的房间,最终做下了让自己终身后悔的事情。
清醒时的祥子绝对不会上虎妞的当,但是那天晚上,他自己也承认自己有错。如果我们继续往下看,还会发现虎妞死后,祥子与夏太太的故事几乎就是他和虎妞故事的翻版。祥子为什么总是爱上坏女人?或者换句话说,为什么坏女人对祥子有这么大的诱惑力?因为他太压抑了。正是这种压抑的、非人性的都市生活使祥子这个好人做了这样不靠谱的错事,因此,把祥子个人生活的失败,全部归结到虎妞、夏太太等“坏女人”的身上,是不公平的。
客观地说,在祥子和虎妞的关系中,祥子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因为实在不行,作为一个大男人,他还可以一走了之,而虎妞只能吃哑巴亏。何况刘四爷坚决反对这门亲事,祥子完全可以将计就计,逃过一劫,更不用说虎妞为了套住祥子,已经提前将祥子存在刘四爷那里的买车钱还给了祥子。可以“跑”而没有“跑”,正如受虎妞引诱的那个晚上应该离开而没有离开虎妞的房间一样。祥子的手脚好像被一个隐形的东西拴住了,不听使唤,最后他自动地与虎妞走进婚姻的殿堂。过去我们常说,祥子的生活理想与虎妞毫无共同之处,他们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强扭的瓜,这桩婚姻,对于腐蚀祥子的生活意志,使从奋发有为到自甘堕落,起了比以往几次打击更为严重的作用。严格地说,这是表面现象。实际情况是,祥子对虎妞又恨又怨,但是又离不开。由于小说主要是以祥子的眼光展开叙述的,我们对祥子的同情很容易使我们忽视祥子心中说不出口的这种屈辱的秘密。我们会像祥子一样厌恶虎妞,而忘记真正应该反省的是祥子自己。
祥子和虎妞一样想做自己命运的主人,但在结婚这件事上,他将自己的一手好牌打成了一手烂牌,输得非常窝囊。祥子应该赢,却输了;虎妞应该输,最后却赢了个满堂彩。和虎妞相比,祥子表面要强,但骨子里自卑。在虎妞面前,他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实际上就是一个连小水桶也不如的人。应该说,这种发现,比被虎妞逼婚更打击他的自尊心,更使他心灰意懒,甚至斗志全无。祥子不断地在心中诅咒虎妞欺负他,让他无处可逃,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他也并不是真想逃,所以老马的失败经历才会对他产生那么大的影响。
“人”越渺小,“神”就越伟大。祥子越是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越是容易被外力所摆布和迷惑。何况虎妞一再标榜自己是真疼他呢!但祥子不知道的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交出去,既被虎妞所保护,也有可能被虎妞所“淘空”,而一旦被“淘空”,即使压力不在了,他也很难再做回自己。因为人会产生“狗瘾”,就像《牛天赐传》中的老刘妈离不开厉害的牛老太太一样,祥子也离不开虎妞,这一点在虎妞死后表现得触目惊心。
按道理说,祥子是那么不喜欢虎妞,虎妞死后,他完全可以重新开始,何况他还遇到了曹先生那么好的主人,凭什么得知小福子死后,他就要自暴自弃呢?虽然小福子是他心中理想的对象,但小福子的家累太重,他原先就不是特别想娶她。在一切都要好起来的时候,祥子突然撒手不干了,实在匪夷所思。但细读小说,可以发现,祥子的堕落并不是在虎妞死后突然发生的,早在和虎妞结婚前,他就已经把自己变成了“活死人”,提前进入了“半死”状态。正因此,虎妞之死不仅没有给祥子带来解放感,反而造成了更大的恐慌,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到哪里去把自己找回来,最后只能随波逐流地将就着活着,过一天是一天,直至成为“个人主义的末路鬼”。透过祥子的悲剧,我们看到,穷人不仅会爱上压迫自己、折磨自己、损害自己的人,而且会在解放来临的时候拒绝“解放”,这是祥子悲剧中特别令人心痛,也特别深刻和令人震撼的地方所在。
在这部小说中,曹宅是唯一让祥子“觉出点人味儿”的地方,但和虎妞生活过一段时间以后,祥子对曹宅也不再感兴趣了,因为“习惯了的迫压与苦痛,比不习惯的自由,滋味更甜美”。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祥子在虎妞死后之所以堕落得更厉害了,真正的原因不是没有钱或看不到希望,而是他没有了“魂”,因此,除非把“魂”找回来,或者再遇到一个虎妞式的厉害主人,祥子活不过来。而要断除“狗瘾”,那就意味着要经过一场脱胎换骨式的精神革命,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这部小说中,“狗”的意象多次出现,它们与祥子的命运构成了隐喻关系。祥子一心要强,却只能像“狗”一样活着,而一旦成为了“狗”,他就更难抵抗强权迷信的诱惑,从而更深地跌入黑暗的泥潭。正是这种恶性循环,使老舍对祥子的不幸命运报以巨大的同情和悲悯。应该说,不公平的社会确实应该为祥子悲剧负主要责任,但将祥子问题归结为社会问题也失之过简。众所周知,有钱人不一定心地善良,但没钱的穷人也一样不易保存自身的美德,甚至更容易丧失,因为贫穷会遮蔽人的眼睛,让人看不到自己身上真正的财富究竟在哪里,就像祥子,他不知道身上最大的财富不是他曾经拥有的那辆车,而是他从乡下带来的那种淳朴、上进、节俭、自律的品格。当他在打拼的过程中,把这件最可宝贵的财富像倒洗澡水时连着澡盆里的孩子一起倒掉的时候,他离万劫不复的地狱也就真的是不远了。在这部小说中,老舍通过二强子逼迫女儿小福子卖淫,写出物质的贫困会导致道德破产,通过祥子的自甘堕落,写出了精神的贫困也会导致人格的破产。老舍对穷人问题的思考之深刻,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是少有的,但可惜的是他没有沿着这个思路继续推进,而是简单地将笔锋转向了社会批判,如同他在《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茶馆》等作品中所做的那样。
老舍出生在穷苦家庭,自幼生活在大杂院里。“穷”,使他发自肺腑地同情穷人,“穷”,也使他的感情老是走在理智前面。老舍认为,穷人在旧社会不可能有出路,尽管他们都是好人,勤奋、上进、要强、不怕吃苦、拼命努力,但稍有风吹草动,他们就得准备挨饿、等死。“冬天,他们整个的是在地狱里,比鬼多了一口活气,而没有鬼那样清闲自在;鬼没有他们这么多的吃累!像条狗似的死在街头,是他们最大的平安自在;冻死鬼,据说,脸上有些笑容!”
老舍出生在戊戌年尾,小时候姑母给他取了一个不中听的外号“小狗尾巴”。老舍9岁上小学,因为家贫,第一次走进学堂的时候,他感觉自己就“像一条不体面的小狗”。成年后的老舍,每次看到瘦骨嶙峋的野狗,都会有物伤其类的悲情,如:“每逢我看见被遗弃的小野狗在街上寻找粪吃,我便要落泪……”;“每逢看见一条癞狗,骨头全要支到皮外,皮上很吝啬的附着几根毛,像写意山水上的草儿的那么稀疏,我就要问:你干吗活着?你怎样活着?”
老舍喜欢“狗”,虽然“狗”有“愚忠”的毛病,但终年夹着尾巴,被人踢打,还极忠诚地去尽看门守夜的责任,也使他心生悲悯。在他眼中,中国的狗是世界上最可怜、最难看的狗。难看,是因为它们骨瘦如材;可怜,是因为它们是那么忠诚、义气、安贫、勇敢,却不被人珍惜。他不理解为什么国人要把汉奸与小人叫作“走狗”而不是“走猫”,所以他忍不住要为狗喊冤叫屈!在自传体小说《小人物自述》中,老舍这样写道:“在这条可怜的活东西身上我看见自己的影子。我当初干吗活着?怎样活着来的?和这条狗一样得不到任何回答,只是默然得到一些迷惘,一些恐怖,一些无可形容的忧郁。”老舍的这种困惑,经常被他无意识地投射到他笔下那些如狗一般艰难活着的小人物身上,如祥子愤怒自己有条狗命,《月牙儿》中的母女感叹自己连狗都不如,《我这一辈子》中的巡警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勤勤恳恳一辈子最后却被人如“踢老狗”一样无情开除,等等。
乱离人,不及太平犬。在乱世中长大的老舍迫切期望祖国能够强大,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以前所未有的政治热情投入到创作中。巴金称赞他是“写作最勤奋的劳动模范”和“热烈歌颂新中国的最大的‘歌德派’”。但是,晚年的老舍却没有过上太平的生活。老舍之死,政治迫害是祸首,但老舍自身的思想局限也使他的悲剧带上了一层浓厚的悲怆色彩。具体而言,老舍的晚年写作至少有三个明显的弱点:其一是臣民意识突出,公民意识薄弱;其二,感恩心理浓厚,自我意识萎缩;其三,国家立场鲜明,主体意识匮乏。应该说,这三个弱点,都与他的穷人意识有关。穷,而且常常是极端的赤贫,使老舍无暇顾及吃饱饭以后的问题,也使他对根深蒂固的奴性意识缺少应有的警惕。巴金在文革结束后说:“我在自己身上也发现我大哥的毛病。”我们不知道,假如有幸躲过文革灾难,老舍是否也会像巴金那样在祥子身上发现自己的毛病。透过老舍的晚年写作,可以看到,在亦步亦趋地紧跟、应酬和敷衍中,老舍对自己的奴性意识和权威崇拜是缺少甚至是完全没有自省意识和内疚心理的。正像祥子不知道自己的灵魂中有毒,老舍也不清楚自己究竟迷失在哪里。马克思曾经在谈到古代经济研究时指出:“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反过来说,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因此,资产阶级经济为古代经济等等提供了钥匙。”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探讨老舍的晚年迷失,对于我们审视他前期创作中隐而未察的局限,也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