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转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结构调研分析
——以广西为例

2018-11-16 08:51:18李翠芬苏瑞琨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23期
关键词:普通本科公办双师

李翠芬 张 煜 苏瑞琨

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整体上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但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时代新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实现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历程中,青年教师的结构性矛盾突显。为了解决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过程中青年教师的结构性矛盾,有针对性地提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对策与路径提供前期调研成果,“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区分性绩效评价方法研究”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8所转型发展中的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结构现状进行抽样调查,并在调查的基础上对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的界定

(一)界定的政策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将青年的年龄范围界定为14~35周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对本科高校“教师队伍”观测点“队伍结构”合格标准要求: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超过50%;在编的主讲教师中90%以上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并通过岗前培训;教师队伍的年龄、学位、职称等结构合理,有一定数量的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整体素质能满足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转型发展,为了有效缓解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培养趋同化、人才供需矛盾凸显等问题,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调整教师结构,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2]。

(二)对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的界定

基于上述规定和要求,本文将“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界定为: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或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从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工作,年龄在35周岁以下,具有高校教师资格,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或属于行业公认专才、企业优秀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并通过岗前培训且取得教师资格证,经考核被认定能够独立承担课程教学工作、品行良好的教师。

二、广西应用转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的结构现状

为了建成广西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加快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发展,为广西经济社会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2016年6月7日,广西成立了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至今已有26个理事单位。“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区分性绩效评价方法研究”课题组于2017年3月对广西向应用型转变发展的6所公办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和2所民办本科院校开展了青年教师结构现状的调研,从来源、学缘、职称、学位、作用与地位和知识、能力与素质六个方面获取了各类青年教师的结构现状信息。调查表设定的教师分类主要是针对我国当前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发展的有关政策要求和有关高校现实而设置的。由于应用型高校在我国还处于实践探索中,公认的监测、评估标准尚未取得共识,因此,青年教师的分类虽有文件依据,但整体上是探索性的,各种具体类别存在交叉关系,总量也没达到100%,因为有些青年教师不好归类。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结构性矛盾分析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占比分析

按照我国正常学制推算,大学青年教师的年龄通常在26~35岁之间。该年龄段的教师,处于教师职业生涯初期,有激情、有干劲,但其必须经历由缺乏经验的新教师成长为适应岗位的一般教师,再发展为可以施展抱负的骨干教师的阶段。从调研数据可知,广西向应用型转变发展的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本校教师的比重,公办高校平均为34%,民办高校大约为86%。从国际惯例上看,高校教师的年龄结构应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公办和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比例明显偏高。

表1 广西向应用型转变发展的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青年教师结构现状调研表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来源分析

按来源划分,青年教师可大致分为院校型和企业型两大类。院校型教师主要指直接来自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也包括少数来自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企业型教师主要指直接来自企业、行业的相关人员,也包括少数来自政府和相关事业单位的人员。调研数据显示,广西向应用型转变发展的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院校型青年教师占本校青年教师总数的比重,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都占86%左右,而企业型青年教师占比,公办高校平均为9%,民办高校平均为13%。虽然企业型青年教师民办高校较于公办高校高,但总体而言,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院校型青年教师占比明显偏高,企业型教师占比明显偏小。这种院校型教师占绝对优势的结构是在传统本科教育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已积淀成本科教育文化普遍状态,与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类型与目标明显不适应。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学缘分析

按学缘划分,青年教师可大致分为研究型高校毕业的教师、应用型或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高校毕业的教师、师范类高校毕业的教师和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的教师。师范类高校毕业的教师又可分为新型的应用型师范类高校毕业的教师和非应用型师范类高校即传统师范类高校毕业的教师。调研数据显示,广西向应用型转变发展的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研究型高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占本校青年教师总数的比重,公办高校平均为23%,民办高校平均为63%;应用型或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高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占本校青年教师总数的比重,公办高校平均为21%,民办高校平均为37%;师范类高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占本校青年教师总数的比重,公办高校平均为20%,民办高校平均为18%;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占本校青年教师总数的比重,公办高校平均为55%,民办高校平均为82%。究其原因,公办应用型高校引进青年教师,对学缘的需求比较均衡,既需要研究型高校毕业的博士、硕士,也需要应用型或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高校毕业的硕士,或师范类高校毕业的硕士,但师范类高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占比不高,主要以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的青年教师为主。而民办高校,因成立时间较短,急需配备教学所需的教师,其聘用的青年教师,以研究型高校和应用型或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高校毕业的硕士为主,师范类高校毕业的青年教师比公办高校更少,绝大部分青年教师毕业于非师范类高校,一般要求具有硕士学位或学士学位,其较之于公办高校,更注重效用最大化和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教师是专业性很强的岗位,高校专任教师除了具有一般性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就这个意义来说,高校教师主体理应来自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但现实情况是,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师范类高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占比普遍偏低,非师范类高校的毕业生占比明显偏高。特别严重的是应用型师范类高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几乎为零。这种学缘结构既不适应研究型高校发展,更不适应应用型高校发展。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职称分析

按职称等级划分,青年教师大致分为具有初级及以下职称、中级职称、高级职称教师三大类。调研数据显示,广西向应用型转变发展的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具有初级职称和无职称的青年教师占本校青年教师总数的比重,公办高校平均为43%,民办高校平均为42%;具有中级职称的青年教师占本校青年教师总数的比重,公办高校平均为52%,民办高校平均为56%;具有高级职称的青年教师占本校青年教师总数的比重,公办高校平均为5%,民办高校平均为2%。根据数据分析,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具有初级及以下职称和中级职称的青年教师占比差不多,均占本校青年教师的95%以上,而具有高级职称的青年教师,占比仅5%或更少。主要是因为青年教师工作不足10年,大多数未达到评审或认定高级职称的条件。但相对而言,公办高校具有高级职称的青年教师比例比民办高校高出3%。尽管公办高校具有高级职称青年教师占青年教师总数的5%,但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目标任务要求及青年教师的历史地位和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等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按职称系列划分,青年教师可分为拥有高校教师系列职称、拥有非高校教师系列职称、无职称教师三大类。调研数据显示,广西向应用型转变发展的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拥有高校教师系列职称的青年教师占本校青年教师总数的比重,公办高校平均为52%,民办高校平均为38%;拥有非高校教师系列职称的青年教师占本校青年教师总数的比重,公办高校平均为16%,民办高校平均为32%;无职称的青年教师占本校青年教师总数的比重,公办高校平均为34%,民办高校平均为37%。由此可见,公办高校拥有高校教师系列职称的青年教师占比比民办高校高出14个百分点,但拥有非高校教师系列职称的青年教师仅为民办高校的一半。两类高校无职称的青年教师占比差不多,约为35%。

总体来看,公办高校青年教师的职称系列以高校教师系列为主,而且无职称的青年教师占比接近35%。民办高校拥有高校教师系列职称、拥有非高校教师系列职称、无职称的青年教师几乎各占1/3,青年教师的职称系列较之于公办高校,更注重适合实践教学需要。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资格和教师职务制度。高校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和教师职称。但现实情况是,无论是公办本科高校还是民办本科高校,拥有高校教师系列职称的青年教师比重明显偏低,特别严重的是无职称的青年教师比重明显偏高。这种职称系列结构既不适应研究型高校发展,也不适应应用型高校发展。

(五)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学位分析

按学位划分,青年教师可分为具有学士学位和无学位、具有硕士学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三大类。调研数据显示,广西向应用型转变发展的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具有学士学位和无学位的青年教师占本校青年教师总数的比重,公办高校平均为21%,民办高校平均为28%;具有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占本校青年教师总数的比重,公办高校平均为75%,民办高校平均为71%;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占本校青年教师总数的比重,公办高校平均为4%,民办高校平均为1%。可见,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青年教师大部分具有硕士学位,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占比极少。虽然公办高校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比重略高于民办高校,但总的看来,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比重极低。

(六)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作用和地位分析

按作用和地位划分,青年教师可大致分为新教师、一般教师、骨干教师三大类。新教师指高校教龄为3年及以下的教师;一般教师特指有3年以上教龄,具有中级职称,能独立主讲1门及以上课程的教师;骨干教师特指具有高级职称,能独立主讲2门及以上课程,被学校列入专业带头人重点培养的教师。调研数据显示,广西向应用型转变发展的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青年教师中新教师占本校青年教师总数的比重,公办高校平均为26%,民办高校平均为43%;青年教师中一般教师占本校青年教师总数的比重,公办高校平均为33%,民办高校平均为53%;青年教师中骨干教师占本校青年教师总数的比重,公办高校平均为27%,民办高校平均为2%。由此可见,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一般教师比新教师和骨干教师都多,说明近期大量引进的新教师,大部分已经成长为具有中级职称的一般教师,但成长为骨干教师的人数不多,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的极少。总体而言,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35岁以下的教师主要处在成长期,因专业成熟度不高,科研教研水平尚未有效发挥等原因,晋升为高级职称成为青年骨干教师的极少,以致造成青年骨干教师比重普遍偏低。

(七)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知识、能力、素质整体结构分析

按知识、能力、素质整体结构划分,青年教师可大致分为理论教学型、实践教学型、“双师型”教师三大类。理论教学型教师指拥有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素质、能力,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和高校教师系列职称,主要从事专业理论教学的教师;实践教学型教师指拥有行业企业实践知识、经历、能力、素质及其资格、职称、职务,主要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指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和高校教师系列中级及以上职称,兼有理论与实践教学两方面知识、能力、素质、资质、职称、职务,能从事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教学的教师。调研数据显示,广西向应用型转变发展的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理论教学型青年教师占本校青年教师总数的比重,公办高校平均为33%,民办高校平均为31%;实践教学型青年教师占本校青年教师总数的比重,公办高校平均为16%,民办高校平均为21%;“双师型”青年教师占本校青年教师总数的比重,公办高校平均为21%,民办高校平均为22%。调研数据表明,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理论教学型青年教师占比相近,约占本校青年教师的1/3;民办高校青年教师中的实践教学型、“双师型”教师的占比均略高于公办高校。无论是公办本科高校还是民办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的比重明显偏低,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的应用型高校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结构性矛盾的成因

(一)现行本科教育质量监测、教学工作评估标准不适应应用型高校发展要求

由于应用型高校在我国还是新事物,尚未形成应用型高校质量监测、教学工作评估的特殊标准,在教育质量监测、教学工作评估中,整体上沿用传统研究型理论型本科院校标准。对正在向应用型转变发展中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单位评审、高等教育质量监测中,对教师队伍评价的硬指标是专任教师与外聘教师构成的教师总数是否达到生师比要求、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数是否达标、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数是否达标、在编的主讲教师中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并通过岗前培训的教师是否达标等。在现行的各类本科评估标准导向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引进和培养的重心必然定位在具有高学位或具有高校教师系列高级职称教师上。对青年教师的学位培养绝大多数依靠研究型高校,按传统的学术理论研究型学术标准和教学模式培养,所占比重达到80%以上,未注意引导教师提升专业学位层次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水平。对青年教师的职称培养,主要按高校教师系列职称评审条件要求培养,而目前广西的本科高校教师系列职称评审并未专门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设置评审条件,欠缺对教师实践经历、实践教学能力、应用研究成果等应用型人才培养必备的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和业绩成果评审要求,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未意识到改革传统培养模式、更多地关注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紧迫性。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和体制机制落后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教师继续教育的措施,支持教师参加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从事博士后研究,国内访问学者、进修学者、骨干教师进修,岗位培训,培训者培训等,但普遍缺失对教师进行理论教学型、实践教学型、“双师型”的划分,故此,对青年教师培养未能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各阶段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继续教育模式和体制机制。理论教学型教师缺失实践教学提升的模式和体制机制,实践教学型教师缺失理论教学提升的模式和体制机制,教师实践锻炼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设施的建立和完善也缺乏配套政策,选送教师参加实践锻炼、挂职工作和接受实践培训普遍流于形式或收效甚微,难以达到国家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要求。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不清,监测标准不明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3]。2013年,教育部制定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2014年,广西在全国率先开展广西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试点工作,2015年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15-2020年)》,2016年启动广西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试点工作,制订出台了《广西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试行)》及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证书目录。2017年,在全区中等职业学校首次全面推开“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出台《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及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证书目录。但至今国家教育部、广西教育厅尚未出台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也未出台非高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证书目录。目前,只有国家教育部评估中心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提及“双师型”教师指标的内涵说明,并未明确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评估指标要求,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仍未能将“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落到实处。与此同时,截至目前,师范教育体系整体上还是传统的理论研究型,尚未正式形成应用型师范教育体系,这也是造成我国当前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学缘结构失衡的一项制度因素。

猜你喜欢
普通本科公办双师
普通本科院校:于“普通”之处见精彩
亚运城再添一所公办学校! 广铁一中天峰中学落成启用
房地产导刊(2020年9期)2020-10-28 08:37:48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 09:07:26
林秀娟 茶业“双师”
海峡姐妹(2020年5期)2020-06-22 08:25:54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24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新知(2019年4期)2020-01-02 11:04:06
关于公办养老机构深化改革的思考
福利中国(2017年1期)2017-02-06 01:23:07
国家创新体系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的国际化思考
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深化改革服务福建自贸区建设探析
长沙严禁公办中小学接收择校生
中小学电教(2016年3期)2016-03-01 03: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