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昆益
随着国家创新创业战略的大力推进、创业教育的蓬勃开展,广大高职学生的创业热情已经被点燃,许多学生正准备投身于创业的热潮中去。但是当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还比较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结合经济环境识别出有市场价值的创业机会?又如何选择有效的创业途径?对准备创业的高职学生来说显得至关重要。
创业机会识别就是发现创业机会并对机会的优劣程度进行评估[1][2][3][4]。识别商业机会要重点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创业机会的市场性。从商业视角来看,无论是基于客观存在的发现型机会还是基于主观构建的创造型机会,抑或二者兼有的综合机会,究其本源都是一种可以被创业者利用的商业机会,其内在的驱动力是市场需求。因此,识别创业机会时应首先考虑其市场性,包括该机会所蕴含的市场规模、增长率及盈利性等市场属性。市场规模是新创企业存在的基础,市场增长率是新创企业成长的动力,而盈利性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同时,由于创业机会存在于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之中又必然伴随各方面的风险与挑战。二是创业机会的独特性。创业机会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识别出来的。任何创业机会都会在时间、空间及资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当创业者自身素质、所处环境以及所拥有的技术、资源等条件与这种独特性相匹配时该创业机会才可能被识别。
识别出创业机会以后,创业者还要选择与所识别机会相匹配的创业途径,进而将创业机会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商业活动。从创业机会视角看:由于不同类型的创业机会在市场性和独特性两方面存在着差异并影响着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因此创业者应从市场性和独特性两个维度进行环境分析、自我分析和创业资源分析,选择与所识别创业机会相匹配的创业途径,以便提高创业绩效。从创业途径视角看:创业机会的开发利用过程本身就是创业者利用创业途径对所识别机会进行资源整合和风险控制的过程[5],即创业途径一般会通过与之相关联的创业模式和经营方式从风险和资源两个方面影响着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开发利用。该观点在创业实践中可以被众多案例印证,如技术创新类创业机会一般选择创业园孵化培育途径,比较容易提高新创企业的成活率,而区域市场拓展类创业机会选择加盟连锁途径,则能够降低创业风险,模型提高创业成功率。
鉴于上述分析,本研究从理论上构建了创业机会与创业途径之间的匹配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进行验证。该模型中,创业途径通过资源支持和风险控制两个维度与创业机会的市场性和独特性相匹配,与创业机会匹配度较好的创业途径既能够充分整合资源支持创业机会的开发利用,又能够有效地控制经营风险。如图1所示。
图1 创业机会与创业途径匹配关系模型
在文献调研及专家访谈的基础上采用五标度打分法设计调查量表。通过随机选择30名高职创业者进行初测,最终确定9个题项作为创业机会量表和8个题项作为创业途径量表,并用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系数确保问卷的信度、效度符合要求。调查时间为2017年5月,覆盖常州地区高职院校及创业园,共调查236位高职大学生创业者,有效问卷205份,并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1.创业机会量表因子分析
分析中采用KMO样本适合性检验及巴赫利特球形检验,一般认为KMO>0.7就说明调查数据比较适合因素分析。通过检验,创业机会KMO值为0.804,球形检验的相关矩阵卡方检验值为369.240(自由度为36,P=0.000)达到了非常显著性水平,非常适合因素分析。在探索因素分析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3个因子的方差累积贡献率达75.826%。一般认为,只要方差解释率达55%便可接受,本研究中提取3个因子是比较理想的结构。探索后各题项的载荷系数大小情况见表1。
表1 创业机会 因子载荷统计一览表
从表1可以看出,因子1包含变量A4、A5和A6;因子2包含变量A7、A8和A9;因子3包含变量A1、A2和A3。根据各测量项目内容,将因子1(包含产业转型、技术升级和供应链整合)命名为改造转型机会,将因子2(包含行业视角、区域视角和营销创新)命名为拾漏补缺机会,将因子3(包含新技术、新需求和新模式)命名为创新经济机会,由此构成了高职学生创业机会的三种类型。
2.创业途径量表因子分析
通过检验,创业途径KMO值为0.736,球形检验的相关矩阵卡方检验值为158.850(自由度为28,P=0.000)达到了非常显著性水平,适合因素分析。同样探索因素分析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3个因子的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了78.35%,提取3个因子是比较理想的结构。各题项的载荷系数大小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创业途径 因子载荷统计一览表
表2中,因子1包含变量B6、B7和B8;因子2包含变量B1和B2;因子3包含变量B4和B5。根据创业途径各测量项目内容,将因子1(包含特色营销、特定客户和特定产品)命名为精准对接途径,将因子2(包含高校创业园和社会创业园)命名为培育孵化途径,将因子3(包含代理零售和加盟连锁)命名为交互联合途径,由此构成了高职学生创业途径的三种类型。
1.创业机会和创业途径类型分析
根据上述理论模型,从市场性和独特性两个维度分析三种创业机会:在市场性维度,拾漏补缺机会的市场潜力最小而创新经济机会的市场潜力最大;在独特性维度,拾漏补缺机会最容易被模仿而创新经济机会模仿难度最大;改造转型机会在两个维度上都处于中间位置。可见,拾漏补缺机会门槛较低,企业运营管理比较容易,大部分属于某细分市场的销售类创业机会,这一结论可以从调查数据上得到印证。在被调查对象中有56.76%的创业者中选择了销售类创业,而且大部分是在校学生,主要是因为他们在经验、能力、资本及网络关系等方面处于弱势,容易选择门槛较低的创业机会。而技术类创业者占被调查人数的15.32%,这也揭示了创新经济机会要求较高。
同理,从风险系数和资源支持两维度分析三种创业途径:精准对接途径的风险系数和资源支持比较小,培育孵化途径的风险系数和资源支持都比较大,而交互联合途径处于中间位置。该结论与高职学生创业现状吻合,如精准对接途径大多聚焦范围较小、客户较为单一的目标市场,对资源的依赖度较低,相对应的市场风险也较低。而科技创新类企业多选择培育孵化途径,同时也因资源投入较多而导致市场风险增大。
2. 创业机会与创业途径匹配关系分析
识别创业机会是创业活动的先导,而选择与创业机会类型相匹配的创业途经则可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根据上述分析,高职学生创业机会与创业途径之间存在以下匹配关系:拾漏补缺机会一般比较适合选择精准对接途径,因为拾漏补缺机会大多是门槛较低、运营管理较为容易的商业机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聚焦在局部区域或细分行业比较容易创业成功。改造转型机会一般选择交互联合途径较为适合,这类机会可能会涉及到产业供应链的重新整合,需要不同企业之间协调以达到合力共赢的效果。创新经济机会可能会涉及技术研发,所需资源较多、时间较长而蕴含着较大风险,单凭创业者自身条件较难取得成功,所以该类机会选择培育孵化途径较为合适。二者匹配关系如图2所示。
1. 依托技术创新或新需求识别创新经济类机会
第一,追踪科技前沿,寻找新技术创业机会。高职学生往往具备某一专业(技术)特长,可以通过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捕捉技术革新带来的商业机会。第二,感知用户痛点,挖掘市场新需求创业机会。主要是指由社会发展及技术变革引发消费新需求或由消费习惯变化而带来的消费升级类市场机会。第三,借助信息网络创新经营,探索“互联网+”创业机会。可以在传统行业及公共服务等领域通过与互联网结合,寻求新业态、新模式创业机会。
2. 围绕产业链升级,发现改造转型类机会
一是针对产业链升级,寻找改造转型类创业机会。产业链升级中在设备更新、工艺改造及工业信息化等方面蕴含着很多创业机会。比如信息类专业学生可以针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寻求信息服务类创业商机。二是把握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抓住技术推广与应用创业机会。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围绕新产业的市场潜力和行业新需求提供技术支持类或应用服务类业务。三是借助传统行业转变经营模式,捕捉业务整合类机会。如工科类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承接某一行业的服务外包业务。
3. 通过聚焦局部细分市场识别资源限定下的创业机会
第一种是特定区域创业机会。把市场范围限定在局部区域之内,降低创业难度和风险系数,同时也可以从其他区域的同行身上吸取大量的成功经验,非常适合高职学生初次创业。如小区内的水果超市、学校周边的广告文印等。第二种是行业配套创业机会。依托行业聚焦小市场,可以减少新创企业的营销成本而且容易形成独特竞争优势。第三种是渠道变革创业机会。如互联网带来的电子商务平台、互联网与国际接轨产生的海淘代购等。
1.选择培育孵化创业途径,实现在扶持中成长
图2 创业机会与创业途径匹配关系
由调查可知,创业园或孵化基地对创新类初创企业的成长起到重要帮扶作用,创新经济类创业机会比较适合这类创业途径。目前的创业孵化园(基地)主要包括三类:一类是地方政府主导的创业园,二类是高校内部创业园,三类是社会投资的创业园。对于已毕业学生来说,可以进入第一类或第三类创业孵化基地;对于在校大学生创业者,可以入住第二类创业孵化基地。
2. 选择交互联合创业途径,实现“借力共赢型”创业
该途径分为三种:一是信息整合途径。高职学生可以依托一些公司现有的客户资源,建立协作关系,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行业间的信息整合。如有些高职学生创办校园O2O信息平台就是典型实例。二是加盟连锁途径。这种创业模式对技术、管理经验等要求相对较低,能为资源欠缺的高职学生提供创业机会。三是业务代理途径。在校高职学生比较适合选择此种创业途径,既可以是销售代理也可以是技术服务代理,在投资不多情况下获得相应的代理收益。
3. 选择精准对接创业途径,实现“集中聚焦型”创业
这种创业途径主要适合于拾漏补缺型创业机会。一是聚焦特定客户途径。锁定自己熟悉的客户群体,为满足他们的需求提供针对性的产品或服务。二是聚焦特定产品途径。结合地方产业布局和特色经济,选择与某一特定行业相关产品进行创业,如工科类学生可以承接配套零部件加工生产业务,农林类专业学生可以开展农产品培育或养护项目。三是聚焦特色营销途径。高职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对新技术的快速反映,通过变革营销渠道实现创业。如互联网创业、微信平台创业、代购创业等新营销途径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