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强
(辽宁省抚顺矿务局总医院 心内科,辽宁 抚顺 11300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出现破裂,引发血栓阻塞,为急性心肌梗死,该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对于人们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针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进行治疗时选取的治疗方式通常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但术后还会出现再灌注损伤等情况,影响到治疗效果。研究表明,在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的方式可以提升治疗效果,本研究针对我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采取实际探讨,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进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中抽取80例,根据选择的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中,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龄为43~80岁,年龄中值(62.5±12.8)岁;研究组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为42~78岁,年龄中值(63.1±13.2)岁。两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别不大(P>0.05),具有对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的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替罗非班注射,用量为10 μg/kg,在2~3 min内完成注射,进行24~48 h的0.1 μg/(g·min)静脉泵入。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血栓抽吸导管,经过导丝将抽吸导管送到病变位置,实施3~5次的负压抽吸,将血栓吸出,在造影复查中没有出现明显血栓,溶栓程度达2~3级后则可以撤出抽吸导管。术后给予患者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
1.3 观察指标[2]:本研究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心肌梗死血管血流情况以及不良情况发生数量。TIMI血流分级包括0、1、2、3级。0级为没有对比剂通过并且没有灌注的情况,1级有少量对比剂通过,存在微量灌注,2级则是对比剂缓慢通过及排空,出现部分灌注,3级则是对比剂正常排空,进行完全灌注。
1.4 统计学方法:在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医学统计软件SPSS 17.0的统计,用百分比(%)对计数资料进行表示,并用χ2进行检测;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测,若P<0.05,则表明数据间存在显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1 对比两组患者TIMI血流情况:研究组患者TIMI血流情况要比对照组好,采用统计学分析存在明显差别,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TIMI血流情况对比[n(%)]
2.2 对比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研究组患者出现1例死亡,占比2.5%;对照组出现5例亚急性血栓,出现3例死亡,不良情况占比20%。使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组出现不良情况明显比对照组的少,χ2=15.336,P=0.000。
人体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出现破裂的情况,从而会形成急性血栓,为急性心肌梗死,患有急性心肌梗死者经检查,主要具有斑块薄纤维帽、血栓丰富、管腔狭窄不丰富等情况。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中,最重要的就是时间,需要将存在梗死的相关血管快速有效地开通,让缺血心肌血流灌注尽快恢复,改善梗死心肌,避免其范围扩大,同样,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要点之一也是对心功能进行保护。目前对于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治疗应用最多的就是介入治疗,但针对于血栓负荷比较严重的情况下,采用介入治疗会使出现破裂的微小血栓以及粥样斑块冲向血管远端,形成栓塞,无法恢复血流灌注情况,从而导致无复流或者是慢复流,对患者的预后效果造成影响。而相关研究资料证实,在无复流或是慢复流出现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就是血小板的激活、聚集以及高负荷血栓。替罗非班属于一类受体拮抗剂,其作用在于可以对血小板的聚集起到抑制作用,有效控制远端血管微栓塞,避免出现远端栓塞以及微循环上的障碍[3],但是单独使用替罗非班对剂量会存在要求,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存在负荷较高的血栓,替罗非班在局部具有较低的药物浓度,抗血小板的作用不强,短时间中无法有效改善血栓负荷。而血栓抽吸导管是近几年刚得到广泛应用的技术,其操作简便,主要是在短时间将冠状动脉内血栓以及碎裂的粥样斑块进行抽吸,可以对血流起到改善作用,同时与替罗非班联合应用在病变处也可以提高其血药浓度,使替罗非班更好地发挥作用。
本研究针对我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采取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可以有效改善心肌梗死血流情况,并且很少出现不良情况,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