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桂萍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程管理与房地产学院,郑州 450046)
蜂产业通过蜜蜂对植物传花授粉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经济贡献、生态贡献和社会贡献,保持蜂群数量稳定增长,保证养蜂从业人员数量稳定并不断增加,提高蜂农养蜂收入从而使蜂产业具有经济吸引力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基于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课题组2017年对河南省56户固定观察点蜂农的调研数据,分析河南省蜂农养蜂收入差距及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高蜂农收入提供决策参考。
本文所研究的蜂农养蜂收入是指蜂农的年养蜂纯收入,即养蜂总收入减去生产成本后的净利润[1]。其中,养蜂总收入包括生产销售各种蜂产品的收入、出售蜂群、提供授粉服务等所获得的收入总额,生产成本是指各种生产资料的投入、检验检疫费、雇工支出、场地费、运输费等各项支出的总和,使用年限超过1年的蜂机具按照平均年限法计算折旧费计入总成本费用。
从蜂农家庭养蜂总收入的数据来看,收入最高的养蜂户每年年收入为17万元,最低的每年只有1300元,平均收入水平为每户3.09万元,不同养蜂户之间的养蜂总收入差距较大。
从不同收入水平的分布情况来看,如表1所示,总收入超过10万元的蜂农只有2户,分别为17万元和14万元,占总调查养蜂户数的3.57%;总收入在5~10万元之间的养蜂户也只占16.07%,绝大多数养蜂户的收入水平在5万元以下,收入水平在2~5万元之间的养蜂户有20户,占比例最高,为35.71%。蜂农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收入水平与农民工外出打工从事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工作的收入相比,处于劣势地位,这也正是养蜂从业人员不稳定、新增养蜂人员较少的主要原因。此外,有将近20%的养蜂户年收入不到1万元,这部分蜂农主要是一些年老体弱的定地养蜂户,饲养蜂群较少,也有个别养蜂户是由于遭遇不利的气候状况造成蜂产品严重减产所致。
从蜂农人均养蜂收入数据来看,最大值为8.5万元,最小值为650元,平均值为2.02万元,差距仍然较大。人均养蜂收入水平分布与家庭养蜂总收入水平分布基本保持一致(如表2所示),这是由于被调查蜂农每户养蜂人数变化不大,基本为2人或者1人。由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蜂生产规模都不是很大,仍然采用传统的家庭养殖模式,多数蜂农为夫妻2人或者父子2人一起养蜂,也有一些蜂农完全靠自己1人养蜂。所以,除了在转场等特殊时间段会临时雇佣几天劳动力之外,全年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自己进行生产经营。
表1 蜂农家庭养蜂总收入水平及分布
箱均养蜂收入是指养殖每箱蜂所获得蜂产品的平均年净收益,是从家庭养蜂总收入中减去卖蜂王蜂群收入、出租授粉蜂收入、销售授粉蜂收入等其他来源收入后的数值除以蜂箱数计算而得。该指标从单一获取蜂产品收益的角度出发,反映了养蜂生产的收益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蜂农的蜂群饲养管理技术水平。
表2 蜂农人均养蜂收入水平及分布
从箱均养蜂收入数据来看,最大值为1240.4元,最小值仅为5.3元,平均值为294.77元,差距仍然较大。如表3所示,箱均养蜂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只有2户,1/3养蜂户的箱均养蜂收入在200~500元之间,即箱均养蜂收入处于平均水平的养蜂户占比例较大;箱均养蜂收入较高(500~1000元之间)与较低(100元以下)的养蜂户均占20%左右的比重。
表3 箱均养蜂收入水平及分布
为了研究蜂农养蜂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探寻提高蜂农养蜂收入的路径与方法,分别选取收入处于较高、中等和较低水平的3户典型蜂农(赵师傅、刘师傅与乔师傅),对其收入结构进行比较。其中,在采蜜期,赵师傅蜂场的生产蜂群数为170群,刘师傅蜂场生产蜂有39群,乔师傅蜂场生产蜂有73群。这3户典型蜂农的收入来源及构成如表4所示。
通过比较高、中、低3个不同收入水平典型蜂农的收入来源与结构,可以发现如下几个特点:第一,蜂蜜收入是蜂农收入的主要来源,收入水平越低的蜂农,蜂蜜收入占比例越高。中等收入水平和低收入水平蜂农80%左右的收入都是销售蜂蜜所得,对于收入水平较高的赵师傅来说,蜂蜜收入只占到其养蜂总收入大概一半的比重。第二,一般情况下,养殖蜂群规模越大,收入相对越高。赵师傅养殖规模较大,其产品收入远大于另外2位师傅。但从表4中还可以看出,乔师傅养殖蜂群数量虽然比刘师傅多,其收入水平却相对较低,这是由于养蜂生产风险较大,乔师傅2017年在转地期间遭遇到自然灾害,蜂产品减产较为严重。第三,生产巢蜜对提高蜂农养蜂总收入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赵师傅和刘师傅2户生产巢蜜,巢蜜收入约占总收入的10%。但被调查蜂农中生产巢蜜的并不多,仅有10户在2017年生产了巢蜜。第四,生产多元化的蜂产品是提高蜂农收入的必要条件。在高收入水平的赵师傅收入构成中,蜂产品收入包含蜂蜜、蜂王浆、蜂胶、蜂蜡和其他蜂产品收入,品种较多,尤其是其他蜂产品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27.36%,该部分收入主要来自于销售蜂王和蜂群,赵师傅不仅生产蜂产品,还从事育王、繁殖蜂群等工作。第五,授粉收入所占比重较低。绝大多数蜂农没有授粉收入,被调查蜂农中仅有3户具有授粉收入,有2户是为当地的草莓种植户进行授粉,有1户是为西瓜种植户实施授粉,授粉收入在几百到几千元之间,占总收入的比例较低。
通过对不同蜂农养蜂收入及其收入结构差异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造成蜂农收入差距的因素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根据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蜂业经济课题组前期的研究结果可知,中国农户家庭养蜂的户均养蜂规模为100群左右[2],被调查农户中有9户的蜂群数大于100群,而这9户蜂农中有6户年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处于中上等收入水平,其他的小规模养蜂户,收入水平一般较低。这是由于一方面,养蜂规模越大,蜂群的生产能力越强,养蜂收入自然随之越高。另一方面,规模化蜂场便于进行机械化生产,也便于采用规模化养殖管理模式,这样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良好的规模经济效益。
表4 不同收入水平蜂农收入来源及构成
众所周知,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养蜂技术也不例外,掌握良好的养蜂技术是蜂农从事养蜂生产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影响蜂农收入水平的关键因素。以典型蜂农赵师傅为例,赵师傅养蜂技术比较娴熟,不仅掌握了普通养蜂生产技术,还掌握了育王、生产巢蜜等技术,其年收入中除了获得10万元的蜂蜜销售收入以外,还包括来自销售蜂王浆、蜂蜡、蜂胶和其他蜂产品的7万元左右的收入,此外还有1.8万元的巢蜜收入和3000元的授粉收入,多元化的产品结构对获得较高的收入起到了保障作用。养蜂技术对收入的影响也可以从箱均养蜂收入数据比较中得到证实,箱均养蜂收入的变化区间在几十元到1000多元之间,该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也是技术问题,熟练掌握养蜂技术的蜂农具有应对蜂病、灾害的能力,饲养蜂群一般群势强,产品品种多且产量较高,因此养蜂收入也高。
在国外养蜂发达国家,养蜂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农作物授粉,授粉收入是蜂农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在中国,商业蜜蜂授粉作为一项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蜜蜂授粉量比较少,推广面比较窄。被调查蜂农中仅有3户具有授粉行为,其授粉收入分别仅为900元、3000元和7500元。尽管多数蜂农对授粉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多数蜂农具有出租或出售授粉蜂群的意愿,但并没有主动去寻找种植户或出售蜜蜂授粉。其原因一是授粉市场处于萌芽状态,授粉需求较少;二是授粉过程对生产蜂伤害太大,授粉后蜜蜂几乎很难回收。若授粉技术和授粉市场发展成熟的话,蜂农收入将会大幅增加。
养蜂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与养蜂收入密切相关。文化程度较高的蜂农学习掌握新的养蜂技术比较容易,他们利用QQ和微信等通讯工具与蜂友及时交流养蜂生产信息,或者通过相关网络学习最新的养蜂技术、了解产品市场动态,并能把这些信息与养蜂生产实际相结合。而文化程度较低的蜂农所掌握的养蜂技术多是一些几十年前的老技术,生产中多根据经验办事,缺乏有效的科学饲养管理技术。被调查蜂农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共11户,有9户蜂农的受教育年限都在8年以上,相当于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其他蜂农则是一些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蜂农,他们学习新技术的能力较低,生产方式落后,收入也相对较低。
对蜂农而言,能够将优质的蜂产品以较高价格顺利售出,是确保蜂农收入至关重要的环节[3]。然而,目前蜂产品市场不够规范,价格也差别很大。被调研蜂农中有的蜂农(登封市蜂农、卫辉市蜂农)在旅游景区附近销售蜂产品,价格较高,销路顺畅,收入较高。但有很多蜂农产品销售存在难题,只能将大量的原料蜜以10元左右的价格卖给收购商,消费者购买的蜂蜜价格一般都在每斤20元或者30元以上,大部分利润都发生在流通环节,造成蜂农的养蜂收益受损。另外,由于市场上存在造假蜂产品,使消费者真假难辨,严重破坏了蜂产品市场秩序,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造成真正的好蜂蜜卖不上好价钱,或者是真正的好产品由于价格偏高难以占有市场份额,严重影响了蜂农的养蜂收益。
通过以上对河南省固定观察点蜂农2017年收入差距的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结论:第一,蜂农的家庭养蜂总收入与人均养蜂收入变化趋势一致,不同蜂农间收入差距较大。第二,箱均养蜂收入在5.3~1240.4元之间变化,差距仍然较大。第三,不同收入水平的蜂农其收入来源与收入结构存在较大差别。第四,影响蜂农收入差距的因素主要包括养蜂规模、养蜂技术、授粉行为、蜂农的文化程度、蜂产品价格与质量等因素。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为了提高蜂农养蜂收益,缩小蜂农间的收入差距,促进养蜂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第一,鼓励蜂农扩大养殖规模,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的现代养蜂生产方式,从获得养蜂规模经济效益方面增加养蜂收入。第二,研发新的养蜂技术(如蜜蜂授粉的配套技术、生产多元化蜂产品的技术、蜂群管理与抗病害技术等),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使蜂农掌握先进的养蜂技术,从降本增效方面增加蜂农养蜂收益。第三,对发展蜜蜂授粉产业进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通过实施蜜蜂授粉大幅增加蜂农的养蜂收益。第四,规范蜂产品市场秩序,制定严格的蜂产品质量标准,提高蜂产品价格,实现优质优价,确保蜂农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