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领广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和方向

2018-11-16 08:44黄红星刘晓珂
江西农业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结构性广东供给

黄红星,刘晓珂,万 忠*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40;2.农业部华南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

农业是基础性产业,“农业稳、百业稳,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进入新时代,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为此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奏响了乡村振兴的时代号角。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做出了全面、长远的部署。当前广东农业面临着供给结构失衡、比较优势逐步丧失、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竞争力不足、农民持续增收困难等诸多挑战,如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和支撑,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增加新动能,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是新时代下广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所在。

1 广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动能主要来源于需求侧,表现为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后金融危机时代,从全球来看,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经济体复苏缓慢,局部冲突、恐怖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对经济一体化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东南亚、南亚、拉丁美洲、非洲等欠发达地区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热点地区,我国包括农业在内的传统产业比较优势逐步丧失。

从广东的实际情况来看,近年来农产品出口形势严峻,花卉等传统外向型产业遇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下降,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农业增产过度依赖投入品,环境透支严重;源于需求侧的传统动能衰减,迫切需要从供给侧激发新的动能。

1.1 农业供给结构失衡

2016年广东人均GDP达到72787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10958美元,人均GDP已经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根据国际一般经验,当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后,居民消费率快速提升,将迈入消费升级的时代。广东已经进入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的重要阶段。新形势下,广东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供给结构失衡、农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农产品供给质量不高。广东是农业大省,但农业区域比较优势未充分发挥,在全国叫得响的区域品牌少。以大米为例,尽管广东是优质稻主产区之一,但缺乏像“五常大米”这样的知名品牌;广东从泰国、越南等国进口的大米逐年增加,对本地的大米加工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从各大电商平台进口的牛肉、海产品、牛奶等火爆热销,与国内媒体不时报道“菜贱伤农”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明显反映出并不是我们的消费需求减少了,而是我们的农产品供给不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二是农业内涵延伸不足。都市休闲农业、乡村生态农业、岭南文化体验农业等新型业态规模小、布局零散、功能不全,农业生产与文化、旅游、会展等产业融合不足,满足不了“吃住玩”全方位服务型消费需求。三是农业电商、农村现代物流区域发展不均衡,满足不了中高端农产品个性化定制、精细化生产、便捷化配送的需求。广东是跨境电商第一大省,大量进口中高端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进入广东及国内消费市场,但广东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出口却微乎其微。广东农村电商整体水平也落后于浙江、江苏等省。广东电商高度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粤东西北地区明显落后,而浙江、江苏等省的农村电商呈现出“处处开花、处处强”的发展格局。

1.2 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

长期以来,精耕细作成为广东农业的一个“标签”,但过渡依赖投入品提高单产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近年来农业部门通过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对缓解土地过度利用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总体来看,广东单位耕地的化肥、农药施用量仍处于极高水平。2016年广东省单位面积耕地化肥施用强度为827.84 kg/hm2(按折纯量计算),而我国平均水平为443.53 kg/hm2,广东耕地化肥施用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7倍。此外,耕地资源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或地力下降,土壤酸化趋势加剧,耕地的承载力已接近上限。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的挑战日益突出,务农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已经很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目前,美国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已达到80%以上,而我国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56%左右[1],广东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3 农业竞争力不足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广东规模农业经营户仅占农业经营户的1.77%,而全国为1.92%,广东规模化水平还不及全国平均水平。虽然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但小农户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仍将占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产业链条不完整、不衔接仍然是产业软肋,生产、加工、流通、消费脱节,农业内部潜力挖掘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传统外向型产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2014年以来广东农产品出口额连续3年下滑,而农产品进口保持稳定。2016年广东省农产品出口额比2013年减少了5.9%,而农产品进口额增长了18.7%(见图1)。

数据来源于《2017广东农村统计年鉴》。

2010年以来,广东省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呈现出明显放缓的趋势[2],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从2011~2016年,广东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从11.9%下降至6.5%(见图2)。究其原因,一是广东发力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调减,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速明显放缓,二是家庭经营收入虽然保持增长,但贡献率降低,三是财产性收入增长乏力。

2 科技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思路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解决3个主要问题:一是改善农业供给结构和质量,适应市场需求;二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农业科技创新要紧紧围绕以上3个方面的目标,在改革过程中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

数据来源于2011~2016年各年度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

2.1 农业科技创新的首要目标应从“增产量”向“调结构”和“提品质”转变

长期以来,为了有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要求,农业科技创新的首要目标是为粮食增产提供技术支撑。事实上,近20年来广东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总体呈缩减趋势,但粮食产量能基本维持稳定,主要归功于良种良法、机械化等科技创新。为了引领和支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科技创新的首要目标应从农产品“增产量”向“调结构”和“提品质”转变。一是要在“大农业、大食物”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高品质的农产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二是要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供技术支撑,包括建立标准化生产、品牌建设、全程溯源、质量检测、风险评估和预警等完整的支撑体系[3]。

2.2 农业科技创新应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核心动力

农村产业融合的关键是实现要素融合,要通过政府引导、技术创新、市场化机制等手段,将农村稀缺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实现在一二三产业之间跨界集约配置[4]。要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相互链接、协同发展[5],大力发展电商农业、功能农业、互联网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循环农业、精深加工等新产业和新业态,形成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

2.3 农业科技创新应为农业降成本提供核心动力

降成本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农业成本主要由生产成本、流通成本两大方面构成。在生产环节,抬高成本的主要因素包括分散经营、投入品过度使用以及社会化服务不足等;在流通环节,抬高成本的主要因素包括产业链脱节、中间环节多、农产品物流尤其是冷链物流发展水平低。生产环节降成本可以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广应用全程机械化、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投入品使用效率,从而降低劳动力成本、物质成本;流通环节降成本可以通过广泛应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大大降低交易中的信息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和冷库、冷藏车等物流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幅减少农产品流通损耗和流通成本。

2.4 农业科技创新应为绿色发展提供核心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九大报告对绿色发展作出明确部署。绿色发展具体到农业产业,就是要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和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为此,要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研究提出适应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绿色发展技术集成创新方案,遴选推广绿色环保、节本高效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提高应用水平[6];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还要建立并强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生态风险评估机制,以降低农业技术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风险[7]。

2.5 农业科技创新应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核心动力

实现乡村振兴重点是产业兴旺,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产业兴旺的主干力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上下工夫,要优化区域布局,促进标准化、专业化、机械化生产;要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要建立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教育培训和自主学习平台,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多媒体、VR等技术,大力普及和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生产模式。

3 科技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方向

广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调优生产结构、调新产业结构、调升经营结构、调绿生产方式,从而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地实施,要重点突出科技的作用,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创新,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现代种业、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物流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提供全面科技支撑。

3.1 加强顶层设计,理清发展思路

以广东改革开放实践为基础,系统研究广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何改、改什么、如何改”的问题,探索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模式,找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为广东推进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决策支持。

3.2 强化种业创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优化农产品的品种、品质结构的关键。要加强优质、高效、适宜机械化轻简化作业的动植物新品种培育,构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品种结构,发展优质农产品、专用农产品、特色农产品,有力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3.3 创新种养方式,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以绿色发展新思想为导向,加强绿色种养、高效循环、生态修复、精准作业、智能作业、绿色防控等生态化、集约化技术的研发和集成应用,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引领和支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发展。

3.4 拓展农产品加工增值,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加强农产品贮藏、初加工、精深加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创新,加强农业生物材料在功能性食品、保健品、医疗、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价值和加工利用技术研究,推动农产品加工技术、产品研发推广向深层次拓展,探索适合小农户和规模经营等不同条件下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

3.5 创新物流保鲜和监测溯源技术,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互联网+”流通技术、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农产品全程溯源和检测技术创新,探索从“农田到餐桌”的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和全程有效监控的智慧农业模式,为广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3.6 加强科技培训,增强新型经营主体自身发展能力

针对新型经营主体对节本、增效、智能、循环等“资本替代技术”“规模性技术”的强烈需求,探索“创新团队+新型经营主体”的科技服务新模式,推进技术需求与专家团队直接对接;创新技术培训方式,开展灵活多样、易懂易学的农业技能培训,增强新型经营主体自身发展能力。

猜你喜欢
结构性广东供给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强化思想引领 推进煤炭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用市场化深化煤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政策转型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广东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