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静,王超杰,徐娜娜(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河南郑州450000)
护理风险识别是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进行护理风险识别可以防患于未然,让护士了解自己在工作中面临的风险,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1-2]。护理风险管理程序是对患者可能发生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采取计划、给予正确实施,并进行效果评价的过程[3-4]。
血液科的患者大多为血液肿瘤患者,因该病治疗周期长,且较复杂,多伴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水平均减少,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低下,有局部或潜在重要脏器出血和感染的危险,随时可威胁患者的生命[5]。本科在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程序对治疗、仪器、疾病症状、人员等方面实施管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开始护理风险管理程序在血液科管理中应用的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 67例,女 33例;年龄 32~77岁,平均(49.13±2.51)岁。并同期选取未开展护理风险管理程之前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32~75岁,平均(49.23±2.2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开展护理风险管理程序的方法如下。
1.2.1 治疗管理 血液科工作量大,输血、静脉化疗为主要的治疗手段,护士是输血和化疗的最后一步执行者和把关者存在很大的风险。
1.2.1.1 输血风险识别 (1)标本采集有误;(2)输错血;(3)操作不规范致输血袋破损;(4)输血引起的传染病的风险;(5)输血反应。
1.2.1.2 输血风险应对措施 (1)标本采集:有资质的护士采血,遵循“一人一次一管”原则。(2)输血时必须2名护士床旁做好“三查八对”,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3)输血时间限制:血液一旦离开正确的储存条件,既有细菌繁殖或丧失功能的危险,应注意输血时间,根据患者贫血程度、心肺功能等,调节静脉滴注速度,以免引起心力衰竭。
1.2.1.3 静脉化疗的安全管理 化疗是血液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化疗方案复杂、周期长;部分药物价格昂贵;化疗药物外渗可造成局部组织溃烂等等。这些问题对护士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工作中技术风险加大。
1.2.1.4 化疗风险识别 (1)化疗药物执行医嘱错误;(2)化疗药物静脉滴注错误;(3)化疗药物外渗的风险;(4)化疗药物不良反应。
1.2.1.5 化疗药物风险应对措施 (1)要求每名护士掌握相关化疗知识。(2)严格执行医嘱的查对制度。(3)化疗药物有高危警示标识。(3)静脉滴注化疗药物前实行双人核对。(5)严密观察化疗药物不良反应。(6)做好化疗药物外渗的防范。
1.2.2 仪器的管理 血液科中常用的仪器设备包括输液泵、层流床等。
1.2.2.1 仪器使用的风险识别 (1)操作不规范;(2)仪器未及时维护。
1.2.2.2 仪器使用风险的应对措施 输液泵是血液科最常使用的仪器之一,输液泵能提高临床给药操作的效率,降低护理工作量,但是输液泵如果管理不善,会给工作带来风险及纠纷,因此使用输液泵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使用前确保输液泵的性能良好,并能正确使用输液泵。(2)静脉滴注时由2名护士共同设置滴速并核对。(3)按时巡视、班班交接,检查输液泵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4)输液泵定期调试,确保其精确度和正常使用。关于层流床的管理[6]。(1)入住前:①用84消毒液擦拭层流床。②患者的被服给予灭菌或紫外线消毒。③层流床内紫外线消毒60 min。(2)入住后:①每天用84消毒液擦拭层流床、地面、床头柜。②进入层流病房的人员戴口罩,必要时穿隔离衣、戴手套。③初效过滤网应每隔半个月用清水清洗1次。(3)停用后:①关闭层流床,取下初效过滤网,清洗,晒干保存。②塑料布清洁、消毒,干燥保存。
1.2.3 血液病临床症状所存在的风险管理:出血、感染、贫血。
1.2.3.1 出血 血液病出血风险的识别主要是由于血小板异常或凝血功能障碍所致,可使皮肤、口腔、鼻腔黏膜及内脏等多部位出血,尤其脑出血最为严重,可随时危及患者的生命。出血风险的应对措施:(1)保证患者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保持情绪稳定。(2)观察全身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瘀斑等。(3)进易消化软食。(4)保持大便通畅。(5)血小板计数小于50×109L-1时,应减少活动;血小板计数小于20×109L-1时,易引起自发性出血,应绝对卧床休息。(6)医护人员进行操作时应动作轻柔,避免过多的有创操作。(7)教会患者学会自我监测出血症状和体征。脑出血逐渐成为血液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若患者突然出现视力模糊、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意识障碍等症状,应警惕颅内出血。当颅内出血时:(1)立即去枕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2)及时吸出呕吐物,防止窒息。(3)高流量吸氧。(4)遵医嘱快速静滴或静脉滴注20%甘露醇、地塞米松、速尿(呋塞米)等以降低颅内压。(5)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及瞳孔大小。
1.2.3.2 血液病感染风险的识别 (1)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或疾病引起的粒细胞质或量的异常。(2)病房环境差。(3)个人卫生差。(4)医务人员操作不规范。(5)层流床管理不规范。
1.2.3.3 感染风险的应对措施 感染是血液病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因此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极为重要。主要包括[7-8]:(1)保持病房环境整洁干净、定时消毒。(2)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手卫生是控制医院内感染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3)患者应注意口腔及肛周卫生。(4)加强层流床管理,定期请专业人员进行检测、清洁、保养,并记录。(5)加强保洁人员消毒隔离的培训和督导。
1.2.3.4 保护性隔离 当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小于或等于0.5×109L-1时,给予保护性隔离,入住层流床。层流床为患者提供一个无菌、洁净的环境,从而避免或减少感染的发生。
1.2.3.5 贫血风险识别 贫血风险评估:患者中、重度贫血时易感到乏力、心悸、气短、易跌倒、坠床。预防跌倒的风险计划:重、极重度贫血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使用床档、警示牌,专人陪护、保持病室的安静,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生命体征、贫血进展的程度,注意观察皮肤黏膜、尿色、尿量的变化,有无头痛、头晕等表现,详细做好记录,及时为患者提供帮助。
1.2.4 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的管理
1.2.4.1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识别 血液科患者PICC导管留置时间较长,使用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不规范,都可能将细菌带入导管造成感染,严重时可引起败血症。
1.2.4.2预防措施 (1)置管及配制液体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2)加强导管的护理。(3)注意手卫生。(4)注意导管的留置时间。(5)做好健康宣教,尤其是出院带管患者。在治疗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管,减少感染风险。
1.2.4.3 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是PICC置管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高危人群进行干预治疗:(1)肥胖及“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人群。(2)PICC 置入不顺利,反复调管患者。每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 000 U 1次,连续注射14 d。用药期间注意监测凝血功能。
1.2.5 人员管理
1.2.5.1 护士高风险人群识别 3年以下低年资护士是高风险人群,针对其专业知识、慎独精神、护理风险、沟通能力等方面进行培训和管理,使之能更快地适应于临床,减少护理纠纷,提高护理质量。
1.2.5.2 低年资护士管理措施 (1)实行上岗前培训。(2)加强传帮带。(3)加强专科知识培训。(4)危重症患者管理、患者健康教育等方面定期开展培训。
1.2.6 风险跟踪 对发生的风险在每天的晨会对目前的主要风险、处理情况、改进措施进行总结、部署,每天下班前护士长与责任护士对当天病区重要情况进行小结、交流,并向下班交班,每周五护士长与责任护士有短暂的小会,对本周情况进行汇总,对需要改进的方面制定改进措施。
1.2.7 效果评价 对已知或可能风险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检查、评估、和修正,为下一周期提供更好决策。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护理风险管理程序在血液科管理中应用后,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1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表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本研究通过应用风险管理程序进行护理管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均高于风险管理前,有效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取得良好效果。但护理风险管理是护理管理者一项长期的、持久性工作,只有对护理实施前瞻性、全程动态管理,才能减少各种不良事件发生,真正保证患者的安全[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