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鑫,李 明,王 栋(武警重庆市消防总队医院400000)
临床上上消化道异物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科急症,根据患者年龄的不同,异物种类多样,常见的有假牙、玻璃球、鱼刺、鸡鸭骨、钱币等[1]。根据异物滞留部位有食管上段、食管中段、食管下段、贲门、胃腔及十二指肠等多种类型,且以食管上段最为常见[2]。若异物取出不及时,可导致消化道梗阻、吞咽困难、损伤等情况,严重时可发生大出血、穿孔等;若操作不当,也极易对患者造成二次损伤[2-3]。因此,及时运用有效的临床操作取出上消化道异物,既能缓解患者痛苦,又能减轻组织损伤。目前,胃镜治疗是临床上常用的上消化道异物诊疗方式,主要有常规胃镜和无痛胃镜治疗[4]。本研究拟以本院收治的117例上消化道异物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无痛胃镜与常规胃镜操作,比较2种操作方法在取出上消化道异物应用中的临床疗效。
1.1 资料
1.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0月1日至2017年10月30日收治的117例明确诊断为上消化道异物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9例,其中男38例,女21例;年龄 11~66岁,平均(45.1±7.8)岁;异物存留时间 20 min至4 d;异物位于食管上段30例,胃内23例,十二指肠6例。对照组58例,其中男37例,女21例;年龄9~67岁,平均(46.2±7.7)岁;异物存留时间 18 min 至 5 d;异物位于食管上段29例,胃内25例,十二指肠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2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的选取均符合《中国上消化道异物内镜处理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中的相关诊断标准[4],经常规X射线钡餐检查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已明确诊断为上消化道异物,未发现异物穿透消化道管壁或穿入管壁周围脏器及无严重心、肝、肾疾病能耐受胃镜检查者,无植物性神经系统疾病者。本研究均经患者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HR、MAP、SpO2变化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HR、MAP、SpO2变化情况比较(±s)
注:1 mm Hg=0.133 kPa;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n HR(次∕分)MAP(mm Hg)SpO2(%)58 59治疗前80.5±5.8 80.3±6.7治疗中90.5±5.5a 70.2±6.2ab治疗后80.4±5.1 79.2±7.2治疗前105.4±5.1 106.2±5.3治疗中113.6±6.8a 94.6±4.8ab治疗后105.3±5.0 104.1±5.3治疗前98.6±9.6 99.1±7.8治疗中94.6±9.7a 95.4±8.4a治疗后97.6±6.7 98.4±5.4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详细了解所有患者吞入异物的形状、大小、数量、时间等,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X射线钡餐检查或CT检查,确定异物位置及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并进行心电图、凝血功能、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在此检查基础上,再进行胃镜治疗,胃镜型号均为Olympus GIF-H260。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心电监护并开放静脉通道后,给予吸氧2 L∕min。30 s内静脉注射芬太尼1.0 g∕kg,睫毛反射消失后,静脉注射丙泊酚 1.5 mg∕kg,再进行无痛胃镜探查异物。对照组患者先口服润滑剂消泡,应用达克罗宁胶浆进行咽部麻醉,然后进行心电监护,再进行常规胃镜检查。
1.2.2 治疗方法 胃镜探查异物应先观察待患者吞咽动作消失、呼唤无应答后进行,若胃镜下发现异物,应立即停止进镜,尽可能地将异物彻底暴露,同时考虑异物位置、大小、性质,与周围黏膜的关系等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器械将异物取出,如长形异物应用异物钳固定后与食管保持平行水平取出;圆形异物应用三角钳固定后取出,不规则的异物在通过食管狭窄部位时切不可强行取出,避免损伤黏膜造成穿孔[4-5]。两组患者异物停留超过48 h以上者,术后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有出血或穿孔者应禁食,并予抑酸剂、黏膜保护剂等治疗;术后若无黏膜损伤者则可在术后2 h进食流质食物。
1.2.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胃镜治疗时间(从开始进镜到退镜结束为止)[6];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异物取出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情况,异物取出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异物取出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异物取出成功率为 94.92%(56∕59),略高于对照组[93.10%(54∕5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 3 例,对照组4例转外科手术治疗。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HR、MAP、SpO2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HR、MAP、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中HR、MAP较治疗前均降低,但仍处于正常范围,对照组则较治疗前升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患者术中发生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8.6%(11∕5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72.4%(7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中发生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2.4 两组患者平均治疗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平均治疗时间为(11.12±2.18)min,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8.51±3.1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上消化道异物为临床常见急症之一,有外源性异物和内源性异物2种表现类型,最常见的为患者误吞或是故意吞入而产生的外源性异物,其在婴幼儿患者和老年患者中更常见[3,7]。患者在病发后均需立即进行临床治疗和处理,结合患者异物所在位置的解剖结构和异物形状大小进行取出。
近年来,临床上广泛应用内镜取出上消化道异物。内镜取出异物能否成功取决于异物所处的解剖部位,异物的类型、大小及滞留时间,辅助器械的选择,操作技术及患者的人群特点。有研究表明,内镜下取出消化道异物的总体成功率高达90%~95%[8]。本研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异物取出成功率分别为94.92%和93.10%。采用无痛胃镜取出的成功率高于常规胃镜,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物的及时取出能有效解除患者的痛苦、保障患者的健康。
采用胃镜取物操作简单且损伤小,但胃镜进入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给患者带来一些痛苦,其原因在于常规胃镜进镜对咽部、胃部有刺激,加之患者多有恐惧、焦虑心理,易导致患者依从性差,需反复多次进镜,治疗时间延长,操作难度增加,极易发生消化道损伤、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无痛胃镜与常规胃镜相比,患者在行胃镜探查前,先使用镇静药物进入浅睡眠状态,对进镜操作产生的刺激反应小,使患者在无意识无痛苦状态下配合内镜医师完成异物取出操作,可显著减少患者的应激反应、紧张不适感及恐惧感,降低胃镜诊治造成的创伤,提髙患者的耐受性、安全性和成功率[9]。本研究发现,术中观察组HR、MAP较治疗前均降低,处于正常范围内,常规胃镜则较治疗前升髙,且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胃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与国内研究结果基本一致[3,5,7,9-12]。这说明应用无痛胃镜取出上消化道异物比常规胃镜安全性更髙,患者更倾向于进行无痛胃镜检查,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降低治疗中应激反应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更具有实用价值。
在使用无痛胃镜检查治疗时,临床常用麻醉药物有异丙酚、芬太尼等,具有镇静、镇痛、催眠等作用,可使患者处于浅麻醉状态,且药物代谢快、起效迅速,可有效松弛咽喉部肌肉,抑制应激反应发生,促使顺利进镜完成整个治疗[3]。本研究观察组术中平均动脉压、心率均较治疗前降低,但处于正常范围内,无须进行特殊处理。但在术中需严格控制麻醉药物的用量和速度。由于无痛胃镜使用麻醉药物,使消化道松弛度髙,视野清楚,内镜医师钳夹异物顺利。本研究观察组平均治疗时间为(11.12±2.18)min,显著少于对照组的(18.51±3.13)min,明显缩短了治疗时间,提高了异物取出的成功率。
综上所述,在采用无痛胃镜与常规胃镜治疗上消化道异物中,采用无痛胃镜检查患者的依从性、舒适度更高,不良反应、应激反应发生更少,且该检查安全性、成功率更高,操作简单,能够在确保患者疗效的基础上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更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