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 莉/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也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从社会需求看,用人单位不仅需要学生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而且对毕业生拥有良好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非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些技能培养在高校里的课堂里是难以获得的,造成了一定的就业障碍。而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群体因为在学校里经常参与活动组织、社团交流、各种社会活动锻炼,提高了非专业技能,被认为增加了就业竞争力的筹码。
表现为所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理论知识更新能力不强,实践和理论脱节现象严重,专业拓展和承担专业以外的基本能力较欠缺。
大多数学生不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轻视实践,缺乏最基本的专业技能,表现为眼高手低,实践能力低下,缺乏承担技术工作所必要的实用知识。
表现为对知识和能力的整合与迁移能力较差,在原有技术层面基础上的融会贯通和再创新能力不够,有的学生满足于一知半解,没有学习能力,没有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本事。
很多大学生惯有“学习成绩好就会就业好”的传统思维模式,认为只要学习好,专业知识好,就一定会找到工作,而在大学期间重书本轻实践,把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停留在校园内,对实际的社会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都有所欠缺。
从学校走上社会以后,角色转移难度大,自我认识和定位不准,不能正确处理付出和所得的关系,缺乏责任心和团队意识,契约精神和法治观念淡薄。
在学校,学生干部作为各类团学活动的重要负责人,在各项大型小型学生活动中,承担着组织策划的责任。每一项活动圆满举办,从前期的通知筹办、现场组织,到最后的总结,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学生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另外,承担学团工作主要负责人学生干部如部长,副部长,社长等还肩负着“传帮带”的任务,他们要组织管理并且培训其部门成员,帮助其成长。通过各种锻炼,日积月累,他们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自然而然的也就得到了提高。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从更好地而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激发创新精神的有效措施。学生干部能够经常性的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外志愿者服务、慰问活动、“三下乡”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能够使他们较早的与社会沟通、联系,进而也培养了他们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意识,为就业打下基础。
因为工作关系,学生干部在校期间能够经常与自己的辅导员、学院老师、领导等接触较多,这样一来,平时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来自于师长的指导与教诲也多于普通学生。与此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又能让他们认识、结交更多更优秀的同学,并建立良好的关系。丰富的师生资源对学生干部在就业信息的获取以及被推荐的机会上都会大大高于普通学生,实现就业也就比普通学生多了一份筹码。
由于学生干部身份的特殊性,从团学各部门纳新开始,他们就经历过各种竞选演讲演说,这个平台为他们提供了沟通、交流和表达的机会。成为一名学生干部后,更是要协助辅导员、班主任等老师做好上传下达、下情上传等工作,他交流的对象也不仅仅局限于同班级、同宿舍同学,而是从班级、宿舍到自己的部员、全校的学生等不同层次的人群,并且需要在大大小小的场合经常在进行通知、演讲、表达,这样自然而然使其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大部分学生干部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富有紧跟形势的敏锐性,会抓住SYB、青年马克思主义骨干班等各类培训的机会,参与各种竞赛、组织各种活动时策划书、活动信息及总结的撰写,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向书本和历届学生干部去学习工作方法,学习公文写作能力和全面思考的能力,主动的锻炼自己。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干部身边大部分都是共同努力进步的同学,这样能够促使其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注重校园文化社团建设,为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加强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和引导,积极动员更多的普通学生参与到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来,进一步加强其综合素质锻炼和培养,为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一个“出口”,让更多的普通学生变得自信、独立、有见解、有思想、遇事敢作敢为,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能够适应社会竞争的有为青年。
就业是大学生的根本需求,通过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平台,进一步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证明自我的科学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就业能力,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社会实践活动,确立有效的实践价值理念,让他们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人生刚刚步入社会之初一笔“宝贵的财富”,从而激励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全面了解掌握学生在择业及就业等方面的要求和基本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需求,在学校就业指导课程中变得尤为重要。学校就业指导课程不仅需要进行类似于《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这样的职业指导,还需要定期向用人单位发放问卷,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需求。如此一来,可以基本做到对毕业生进行“精准培养”,进而提高就业率。
积极通过高职院校开设的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和形式政策教育等相关课程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新疆地域优势,挖掘新疆自身就业潜力,在经济结构转型中,投身到地方特色产业的区域经济中。不断挖掘优秀的少数民族特色产业等。多支持学生新的活动构想,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实现就业创业梦想。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更倾向于招聘专业素质高,并且能在最短时间内给企业带来最大的效益的人才。大学生就业所需的核心就业能力必须与社会快速发展产生的产业结构变迁相适应,这样才能与多元化的职业发展相匹配。在大学生中被称为“学生干部”的特殊的群体否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否能在最快时间内为企业带来效益,他们的就业情况如何,均为研究的顺利展开提出了问题导向。
参考文献:
[1]乔志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其对就业结果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1(3):274~281.
[2]陈齐苗,俞晓婷.高职学生干部经历与职业发展的关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3):154~155.